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谥号“文正公”的大臣有哪些

历史上谥号“文正公”的大臣有哪些,第1张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宋朝以前“文正”写做“文贞”

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

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

扩展资料

最后一个谥号“文正”的人: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第一个谥号“文正”(文贞)的人:魏征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文正

一共27个,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元朝: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明朝: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1、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诗人。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

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2、蔡卞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人。北宋大臣,奸臣蔡京的弟弟、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

北宋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绍圣四年(1097),蔡卞擢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

北宋政和七年病逝,享年七十岁。谥“文正”。南宋建立后,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牵连,宋高宗赵构采纳谏议大夫任伯雨谏章,追贬蔡卞为单州团练副使。

3、吴澄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宋末中试乡贡。宋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述,学者称其为“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被征召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

泰定元年(1324年)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其核定《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对《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均有纂言。

元统元年(1333年)因病逝世,享年85岁,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曾著《列子解》,今已佚。

4、廉希宪

廉希宪(1231年6月26日-1280年12月12日),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畏兀儿族。祖籍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著名政治家,燕南诸路廉访使布鲁海牙之子。

廉希宪自幼魁伟,举止不凡。成年后,爱好经史。十九岁时,入侍忽必烈于藩邸,被称为“廉孟子”。元宪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抚使,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

从攻南宋鄂州,请尽释军中所俘士人。宪宗死,劝忽必烈北归即位。任京兆、四川宣抚使,平定刘太平等叛乱。旋以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将浑都海进攻。

任中书平章政事时,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至元七年(1270年),罢相。至元十一年(1274年),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军取南宋江陵,忽必烈令廉希宪行省荆南。

他至镇后,禁剽掠,录用故宋官吏,发仓粟赈饥,兴学校、选教官。后因病召还。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受命领中书事。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至元十七年(1280年),廉希宪病逝,年五十。累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谥号“文正”。

5、孙家鼐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

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蔡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廉希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家鼐

自两宋以来,直到明清两朝,“文正”二字都是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司马光认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生封公孤,死谥文正,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也因此,帝王们都将“文正”看得极重,不轻易予人。就拿明朝来说,明朝开国百年,竟然无一人得谥文正,直到正德年间,才有一人,获得了“文正”殊荣。这人是谁?他又凭什么能成为明朝的“文正”第一人呢?

这位大臣,就是以“李公谋、刘公断,谢公犹侃侃”着称的刘李谢三人内阁中的“李公谋”李东阳。他二十岁时即高中二甲第一,选庶吉士,弘治朝入内阁,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正德年间,又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可谓平步青云。但大明朝的高官为数也不少,李东阳有何特别之处,能脱颖而出,获得“文正”谥号呢?

其实李东阳文名虽盛,但施政能力并不强,他自己亦承认:“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杨廷和)。”而当时的另一大臣王琼,更是在自己的笔记中嘲讽李东阳对于当时的胡虏外患束手无策。更何况,在正德初年,太监刘瑾刚刚得势时,众大臣一起上疏请求诛杀刘瑾,其他大臣都群情激昂,只有李东阳一人态度暧昧,这次行动也最终失败。刘瑾用事期间,李东阳也落了个“依附阉党”的大污点,为了明哲保身,他竟然在草拟的圣旨中夸刘瑾“刚明正直,为国除弊”。这样的人,怎么能配得上“文正”二字?也正因为此,当时有人就作了首打油诗嘲讽他道:“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其实细细想来,李东阳能获得文正谥号的缘由,其实颇为复杂。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这个谥号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脱不开的关系。

(《甲申十同年图》中的李东阳形象)

之前说了,在刘瑾初得势的时候,百官曾有一次诛杀刘瑾的计划,失败之后,这些官员自然贬的贬、走的走,朝中老臣几乎凋零殆尽。待刘瑾被千刀万剐,官场又是一次洗牌,在这个经历了两次换血的正德朝局,李东阳已是个少见的“不倒翁”。

