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蓑,读音:[pī suō]
释义:
着蓑衣。
蓑衣。
出处:王统照《司令》“于五躺在草作的披蓑上没做声。”
词语分开解释:
披 :pī 覆盖在肩背上:披星戴月。 穿戴:披挂。披甲。 打开,散开:披襟。
蓑: suō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蓑衣。蓑笠。 用草覆盖。
应该披蓑戴笠,指披着蓑衣带着斗笠。
1.蓑:(象形。从艹,衰声。古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蓑”。“蓑”是后起字。本义:雨具名。即蓑衣) 同本义 [straw or palm-back rain cape]
衰,草雨衣也。秦谓之萆。——《说文》。字亦作蓑。
何蓑何笠。——《诗·小雅·无羊》
橐车载蓑笠。——《仪礼·既夕礼》
被蓑以当铠鑐。——《管子·禁藏》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春》
2.笠:斗笠。
扩展资料:
蓑衣(suō yī)是指用棕榈皮编成的雨衣;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个部分。纯手工制作一件蓑衣要2天左右的时间。
蓑衣文化
1.《诗.小雅.无羊》:“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带着。
2.唐·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宋·苏轼《浣溪沙》诗:“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5.唐·吕岩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当代·郑愁予《雨说》:“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披蓑戴笠的读音为:[pī suō dài lì]。
披蓑戴笠:意思是披着蓑衣,带着斗笠。通常指渔夫、农夫的形象。
蓑:雨具名,即蓑衣。
笠:斗笠。
出处:先秦·无名氏《诗经·小雅·无羊》: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译文: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把水喝,有的睡着有的醒。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
示例: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春》: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扩展资料:
含有“蓑”、“笠”的相关意境的诗词:
1、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连绵的群山不见鸟的飞影,所有的路上难寻人的行踪。一条孤单的小船上,有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在风雪寒冷的江上钓鱼。
2、渔歌子(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