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猫不怕蛇?

为什么猫不怕蛇?,第1张

首先猫咪不害怕蛇是由于猫自身的条件比蛇有利太多,猫拥有良好的伸缩性,猫咪有伤害性极高的尖牙和利爪在一个就是蛇本身的攻击范围也有限再加上耐力不足,基本上蛇不是猫的对手。

1、猫咪伸缩性好

相比大家应该都知道吧,猫的伸缩性极好,大到钻门缝,小到钻老鼠洞。而蛇捕猎时,总是先缠住对方,然后再勒紧,让对手窒息而亡。但这一招恰恰对猫咪不管用,因为蛇本身的骨头极易脱臼和骨折。当猫被蛇缠紧时,猫可不会老实呆着,它会猛地舒张身体,这时蛇的大部分骨头就会骨折至断裂。

并且,就算是毒蛇,也不见得能咬到猫,喵星人仍然能与之斗智斗勇。蛇有视觉障碍,看不到任何静止的东西。蛇的听觉也不突出,不能听见空气中传播的声音。

而猫咪眼神好,敏捷性极高,就算蛇极速咬过来,在猫咪的眼里那都是慢动作。它能在后退的同时再抽蛇一个大嘴巴子。

2、猫咪有利牙和尖爪

猫的牙齿和爪子也很锐利,抓到人,那必定是三条血痕啊。猫打蛇时,大多都是先用前臂的爪子抓,并不会贸然地用嘴去咬。而蛇皮又是极易被利器撕裂的,并且,蛇的脏器大都集中于前身但肾脏处于后半身,肠子贯穿全身,这等于全身都是要害而非只有“七寸”,所以几乎所有的蛇在与猫纠缠之后,死因都是“脏器受损”。再加上蛇只知道向前,并不会转身,对猫而言

蛇几乎全身都是弱点。所以说,在猫蛇大战中,猫基本上完胜,而可怜的蛇大多死于脏器受损。一物降一物,若是没有把握,想必猫咪也不会去招惹蛇了。

3、蛇的攻击范围有限

蛇的最大攻击距离只有体长的1/3,跳跃攻击的特征过于明显,无法用于正面冲突蛇的攻击方向永远是以蛇头为指向的直线,改变攻击方向前必须调转蛇头,所以即使蛇的体型比猫大,也很难咬到猫。

猫不怕蛇,猫的天敌指能对它造成生命伤害的动物,通常认为野狸子是猫的天敌,学名豹猫。它的外形和家猫相仿,但是体型较大,以捕食鼠、鸟、野鸡等动物为生,性格比较残暴。

蛇有视觉障碍,看不到任何静止的东西。蛇的听觉也不突出,不能听见空气中传播的声音。

而猫眼神好,敏捷性极高,就算蛇极速咬过来,在猫的眼里那都是慢动作。它能在后退的同时再抽蛇。猫的牙齿和爪子也很锐利,猫打蛇时,大多都是先用前臂的爪子抓,并不会贸然地用嘴去咬。而蛇皮又是极易被利器撕裂的。

并且,蛇的脏器大都集中于前身,但肾脏处于后半身,肠子贯穿全身,这等于全身都是要害。而非只有“七寸”,所以几乎所有的蛇在与猫纠缠之后,死因都是“脏器受损”。

扩展资料:

在迄今已发现的蛇类中,除现存最大蛇类,南美绿水蚺,因研究资料匮乏而尚未形成科学定论外,其余一切陆生和两栖蛇类均被陆地8大食肉目动物集体压制。它们以血缘关系分为两大集团——猫型总科(猫科、獴科、灵猫科、鬣狗科)和犬型总科(犬科、熊、浣熊、鼬科)。

以上部分亚属自带蛇毒抗体,常以包括眼镜蛇在内的蛇类为食,以獴和鼬最典型;其余品种不带或只带少量抗体,它们可能并不以蛇为食,但皆能捕蛇,其中以猫科最为典型。蛇经常成为母豹训练幼豹的牺牲品。

当豹崽与蛇对峙时,母豹通常只在一旁躺着观战,丝毫不担心豹崽被咬到。必须强调的是:

1、很多蛇类均生活在热带区域,不需要冬眠,气候因素并非导致猫捕蛇的充分必要条件。

2、网纹蟒是体型仅次于绿水蚺的蛇类,成年体长6米,依然无法避免来自狮、豹、虎的威胁。

3、野生的27种野猫大量存在捕食蛇行为(包括眼镜蛇、过山风、五步等),虽然它们与家猫并无基因区别,但目前倾向于认为它们是独立的物种。

因此,为避免争议,这里暂且不用野猫来类比家猫。所以,不确定家猫捕蛇是否为了食用,或者吃蛇是否属于常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家猫擅长捕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猫科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蛇

猫怕蛇。

蛇,是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

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蛇类活动的最适温度是20至30℃,在这适宜范围内蛇的生长速度也随气温上升而直线上升。空气湿度对蛇类也有很大影响,一般以50至70%为宜。蛇的活动与外界温度、湿度、光线以及食物密切相关。在这些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性的特性。

季节性

我国绝大部分的地区一年四季温度变化大,因而蛇的活动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一般从春末夏初到冬初,由于气温均在10至35℃,适于蛇的活动。据观察,蛇在20至35℃时四处活动觅食、饮水或洗澡。

当冬天气温开始下降变冷时,蛇的体温则随之下降,蛇体的功能减退。当气温下降至10℃时,蛇停止一切活动,开始进入冬眠。在冬眠期间,蛇不吃不喝,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靠体内积累的脂肪消耗提供能量,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低需要。冬眠是蛇对低温的适应,也是蛇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遗传特性。野外冬眠时往往几十条或成百条蛇聚集在一起,在干燥的洞穴内、树洞内,这样可以升高体温,减少水分蒸发,利于越冬。直到次年春暖花开、外界气温高于10℃时,蛇方能从冬眠中苏醒,开始出洞生活。

当夏天气温高于35℃时,蛇的体温升高。此时,蛇的活动减少,同时会躲在大树下、水池边、阴凉潮湿的地方降低体温,不至于热死。另外,每当夏季天气炎热之时,生活在干燥沙漠里的蛇以及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蛇会躲在树荫下潮湿的地方,一动也不动地进行夏眠。夏眠与冬眠一样,也是蛇类对环境适应的一种遗传特性。

昼夜性

昼夜性指蛇每天活动的规律,昼夜活动的规律与觅食和环境、温度、光线等相关。一般来说,眼镜王蛇、眼镜蛇等主要在白天活动觅食,晚上休息,称为昼出性活动。银环蛇、金环蛇等主要夜晚外出活动觅食,称为夜出性活动。而蝮蛇则多在早晨和黄昏外出活动觅食,称为晨昏性活动。总的说来,昼夜活动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蛇捕食的动物的活动时间。

此外,蛇的活动也与外界湿度有关。如尖吻蝮蛇、烙铁头、竹叶青等在阴雨天湿度大时活动频繁,且异常活跃。眼镜蛇等则多在湿度低的晴天外出活动。一般的蛇类在即将下雨或久阴骤晴、天气闷热、湿度大时积极出外活动。不管是白天或者夜晚出外活动的蛇,大多数是为了觅食,每当它们饱餐之后,会在栖息之所睡几天,等肚中的食物消耗完毕才再次外出活动觅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70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6
下一篇 2023-02-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