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最后一任君王,是与夏末代王桀齐名的暴君。名辛,为帝乙的儿子,纣是谥号,辛是名字,故又称帝辛,史称为纣王。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武艺高超,力大无穷,曾徒手和猛兽格斗。曾多次攻伐东夷,俘获了大量奴隶,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虽材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徒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鹿台。
纣王以荒淫残暴著称。他喜好饮酒,贪于女色。宠爱妲己,为了讨得其的喜欢,纣大兴土木,扩建沙丘的宫殿苑囿,将野兽飞鸟散放其中,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宴会,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极尽铺张奢靡之能事。他又巧取豪夺,高赋重税,残酷地压榨人民,以满足庞大的开支。他还大施淫威发明一种"炮烙"的刑具,用铜铸成空心柱子,柱子中烧红炭火。将不满他暴行的臣民脱光衣服,绑在铜柱上活活烤死。他将人砍头剁脚,视为家常便饭,更有甚者,剖开妇人腹部取胎儿取乐,残忍到了极点。
纣王的种种暴虐,最终导致他陷于众叛亲离、民怨沸腾的孤立境地,商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这时候在西方,一个新兴的国家西周正在崛起。姬昌继位后,他表面上服从商的统治,暗中积蓄力量,进行灭商的准备工作。他修德行义,礼贤下士,吸引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增强实力。姬昌死后,其子姬发继承他的事业。时机成熟后,姬发在姜尚的辅佐下,率领大军讨伐。这时,纣王废黜了忠臣微子、箕子,杀了叔父比干,正和妲己在鹿台饮酒作乐,听到消息,匆忙把70万奴隶编成军队,开上前线迎战。
两军在牧野相遇,周军人人奋勇冲杀,商军毫无斗志,纷纷倒戈,迎接武王姬发。纣王逃入朝歌城中,自知已无力回天,无路可走了,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宣告灭亡,其时约公元前11世纪。商的灭亡,有着政治衰微、社会动荡、经济凋疲等多种原因,但纣王的例行逆施,造成众叛亲离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加速了这600年江山的彻底崩溃。
封神演义 作者:陈仲琳
《封神榜》的作者明代许仲琳。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等)是明代许仲琳(有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该小说,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
主题思想:
小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商周斗争特别是纣王失败周代商兴的历史面貌。在历史上,商和周是两个不同的部族。《封神演义》却把它们写成了君臣的关系,并且强调武王伐纣的事业是“以臣伐君”,是“以下伐上”,是“灭独夫”。这正是封建社会里的进步观点的反映。
还反映了和封建伦理观念相违背的思想,然而,作者所表现的这种思想还是不够彻底的,没有完全突破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因此,哪吒的反抗并未获得最后的胜利,终于在燃灯道人的玲珑塔下屈服,向李靖认罪。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些人物的形象,能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
《封神演义》的作者是明代文人许仲琳。
许仲琳(约1560-约1630),亦作陈仲林,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明朝小说家。
作者生于明代中叶,因久试不第,可是目睹朝政日非,生民疾苦,贿赂公行,怀才不遇的局面,充满了嫉恨这种丑恶现实,也不满意当时号称道士而获得高位的教徒。所以他的理想是从政治上荡瑕涤秽,在宗教上廓清异端。
内容简介
《封神演义》是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封神演义》主要讲述的是以元始天尊为主的阐教,和以通天教主为首的截教之间争斗的故事,后来元始天尊的徒弟和徒孙也帮助武王讨伐纣王并且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阐教和截教在天上发动了盛世浩荡的万仙阵,最终截教全军覆没,以元始天尊为首的阐教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是后来人间同样也发生了很多的变故,纣王是整个商朝最后一位大王,但是这一位大王听信了狐狸精妲己的话语,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暴政,百姓们的生活非常的痛苦。
于是周武王和周文王开始讨伐商讨,哪吒、杨戬、雷震子、姜子牙等开始帮助武王讨伐纣王,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姜子牙奉天尊的命令开始封神,那一些对世界上有帮助的人都获得了神仙的高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