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太子
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2、皇子
阿哥对皇子的称呼。如果有几个皇子,就在“阿哥”之前加数字。下人对阿哥称爷,什么阿哥就什么爷。
3、公主
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对皇帝,称“吾”或者“我”。帝姬是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扩展资料
从秦汉到元明,一般皇子都是住在宫外的(太子也不例外),在他们行过冠礼之后,就必须离开母亲,到自己的封地开始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有自由出入宫闱的权利,如果被封为王,每年也必须进宫朝拜。
但是,这些王爷就失去了自由进入宫闱的权利,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他们是不允许离开自己的封地的!
清朝之后,皇帝的儿女全部是居住在皇宫之内,而皇帝的兄弟姐妹,却是住在宫外。从秦汉到明清,历朝的皇子在成年之后,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参与国事讨论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主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儿子一般称公子,其中被立为太子的也可称为太子。比如吴王僚之子庆忌被称为公子庆忌,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称为公子重耳等等。在战国时诸侯的儿子很多被封为君的,这些被封为君的公子也被称为君,比如魏昭王少子魏安嫠王异母弟魏无忌被封为信陵君` 赵武灵王子赵胜被封为平原君`秦庄襄王子秦王政弟成蛟被封为长安君等等。陛下和殿下分别是对皇帝和太子的尊称。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或“殿”,丞相府中只能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诸侯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