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余
涅盘,二无余涅盘。新译曰有余依,无余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惑业而曰余。有余涅盘者,为
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余涅盘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余也。此二种之涅盘,同为一体。三乘之行人,于初成道时,虽证得之,而无余涅盘之现,则在于命终之时。 智度论三十一曰:‘涅盘是第一法无上法。是有二种:一有余涅盘,二无余涅盘。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盘。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盘。’ 此二种就大小乘分别之,有三门:一、单就小乘分别。断生死之因,犹余生死之苦果,谓之有余涅盘。断生死之因,同时使其当果毕竟不生,谓之无余涅盘。现无余涅盘之相,在命终之时。盖无余涅盘者,灰身灭智,一有情都灭也。二、单就
大乘分别。变易生死之因尽,为有余,变易生死之果尽,为无余。三、大小相对而分别。小乘之涅盘为有余,以犹有变易生死故也。大乘之涅盘为无余,以更无余之生死故也。此一义出于胜鬘经。见胜鬘经宝窟下本。又身智永灭,大小乘各异其说。小乘之空义,谓三乘之圣人,入于无余涅盘,则身智永亡而无一物。法界中灭一有情也。大乘中有相性二宗。相宗之唯识宗谓定性二乘之无余涅盘,为毕竟都灭。不定性之二乘及佛之无余涅盘,非为实灭。二乘之人,离分段生死,谓为无余涅盘,佛息应身之化,归于真身之本,谓为无余涅盘。性宗三论华严天台之诸家,谓无有定性之二乘,毕竟成佛也。故法界无有实灭之无余涅盘者,但息妄归真,缉化还本,而入于无余涅盘耳。大乘义章十八曰:‘入义有三义:一就实论,入息妄归真,从因趣果。二、真应相对,息化归真,故名为入。三者唯就应,现舍有为过,趣入无为,故名入。’ 小结一下,通俗的讲,有余涅盘,就是大彻大悟,成佛了;无余涅盘,就是命终之时,离开了这个人世。涅盘分为两种:一有余涅盘,二无余涅盘。新译曰有余依,无余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惑业而曰余。有余涅盘者,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余涅盘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余也。此二种之涅盘,同为一体。三乘之行人,于初成道时,虽证得之,而无余涅盘之现,则在于命终之时。
具体而言:
1,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余涅盘,或有余依涅盘,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还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盘,或无余依涅盘。2,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变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余涅盘,要到变易生死之果尽,获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无余涅盘。
3,就大小相对说,小乘的无余涅盘,因尚有惑业苦之残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无余涅盘,因究竟而无残余,故叫做无余。
“无余涅槃”用白话来说就是把所有的烦恼全部断尽了,包括佛教说的三大烦恼,即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圆满成佛了。和其相对的是“有余涅槃”,即仅仅断掉了见思烦恼,出了三界,没有了六道轮回,但是没有见性,离成佛还早着呢。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