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民主人士曾称“无党无派”、“社会贤达”、“无党派爱国人士”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单位之一。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郭沫若、马寅初、张奚若、李达、符定一等12人响应号召,先后来到解放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了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了政协《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以后,“无党派民主人士”作为一个单位在政协保持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由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进入新时期后,随着老一代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减少,这个称谓已经不能准确反映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的现状。
2000年,中央统战部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其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正式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改为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又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为无党派人士界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党派民主人士
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思是:不愿意(没有)参加任何党派,且对国家付出巨大贡献的爱国民主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其代表人物有:郭沫若、李达、张奚若、马寅初、周谷城、王之相、吴有训、洪深、欧阳予倩、李四光等,这些代表人物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区别:
1、含义不同
无党籍,或称无党派、独立人士,是指不属于任何政党的公职人员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选举时又称为独立候选人,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无党派人士。
群众有两种含义:(1) 泛指人民大众。(2) 指一个人的政治面貌,即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的人
2、成员主体不同
无党派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这就是说,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广大无党无派的基本群众,尽管在统一战线中居于基础地位,但不能称之为统一战线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
但对群众知识背景、社会地位、阶层都没有要求和定性。
3、政治意愿不同
无党派人士要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无党派人士是一种政治面貌,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身份。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与民主党派相同,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这是无党派人士的政治责任。
群众一般是指不参与党派,也不参与任何政治运动的人士。
1946年,周恩来总理对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与实质做过专门说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他们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
扩展资料:
科学判定无党派人士的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无党派人士要具有无党无派的身份。这是首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就是说,并不是只要具备了无党无派身份,就是无党派人士。
第二,无党派人士要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无党派人士是一种政治面貌,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身份。
第三,无党派人士须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就是说,具有了无党派身份和知识分子条件不一定就是无党派人士,还需要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发挥正能量、具有一定层次。
第四,无党派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这就是说,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无党派人士是以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国有企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领域。
参考资料:
【解答】如何科学界定无党派人士?—人民网
群众—百度百科
无党派人士—百度百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