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第1张

因为事物的发展往往都是波浪式的前进,花开花落,春去秋来,都是一种循环往复。历史就是一种生活的记录,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东西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变的确没有错,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所谓经典就是能够在时代的进步过程中不断被萃取出来的东西。

宋元明清等等朝代的更替,当我们细细的去聆听和分析这些时代的兴衰,都能够明白他们的成功和覆灭也是原因都相似。为什么会相似呢,其实这个和哲学的领域也有一点关系,世界总是处于一种相对运动之中,而相对的两个物体又是相对静止的。从以前的经济文化等分析,能够让我们学习到这种分析方式,以便于我们去看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走向。

历史的真正意义就是让我们从前人的智慧上面去领略出新的东西,再结合现在的思想文化,然后再发展进步,以史为镜,方能祸止于今。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表明创造历史的人根本不读历史。

历史本来就是给人们上一课的漫长经历。但是实际上有效果吗?不!最明显的例子是《资治通鉴》。

司马光穷编了一辈子的精力,为了让宋国皇帝看到战犯的错误,编了一本《资治通鉴》,可以领悟。但是事实上宋朝皇帝看到《资治通鉴》了吗?应该不是那样的。看的话,宋朝也不会灭得那么惨。

看到秦始皇毁灭6个国家时的状态,将6个国家的最后一位君主囚禁在咸阳,将6个国家宫中的宝物转移到咸阳,将6个国家皇族的后公主全部变成了妻子。历史书上记载了秦始皇有一万多名妻子。

从北宋的《政纲之耻》来看,王宫的宝物都是由金国转移的,弯曲的2种则被金人带到塞北沙漠放羊,有时还会跳舞。东京所有皇族贵族的女人都被金人带走了,包括20多岁左右的10000多人、皇后、后宫、公主和贵族的女人。成为军纪或妓女。

历史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问题是《资治通鉴》放在哪里,几个皇帝看到了,几个大臣看到了。一个连历史都不知道的人怎么能随便说话吸取教训呢。

所以历史会惊人地相似。因为以后的领导人是完全不学武术的人。所以一有问题,就束手无策地变成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无情地被历史的车轮践踏。

因为大家都知道历史惊人的相似,作为皇帝身边有那么多文人,为什么不在历史书上找相似的呢。不愧是皇帝本人的问题。“人懒得没办法!”有句话叫。“他就是那样的人,不能喂他,只能等着被历史虐待!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历史的重复性。很多事件已经发生过了,在过了一段时间,还会重新上演。因此,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得不慎之又慎。因为前有车后有辙,后世一直在仿效你。孔子因此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这个原因。

在每一个朝代的开始,如果开国君主做的事情,会影响这个朝代的始终。比如,汉代建立的时候,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因此,终汉朝一朝,外戚一直是影响西汉的朝政。最终,西汉亡于外戚王莽手中。

曹魏禅让得了汉朝的天下,自己也被晋朝以禅让的模式夺了江山。

唐朝时,李世民杀兄弟篡位。结果,唐朝一朝,家族内部的倾轧一直是李家摆脱不掉的梦魇。唐中宗时女主专政,反复几代,到唐玄宗才结束。

宋朝时,赵匡胤欺负柴荣孤儿寡母夺了江山,自己的孤儿寡母也被赵匡义夺了江山。这一切情况,反反复复的在历史上演。

在军事史上,有两场极为相似的战役,可是,奇异的是,带兵的将领的下场却不尽相同。

这两场战役就是战国时候的长平之战和明末的松锦之战。这两场战役极其相似,最后的结果也差不多。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一场大决战。秦国派出的军队是四十万,而赵军也是四十多万。但是,赵军的素质比不上秦军,只得采取守势,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秦赵由于消耗过大,两国君主都有决战的要求。但是作为赵军的统帅廉颇,知道反攻没有胜算,所以拒绝赵王的命令,坚守不出。

秦国为了促成秦赵两国的决战,用反间计使赵国更换了主帅。以主战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到了前线,便改变了廉颇的部署准备对秦军进行反击。

秦国得知赵国改换了主将,也派白起接管了秦军。赵括为了反攻,把主力前调,这样一来,赵军的部署就变成了前重后轻,后路变得空虚。

在赵括出击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白起利用这个情况,派奇兵包抄赵军之后,包围了赵军。然后又派军队将被围的赵军分割为两部分。在完成包围后,秦王派援军增援白起,最终全歼了赵军。战后,白起把四十万俘虏全部坑杀。

而松锦之战,当时的明军也派出了号称十三万的主力,前去解锦州之围。明军统帅洪承畴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对清军发起进攻。在战役初期,洪承畴的战术奏效,给了清军很大的杀伤。

但是,就在清军步步后退的时候,明朝的皇帝崇祯受下面人的蛊惑,以兵多饷艰为借口,要求洪承畴迅速解锦州之围。洪承畴不得已,只得急进用兵。

洪承畴采取一路进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图中央突破。清军和洪承畴作战不利,几乎支持不住,于是向皇太极求援。

皇太极赶紧调集援军前往,他在观察洪承畴的布阵后,指出洪承畴的布阵缺陷。因为洪承畴要和清军决战,他把主力前调,造成后路空虚,“大众集前,后队颇弱”。所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于是皇太极率领军队包抄了洪承畴的后路,挖断道路,断了洪承畴的粮道。然后皇太极袭取了洪承畴明军前线的屯粮之地笔架山,夺获明军的粮草。

断粮后的明军失去作战的勇气,于是决定突围撤退。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清军歼灭大半。一夜竟然被清军消灭了五万三千余人。

留下的洪承畴率领的明军被包围在松山,最终也被清军攻克,明军全部被歼,锦州投降。

这一仗,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最后的主力。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后人说此战为清朝定鼎之战。

长平之战和松锦之战十分相似。都是双方的决战,都是兵力相当,都是一方因为急于进攻,把主力前调,造成了后路的空虚。都是被另一方包抄了后路,结果被包围歼灭。

唯一不同的是,赵括稳定军心,和秦军决战,消灭秦军大半。造成秦军无力扩张战果。关东各国发现了机会,和赵国联盟,在后续的战争中打败秦军,保证了关东几十年的安全。

而洪承畴则是惊慌逃命,在突围中全军覆没。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的主力,还有余力控制辽西走廊,入边掳掠。最后入关灭了李自成和南明,统一了天下。

如果洪承畴有赵括一半能力,率领明军与清军决战,哪怕拼掉清军一半人马,满清也就无力入关了。那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就会完全不同了。

可是,赵括落得个“纸上谈兵”的名声,洪承畴却成为了能征善战的上将,一样的遭遇,不同的下场,只能叹道“是也命也运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263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