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代袁枚在《答杨笠湖书》中说:“李塨主自负不欺之学,日记云:昨夜与老婆‘敦伦’一次。至今传为笑谈。”又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病後杂谈》(1935年2月)一文,用到“敦伦”一词:“我想,这和时而‘敦伦’者不失为圣贤,连白天也在想女人的就要被称为‘登徒子’的道理,大概是一样的。”
3、如果单单是“敦伦”就是做爱的委婉说法,出自周公之礼。敦伦尽分的“敦”字意谓勉励;“伦”谓伦常。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敦伦”出自周公之礼。 “周公之礼”指同房的一种委婉说法。 西周初年,男女关系混乱,于是周公制定了关于结婚以及同方的一系列规定。他从婚礼入手,进行改革。把男女从一开始的普通关系一直到结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其进行了划分,分了七个环节,并且作了细化,作了规定,这被称为“婚义七礼”。其中的第七礼就是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敦伦是交配的雅称,专用于夫妻,情人不能用。
西周初年,男女之间的关系非常混乱。而周公为整改风俗,专门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因为周公非常重视婚礼,所以把男女从最初的说亲到最后的成婚总共分成了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称“婚义七礼”而且周公为了让当时的百姓明白什么是婚义七礼,还与他的妻子现身说法。在演示的时候一切都非常顺利,只是一直到第七礼敦伦的时候,周公的妻子拒绝了。
敦伦,即同房,是一个雅称。在最后的环节的时候妻子拒绝继续演示。但是在这时,周公看见了几个葫芦瓢,而且这几个葫芦瓢还可以分开合并分开合并,于是周公顿时计上心头。第二天,周公就把士人叫到了当时的学校聚集在一起,再一次重新讲解“婚义七礼”。这一次在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葫芦瓢来比喻什么是敦伦。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男女如果要结婚都按照这个“婚义七礼”,并且因为周公在讲解敦伦时用到了葫芦瓢,所以葫芦瓢还被视为是结婚的礼器。
一直到春秋时代,“婚义七礼”逐渐荒废,孔子于是重修旧典。在修到第七礼的时候,孔子认为要与时俱进,所以就把第七礼给改掉了,变成了“六礼”。不过因为民间照旧把葫芦瓢作为婚礼的礼器,于是孔子只好根据民意把葫芦瓢写入礼书,但是这一次的葫芦瓢只是作为夫妻之间喝同心酒的杯具。因为第七礼起初是周公发明的,所以也被称为周公之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