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结局如何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结局如何,第1张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又称宣统帝

溥仪

1945年8月19日,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在准备逃亡日本的途中,被苏联红军俘虏。之后,溥仪和他的一些亲信被押送至苏联赤塔莫洛可夫卡30号特别监狱,开始了战犯岁月。

由于在苏联的战犯生活实在是过得太滋润,溥仪心里又产生了新的希望。他认为或许苏联能网开一面允许他长期在苏联定居下来。为此,溥仪三次向苏联政府提出申请,请求能够永远居留苏联。为了讨好苏联,溥仪还将之前出逃时候身边携带的大量珠宝首饰赠与苏联,美其名曰“支援战后苏联的经济建设”。不过,他还是把最宝贵的那部分全部留了下来,以备自己日后生活所需。

晚年溥仪

溥仪之所以一心希望留在苏联,不愿意回国,按他自己后来在回忆录中的说法就算是被迫害妄想症了。因为溥仪觉得自己一旦回到国内,结局就是必死无疑。

不过,在1950年8月1日,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的263名战犯一起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之后被送至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接受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

溥仪的结局完全不是他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惨淡。在经过了近十年的教育和改造后,1959年12月4日,溥仪获得特赦,从此摆脱了战犯的身份,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公民。1962年,年37岁的李淑贤经人民出版社编辑沙曾熙介绍认识了溥仪,后来两人结成姻缘。两人婚后恩爱有加,彼此呵护,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部分转自:夜读史书)

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清朝皇帝,清宣统(末)皇帝,通称宣统皇帝,或末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

爱新觉罗·溥(pǔ)仪(满语:穆麟德 英文名:Henry 亨利),爱新觉罗氏,乳名“午格”,字耀之,号浩然。1906年2月7日生,1967年10月17日隐患尿毒症不治去世。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其曾祖父为道光帝,

溥仪17岁时照片

其祖父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父亲为醇亲王奕譞五子、同治帝堂弟、光绪帝亲弟-摄政王载沣。也就是说,他是道光帝的曾孙,醇亲王奕譞的孙子,咸丰帝和慈禧太后的侄孙,同治帝的堂侄子,光绪帝的亲侄子。

其年号宣统(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2日),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因其为清朝的末代皇帝,所以有人称其为清废帝,或尊称为清逊帝,在台湾的后人尊其为清恭宗。

后在满洲国做大满洲帝国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取自清朝的“康”,也就是指康熙皇帝,“德”是指德宗,也就是光绪皇帝,按慈禧太后懿旨,承接德宗为嗣。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1945年8月17日,在沈阳机场准备逃往日本的溥仪被苏军俘获成为战犯,随后被关押至西伯利亚,在走完了5年的异域囚徒生活后,在1950年,苏联将溥仪等伪满洲国战争罪犯引渡给中国政府,溥仪等一大批伪满洲国战争罪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也就是当年日本关东军修建的秘密监狱。

在进行了10年的劳动改造后,1959年,最高人民法院遵照国家主席令,决定特赦溥仪,溥仪得到特赦后,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让其并从事修改民国档案等史料工作,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因尿毒症去世。[1]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1911年宣统皇帝溥仪和隆裕皇太后

要说溥仪这个人物,确实是充满着悲剧色彩。光绪病重时,溥仪被慈禧下令养在宫中,要他将来以同治帝过继者身份接替清朝的王位。当时三岁的溥仪连哭带打地不让内监从他家里抱走他,但最终还是奉旨被他的乳母王焦氏抱进了宫,从此开始了他悲剧的一生。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那时溥仪才六岁。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从那时开始,中国再无封建王朝,而溥仪做为最后一个帝王,就这么悄无声息地下台了。

下台后的溥仪并没有被赶出皇宫,而是被允许继续居住。一直到十五岁时,宫里的上辈贵妃们开始积极张罗溥仪的婚事。最后各太皇贵妃斗争结束,荣源之女郭佳乐( 婉容) 立为皇后,额尔德特氏( 文绣) 为淑妃。

3月份刚举行纳采礼,一系列变故发生。直奉战争爆发,中原烽火连天,婚礼便拖了下来。直到徐世昌总统下台,黎元洪再次出任总统。疲惫憔悴的溥仪皇帝作出了惊人的决定:要求庄士敦立即带他去英国公使馆,打算一到使馆,便通电全国,放弃帝号、特权和民国的津贴。他对继续留在无所事事、只领国家津贴的这个位置上感到羞耻,不仅愿意放弃民国政府曾经作为退位代价而付给他的4000000 元津贴,而且也愿意放弃他的帝号和包括占据皇宫特权的一切有关的权力。在这一点上,溥仪是内心畅亮的,那时他才15岁。

从这个决定来看,溥仪是聪明而富有思想的,而且是一位博览各种政治见解的人。他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比许多成年人知道得更多,对他自己的地位也不存在任何幻想。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不做任何工作而白拿国家的巨额津贴是一种耻辱。并且他对他所了解的整个宫廷的腐败现象越来越感到厌恶。而且当时的处境对其身心是有害的。溥仪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溥仪虽然幼年时期不爱学习,但皇家的教学方式还是让他十分受益。比如他撰写的《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奥斯卡金奖。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逝世。

溥仪的一生是戏剧化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的一生,他是唯一一个哭着登上皇帝宝座的人,他不喜欢做皇帝,他想要和他的家人一起平安生活,但这种简单的愿望也被剥夺了,他是一个可怜的人。

溥仪的一生经历过很多我们常人想像不到的悲哀,他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参加完新中国的改造之后的那段生活。溥仪以前总以为鸡蛋很贵,当时在皇宫,一个鸡蛋的报价都相当于好几百块人民币了,溥仪觉得贵,所以都很少吃鸡蛋。他是被宫里的太监们坑骗太多了。直到特赦出狱,自己要学着过普通人的生活,才知道了鸡蛋真实的价格。之前他还奇怪怎么普通老百姓都能拎着一筐鸡蛋呢。知道鸡蛋价格的溥仪整个人凌乱了很久,然后说了句:大清是该亡啊。这真是让人辛酸的一句话。溥仪坎坷的一生真的很令人心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27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