王重阳(1112-1170)正月初四日,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全真教祖师。1134年参加伪齐政权科考无果而归。极有可能娶终南县南时村宁伯功之姐为妻,“三十三上觉婪耽”,即1145年因爱妻病故,思想受到极大刺激,家庭为其不至于就此消沉,通过人事关系让他在甘河镇当差,由此而对当地比较熟悉。三教合一并非王重阳首创,东晋宗炳《明佛论》“孔老如来,虽三训殊途,而习善共辙也。”即表达了三教一致同归的意向。王重阳在当差的过程中不断研究道教,后决意进行创新,1159年六月假借在甘河村东甘峪河桥上遇钟吕二仙炒作自己,追随者趋之若鹜,遂辞职在甘河镇进行广而告之。年底却渐渐热度几乎归零,遂放弃在此守株待兔,次年即主动出击,沿渭河南北两岸,“长征”耗时大约将近一年,结交许多名流与追随者。其父死于1161年春天期间,终年73岁。“长征”结束的年底,他回家服侍奄奄一息的父亲,并借机告诉兄嫂侄儿,自己现在身为道士,神仙亦有新的安排且不可违抗,1161年春天,即在宁伯功处建“活死人墓”进行内功修炼。此举不但化解因守孝三年中断事业之不利,且进一步扩大影响并一举四得。1163年秋,30个月的修炼结束,随即在其南边的刘蒋村开始正式布道,而后勤支持自然仍是宁伯功无疑。
三教合一之平等包容等虽令人迷恋,但儒释道却属于各自独立的不同体系,接受布道的聪明人考虑到由此而前途无望,遂渐渐借口摆脱了王重阳,仅仅只是留下比较懵懂的和玉蟾、李灵阳二人。在1167年甘河村三月二十八古会上,师徒三人仍然还在竭力进行宣传,适逢燕京天长观王道士的影响,王重阳终于被醍醐灌顶,但他仍然抱有投机的心理,即产生了假借合作实则图谋吞并太一教的动机,但却以失败而告终。王重阳《蓦山溪·赠萧真人》词的歌功颂德,七八天徘徊在此,毕竟又从二祖萧道熙口中得到了宗教组织化的精髓。陕西属失败之地焉能归返,《立教十五论》又很快写成,且蓬莱仙岛附近又易于发展道教,由此即坚定不移的奔其而去。在山东宁海县幸遇改变其命运的第三个关键性人物即女道士唐守明,其又引荐得识马钰出家前的妻子孙富春,还有名士范怿等人,他们共同结盟并导演了让马钰在范怿花园怡老亭中首次拜会王重阳的大戏。由此,当时具有强烈宗教需求的马钰,即拜超然神迹者王重阳为师,并恳请于马府居住。随后就相继收得全真七子,以及全真教在当地数州的大发展。1169年年底,携马谭丘刘四徒西归并勾画出宏伟蓝图,欲让星星之火引燃甘陕豫,终与山东连成一片,皆变成全真教的天下。其打破《悟真歌》“活到七十”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够再返回失败的陕西,而为了彻底消除这种对于全真教发展不利的因素,故在开封郊外投井自绝于58岁之际。事业大于天,自销十二年。古今谁堪比,敬佩泪难干。
杨展社策划,庞富荣撰文,刘俊生审定,甘河村双委会某年某月某日立石。
病死的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 王重阳 ,名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中国宋代道士。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