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第1张

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运用以小见大法作文,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所选小事物、小片断、小镜头和生活细节,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

二是要挖掘出小中的大,认真思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扩展资料

以小见大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写的只是一个捕蛇人有关捕蛇情况的谈话,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大主题。

二是借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典型形象。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文章刻画新媳妇这个典型形象,没有把她置于血与火的战场上去刻画,而是把她放在战场的后方,写了有关她的几个行动细节: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的破洞。这些细小的行动,作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强有力地展示了人物宽广而美好的心灵。

在作文中,以小见大是艺术处理的独到功夫,是把内容宽泛的题目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小场面等去表现,抑或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大主题,从而使读者能借“咫尺”而见“千里”。如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以小见大的作文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一、大中取小,以小取胜

“大中取小”就是对于大的、宽泛的文题,“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文题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表现的舞台,这样就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切合题意、立意鲜明、内容充实的文章。以小取胜,指所选取的小材料,一定要能反映重大的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如某市中考作文要求以“最需要”为话题作文,一位考生拟题为“鸟窝,是我最需要的”,写村中的一片树林被砍伐,鸟儿失去了窝,自己由于不见鸟飞,不闻鸟鸣,而产生了孤寂、异样的感受,结尾点明“环保,在乡村同样迫切”这一主题。选择小小的鸟窝作为切入点,小中见大,以小取胜。

二、处处铺垫,层层衬托

小事好比珍珠,放在玉盘里才能显其光辉,这玉盘就是铺垫衬托。写作高手往往会在铺垫衬托上做文章。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文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是主体所在,但之前却做了层层铺垫,先写了父子奔丧回家料理祖母的后事,又写父亲送子到浦口车站同挑夫讲价钱,叮嘱茶房,等等,设下“玉盘”,最关键时刻才摆出“珍珠”,让它大放异彩。学生佳作《从那时起,我长大了》一文成功运用了衬托法。作者先写“我”怨恨父亲,顶撞父亲,伤了父亲的心,后写见父亲忍着腰痛提水,自己主动接过水桶,这时父亲眼里闪出了泪花。两个情节相得益彰,突出了孩子对大人的理解、体贴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前面的反面衬托,后面的内容显然无法打动人。由此可见,写小事时运用铺垫、衬托的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巧绘细节,凸显神韵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某一特征细致、具体地描绘。在写人叙事中,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可以把人物、事件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让人看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林风谦的《一生走不出您浓浓的爱》,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6岁时,邻居王伯杀了头猪,送来半斤肉。当时,吃饭不点灯,昏暗中母亲误吃了一块肉,随即又吐出来,放到我的'碗中。

这一细节就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爱子的深情,可见,选取那些打动自己心灵的细小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德风貌,折射出时代的特征。

四、侧面出击,以奇制胜

攻城掠寨,正面进攻往往难以制胜,而从侧面迂回,找准敌方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重重一击,倒能出奇制胜。这种方法用在作文的选材上,同样有效。考场作文篇幅有限,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论述问题, “面面俱到,结果是一面都不到”。

因此,选材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是选取自己最熟悉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深入开掘,集中笔墨,着力描述,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创造奇迹。又因为人们常常着重正面,轻视侧面,故而从侧面入手往往能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例如,600字的短文《小站歌声》,主题是歌颂山村教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但作者没有正面写她如何扎根山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任教、如何关爱孩子,只写了孩子们到小站送老师回城“结婚”的感人场面,结尾点明老师是患了血癌,进城治病了。这样,一个全身心热爱孩子的山村女教师的崇高形象,便在人们面前耸立起来了。笔墨如此简洁,感染力如此巨大,得益于从侧面选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335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0
下一篇 2023-0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