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包含了广东,但分布不止广东一省,而是广泛分布在南方的很多省份。南方的各省的越族人被统称为“百越”,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他们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为很多支系。
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农业定居部落,常统称为“越”。实际上这些“越”并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南方众多部落的统称,各有种姓,互不所属。百越包括“吴越”。
分布在今天的浙江,两广,福建等地。而且像今天的泰国人,越南人,等等一些东南亚国家,都与当初的百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始皇当初南征之后,在当地留下了30万军队秦军,而且像今天的泰国人,越南人,等等一些东南亚国家,都与当初的百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始皇当初南征之后,在当地留下了30万军队秦军,后来又迁了些人与当地的越族杂居。
不是单指广东,应该是 福建 湖南中南部 两广,当时是有很多土著部落,文明程度较低,没有建立政权和抵抗的小部落。华夏部落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各部落的统称,广州属于百越的一部分。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各民族之间缺乏了解。华夏部落只知道在长江中下游以南有众多的部落和民族,但具体情况并不知道,于是就统称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百越地区,众多民族统称为百越组。
趾地区,在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一部分,范围大致就是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因为天下大乱,谁都想座皇位。自己有个小县城,都可以自立山头。那还不取个一点的名字。
最早的“交趾”说的是南岭以南。秦末社会动荡,南海尉赵佗(河北正定人)在岭南割据一方,并建立了南越国。
在越南北部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作交阯、交址)是中国明朝设置的一个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余县。
统治范围大致为现在越南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设置,宣德是从小深受理学在德不在险教诲的君主,谨记洪武的不征之国祖训,一直有放弃交趾的打算,正值明军刚受到挫败,又听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三杨于是顺水推舟,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正式废除。嘉靖年间再置,为安南都统使司。
永乐四年(1406)底,明军进人安南后,纪律严明,一再宣告“黎氏父子,必获无赦,胁从必释,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稼墙,毋斥人妻女,毋杀降,有一犯者,虽功不饶。”此举得到了许多不满黎氏政权统治的安南各阶层的支持,他们积极与明军配合,提供帮助。永乐五年(1407 } 5月,黎氏父子被抓获,战争胜利结束。在这场战争中,黄福受命先至两广治办军需,很好地保证了明军的后勤供应,为平定安南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在平定安南后,南策州官员莫邃与安南着老尹沛等1100余人联名给明军统帅张辅上书:“安南本古中国之地,其后沦弃,溺于夷俗,不闻礼仪之教,幸遇圣朝扫除凶孽,军民老稚得睹中华衣冠之盛,不胜庆幸,咸愿复古郡县,庶几渐革夷风,永沾圣化。”
张辅根据当地人民要求,上书成祖,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宣布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任命黄福以尚书兼掌布政、按察二司事,全权处理交趾的民政与司法工作,后又命英国公张辅镇守交趾。
黄福在交趾任上,一直面临着极为尖锐的民族矛盾。他意识到仅靠大量军队是难以稳定交趾局势的。他写信给张辅,力主在补充兵伍、完善兵制的基础上用文治的办法让交趾人民安居乐业,使交趾局势不致生变。为此,在任期间既协调完善军队又重点采取了种种稳定交趾局势、发展交趾经济、造福当地人民的举措。
交趾,是越南的古称。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南下人侵今越南。公元前214年,秦朝将越南北部地区划归象郡管理,并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公元前204年,秦朝南海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自立为南越武王,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广州),疆域包括今天广东、广西大部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名义上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臣”。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发动叛乱,谋害了第四代南越国君主赵兴以及汉朝的使者,立赵兴的哥哥赵建德为第五代南越国君主。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调遣十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南越国,终于灭掉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地区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统治。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越南北部交趾地区虽然出现多次反叛,但是基本上一直受到我国政权的直接管辖。汉朝的交趾郡下辖赢娄县、安定县、苟属县、麓泠县、曲昜县、北带 县、稽徐县、西于县、龙编县、朱觏县十县,以羸娄为治所。到东汉改以龙编 为治所。东汉末期至东吴初期,交州太守士燮形成独立的割据政权。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重新设置交趾郡,下辖九县,郡治设于交趾县。到唐代,废除交 趾郡,原交趾郡故地归属于交州,交趾县成为交州州治所在地。唐代诗人多次言及交趾,如杜审言《旅寓安南》:“交趾殊风候,寒迟 暖复催。”杜甫《送段功曹归广州》:“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轻。”白居易 《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诃陵国分界,交趾郡为邻。” [收起]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