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计量单位。
符号:Mm(不可与毫米符号混淆)
别称:马咖米
换算关系:1兆米=1000千米=1000000米
兆米(Megametre,符号Mm)是一个很罕用的长度单位,大约相等於621.37英里。这个单位很少用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在这一大尺度上,通常都有更适合的单位存在,例如:公里或天文单位,又或可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其二是兆米与毫米的符号的分别只是大写"M"和小写"m",而不少人都会把两者混淆。
以下是日常几个可使用兆米的长度距离:
地球通过两极的周界是 39.94 Mm。(根据公尺的原来定义,从1791年到1875年为止,地球的两极周界被定义为40.00 Mm(准确),详见公尺的定义。)
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到法国波尔多的距离大约有 1 Mm。
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 12.76 Mm。
地球至月球的平均距离为 384.4 Mm。
土星的赤道直径有 143 Mm。
876000米。作为数词的兆,表示一万亿,即10的12次方。但“兆米”中的“兆”,是长度单位“米”的词头。词头用来表示10的某倍数,兆作为词头表示10的6次方,因此1兆米是1000000米,0.876兆米等于876000米,可以通过此换算方式计算更多信息。米的单位有兆米(M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丝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阿米(am)等。
“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计量学认识的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
单位米的历史
18世纪末,法国科学院受法国国民议会委托后提出“米制”概念,把通过巴黎天文台的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为“米”。
1792到1798年,科学家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进行三角测量,历时六年得出通过巴黎天文台的地球子午线从赤道到地极点的距离,并以它的千万分之一作为1米的长度,于1799年用铂金制成横截面积为25.3×4.05毫米的矩形端面基准米尺,米尺两端面间的距离即为1米。
不久后,人们发现阿希夫米尺偏离了原来的定义,它比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短了约0.2毫米。但为了方便使用,阿希夫米尺作为法国的长度标准,一直沿用了近100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