权阉刚刚垮台,在这个朝政混乱、动荡不安的时期,必须使得局势能够迅速安定下来,因此,内阁的稳定就成了重中之重,而内阁首辅兼三朝老臣李东阳正是内阁的主心骨。他资历极老,名位亦高,如果他能安于阁位,全力支持武宗皇帝,那么对朱厚照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为了获得以李东阳为代表的内阁的支持,朱厚照频繁的给李东阳等内阁成员加官进爵,这种态度,说难听点,其实就是“笼络人心”的意思。

无论李东阳怎么上疏请求致仕,正德皇帝朱厚照就是坚决不同意。实际上李东阳是真心不想干了,他身体不好,脾虚且经常流鼻血,还有多年的老痔疮,据他自己说,他身体羸弱,以至于上朝时一阵大风,竟吹得他“立至颠仆”,差点摔了一跤,因此坚决要求朱厚照批准他退休。但朱厚照可不管李东阳怎么想,毕竟,他对李东阳“深情挽留”的态度,不仅是做给李东阳一个人看的,更是做给满朝文武看的。像李东阳这样的老资格高官,实在是当时正德朝的一块活招牌,对李东阳等老臣如此慰留,不仅能稳固朝局,同时也可借此向大臣们传达出皇帝的态度:他愿意缓和与大臣们的关系,同时,也希望大臣们能一心一意辅佐自己。

于是李东阳的官位反而越升越高,得封特进左柱国,后又兼食大学士俸,获赐诰命,可谓位极人臣。在李东阳死后,正德自然要把收买人心进行到底,让他生荣死哀,况且,李东阳在朝为官近五十年,资历之老无人能及,给他一个“文正”谥号,也不算出格。

可谥号虽然要有皇帝批准,却也需要内阁等部门来拟定,如果没有朝中重臣的支持,这个“文正”谥号也是捞不到的,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重要人物——杨一清。杨一清与李东阳是多年的老相识,两人在少年时,就共同受教于大儒黎淳门下,是师兄弟关系。后来入朝为官,交往也很密切,更重要的是,刘瑾乱政期间,曾将杨一清打入诏狱,差点死在里头,多亏李东阳相救,才逃出生天,老朋友的救命之恩,杨一清怎能不报?李东阳去世之际,杨一清正在内阁,他自然可以“假公济私”一回,为李东阳拟定一个美谥。于是,内阁与皇帝在这方面很容易就达成了共识,“文正”二字,就这么顺顺当当地给了李东阳。

而且,在个人生活作风方面,李东阳也无可挑剔,他为官向来以清苦著称,晚年致仕之后,家无余财,全靠他为人写字作书换钱来维持生计,清廉之风至死不渝。同时,他为官“和煦容物”,圆滑不得罪人,因此,在内阁的十八年里,很少与人发生尖锐矛盾,他不得罪人,别人自然也不得罪他,所以对于他的“文正”谥号,虽然有人暗地里表达不满,却并没有人明面上提出反对意见。

(李东阳书法)

说了这么多理由,其实李东阳自己对他死后的评价也颇有担忧,毕竟和大太监刘瑾不清不楚的事儿太多,谁晓得死后会不会有人翻旧账?还是杨一清最终给病重的李东阳吃了一颗定心丸:“国朝以来,文臣未有谥‘文正’者,公如不讳,请以谥公。”李东阳听了这话,大喜过望,竟然要下床向他这个小师弟磕头。

李东阳死后,他当年的老同事、弘治朝另一位内阁成员谢迁也获得了“文正”谥号,于是弘治朝内阁完成了“文正”双杀。之后获得文正谥号的,还有崇祯朝的倪元璐,他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缢殉国,故获得这个美谥。至于南明小朝廷追赠给方孝孺的文正谥号,对于早就被明成祖朱棣满门抄斩的方孝孺来说,恐怕连安慰奖都算不上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740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7
下一篇 2023-02-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