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简介

罗曼罗兰简介,第1张

罗曼·罗兰简介: 罗曼·罗兰引(1866-1944),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9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罗曼·罗兰代表作:《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主要作品:革命戏剧集 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  英雄传记 《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小说: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长篇小说:《母与子》(1927)(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女预言家》(1933) 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还有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

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克拉姆西。克拉姆西属于法国的勃艮第地区,他在那里生活了14年。在他1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一起迁居至巴黎,后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读三年后 毕业 ,并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此后罗曼·罗兰在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多国 旅游 ,归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创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 通知 他这一殊荣。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享年78岁。由此可见,对于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他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也在法国完成了他的学业,虽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苏联等国外 旅行 和定居,在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国籍。而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个法国人,那是一个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儿,他们的婚姻维续八年时间,后罗曼·罗兰又娶了一个俄国女人为妻。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多番干扰,因此他始终和法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这也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放弃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缘故。

罗曼罗兰有什么称号

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杰出,其 政治 思想方面,也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进行不屈的斗争。

现在说起罗曼·罗兰,一般都会想到他的几个称号,如“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义教皇”等。这些称号,都是对罗曼·罗兰的高度评价。其中前两个出自于罗曼·罗兰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所说。他称赞罗曼·罗兰是一个有人性的,追求自由的斗士,并说他“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由此可见,当时由于在欧洲大陆上,法西斯横行,人性和道德已经沦丧,而罗曼·罗兰正是那位一直和恶势力斗争不止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文章,发表反战宣言,抨击欧洲各国的迫害行为。因此,假如在恶势力真正霸占世界的时候,他将成为正义势力的精神领袖,所以,他也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义教皇”的称号是苏联的学者和思想家卢那察尔斯基提出的。他对于罗曼·罗兰在文学成就方面十分景仰,也对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事业予以肯定。

因此,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以上提到的三个称号,由此可见,罗曼·罗兰投身的进步政治活动中,为人类的自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罗曼罗兰的作品特点

戏剧为罗曼·罗兰在初期创作的主要文学形式。在罗曼·罗兰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的资产阶级矛盾已经显得尤为尖锐,而当时的法国人民,仍沉浸在物质方面的享受中,从而逃避崇高的精神。因此,罗曼·罗兰为了拯救正在堕落的法兰西人民,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主题。他通过对 历史 上的英雄 事迹 的描写,来试图通过英雄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来唤醒正在日渐消沉的人民,但是他这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太过于理想化和 抽象 化,不符合当时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荒淫、庸俗的追求,因此罗曼·罗兰这个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在传记作品方面,罗曼·罗兰写作特点是第一个阶段的延续。他通过对名人生平事迹的描写,来激励和鼓舞当时在物欲横流的巴黎人民。而他所谓的名人,是拥有“伟大灵魂”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他们所擅长的行业里,有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他渴望通过这些名人的高尚灵魂,来拯救正在堕落的欧洲。

在小说方面,罗曼·罗兰作品特点有所改变,他主要通过表现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 经验 ,来表现其个人主张的观点。换言之,这个阶段的罗曼·罗兰的小说里,都以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同时辅以其人生的遭遇。因此,他自称他自己的小说“不以 故事 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65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4
下一篇 2023-02-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