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才选拔最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通过科举制度一步步选拔,最终进入官场。科举制度在隋朝诞生,历经唐宋两朝发展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时期。
在古代士农工商排序,士大夫有着超然得地位,所以寒门学子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举。那时候的科举真的是拼尽一生,条件异常艰苦,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从书生到状元到底要经历多少关?
一般人家的孩子大多三五岁启蒙,开始接受四书经熏陶,大多都是在私塾接受教育。在八九岁的年纪下场考人生中的第一次试即童试又叫童子试。
童试又根据下属行政区域划分为县试、府试以及院试三个阶段。在清朝时一般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再由府城考官出题参加府试。县试和府试都通过后就能被称为童生,据说是可以免赋税的。童生统一参加由省政或者省道主持的院试,相当于各市区优秀学生参加省里统考。
清朝的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监考官直接管理。院试第一名被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童生则直接成为秀才,开始进入士大夫最底层,可见知县不跪,也不可被动用私刑。秀才根据名次不同可享有朝廷发给的粮食补助等,可改善家庭地位。
生员通过院试后就可以进入朝廷统一办理的州、县等学府读书,最厉害的就是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然后根据情况,由学政举荐参加乡试。
乡试才是报效朝廷进入仕途最正式的考试,每三年考一次,错过就得等。一般都在八月左右举行,所以又被称为秋闱。考官大多都由当朝翰林以及进士出身官员担任。乡试属于连看,总共三场九天。再这期间吃喝拉撒都在考场进行。
通过乡试的学员,就可以于第二年的三月在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会试在朝廷礼部专门的贡院举行,考官多为内阁大学士和翰林高管。会试拿到名次的考生就可以在下个月参加殿试。
殿试则是直接进入金銮殿由皇帝出题,获得第一名就是当今新科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郎。在古代进士就是科考尽头,如果童生试,项试,会试都拿第一的人会被流芳千古,在中国科举制度记载中,仅有13人拿到三元及第,可怜科举考试的残酷。
比起现在古代的科举考试更为残酷残忍,老百姓举全家之力只能供出一个学员,而且在同事之前大多数都是自学,纸质相似过后才能收到正统的学习。能被点为状元的人都是有大才之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