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个兴林国,国主妙荘王信奉邪道;重用邪恶的国师,接二连三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使得民不聊生。妙庄王由于听信邪师的谗言,下令烧毁了所有的寺院、及佛经,不还俗的僧人皆被屠杀,还与邻国挑起战火。因而上天惩罚他膝下无子,只有三个女儿。 三公主妙善的出生十分神奇,皇后在怀孕之初,御花园中百花盛开,皇后梦见明珠投怀之吉兆。二月十九三公主降生这一天,皇宫御花园的池里莲花盛开,有异香扑鼻之喜庆。皇后相续已生下两位公主,渴望继承人的妙荘王,得知又生了一个女儿,准备杀死这个小婴儿,但经皇后劝阻,三公主才幸免遇难。
妙善公主自从出生,一直哭个不停,太医看过并称三公主无病,说从三公主眼神中看出,只是悲悯众生而哭,妙庄王发出皇榜,能为三公主止哭者,赐黄金千两。很多奇人异士都束手无策,后来有一位高人对她念一首诗:“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公主就停止哭泣,高人不要妙庄王所赐的黄金,说只为来跟三公主说几句话而已,说完就走了。
妙善公主生来聪慧过人,善解人意,热心助人。多次为妙荘王出谋划策,帮妙庄王解除国家危机,因而她很得妙庄王的宠爱。大公主妙因,性情乖僻,好猜疑嫉妒,处处为难妙善;二公主妙缘,为人没有主见,她们都以妙善为敌。
妙善公主善根深厚,一次外出游玩,机缘巧合遇到一位高人,她得到一本无字宝书。后来她念及受苦百姓时,宝书显字,原来这是一部佛经 ——《大般若经》,从此妙善公主开始修学佛法。
有一次邻国的王子向妙庄王进贡玉如意,乘机把锦盒中的剑刺向妙庄王,妙善公主为救父王,替妙庄王挡了刺客一剑,这一剑正中眉心,她的灵魂来到了灵山圣境,她向佛祖问道,听闻佛祖为其说法后,法喜充满。她在佛祖座下皈依并发愿,回人间后将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佛祖赐她法名为——观世音。
国师恐夜长梦多,唆使妙荘王将妙善公主的尸体火化。等妙善公主灵魂赶到时已晚,妙善公主托梦给皇宫里的人,让众人想法,使次日御花园的池塘水中开花,并可借花还魂。文武百官齐聚御花园的池边,大家想办法使水中开花,……瞬息间接二连三开出美丽的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每朵莲花都放出种种的光明,妙善公主终得以重返阳间。
国师向妙庄王提出,皇宫里有这么多不祥之事,让大公主招驸马来冲喜,在比武招亲时,国师的徒弟技压群雄,成为大驸马,大公主出阁之后,和驸马都想争夺大权。而聪慧过人的妙善公主,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想尽办法要将她除去。
妙荘王得知妙善公主修学佛法的事,就罚她在苦工房,做种种苦力。每天让她做最苦最累的活,希望她遭受磨难后改变决心,使她放弃修行。但妙善公主在苦工房每日挑水、砍柴、扫地、洗衣、磨豆子,干起活来无怨无悔,毫无难色,稍有空闲,还是看佛经。
大公主一直嫉妒妙善公主,对她怀恨在心,便乘机处处为难她。还下令让妙善公主用竹篮打水,谁知妙善公主先前放生的一条鲤鱼精,为了报答妙善公主,用鱼鳞封住竹篮的洞,成为打水的好器皿。于是大公主便诬蔑妙善公主,说她会妖法;妙荘王听信了谣言;将其逐出皇宫。将妙善公主贬为庶民,赶出了宫外,妙善公主和侍从一出皇宫,就遭到大附马和国师人马的追杀……。
妙善公主到了一个小村落,降服了魔王,救助了当地的百姓,百姓们感恩而为她建了道场,妙善公主就此弘扬佛法了。民间百姓的饥苦,使得妙善公主寝食难安;妙善公主回皇宫劝妙庄王不要出兵攻打邻国,妙庄王以为她放弃了修行,知道她的来意后,大怒又将她赶出皇宫,连母后病危都不让她见最后一面。皇后生前行善,又得妙善公主念佛回向并向佛祖祈祷,皇后得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皇后死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奸臣当道,附马杀死大公主,软禁妙荘王把持朝政。大附马和国师都是魔王的手下,他们得知妙善公主没有死,又一直追杀妙善公主。
妙善公主修持佛法,自行化他,历经坚辛,得到佛祖赐她莲坐和白玉瓶;并告诉她:白玉瓶中出现甘露和灭魔后,她就得成正果。国师与魔王得知此消息后,大驸马偷白玉瓶不成,魔王施法也震不碎它。魔王为了要打败妙善公主,闭关修炼魔法,让国师等人捉来童男童女,吸取血液,来修炼魔法。国师为了不让妙善公主来破坏魔王最后关头的修练,放出消息,说要将妙庄王在午门临迟处死。
妙善公主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先去魔洞阻止魔王修炼邪法,但魔王还是炼成了魔法,以魔火焚城;妙善公主将久经修炼所得的甘露,扑灭了魔火,妙善公主勇敢地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以拯救苍生。妙善公主打败了魔王之后,乘莲座来到了皇宫,妙庄王因悔过自己造孽太多,又不愿连累妙善公主,自杀身亡。妙庄王生前造诸恶业,死后在地狱受尽种种酷刑的折磨。
妙善公主向民间传播佛法,普渡众生。妙善公主带领百姓起义,推翻了暴政。妙善公主惦念父王,支身前往地狱救她父王出苦海,哪知路途上尽是冤魂野鬼挡道。最终救得妙荘王免受地狱之苦,但妙庄王自知罪孽深重无法投胎作人,自愿十世为牛,以赎前世罪孽。
妙善公主重返阳间后,魔王向她下战书,为确保大家的安全,妙善公主单独前往紫竹林,处于败势的她,在众百姓向佛祖的祈祷中,获得力量,身生千手千眼,终于降服了魔王。再次证明了:邪不能胜正!魔王消灭后,白玉瓶中却仍未有甘露,善才童子为了使她开心,偷偷将井水注入瓶中,这时佛祖现身为观音说法,观音当下悟道,佛祖让观音继续在紫竹林修法。观音与善才和龙女乘莲座祥云而去……。
观音文化源远流长,已超出了佛教所包含的单纯内容,她与歌谣、传说、民间谚语、戏曲等融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观音文化成为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民俗文化,蕴含着改善人们的心理、人格、道德规范从而美化人生和社会的宗旨。
在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不管信不信佛教,观音信仰都是深入人心、广受尊重的。她所代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与人为善的信念,已经成为一种全人类的文化。她是真善美的化身,这是观音文化的品牌标志。在西汉末年,印度佛教逐渐从西部传入中国,观音在古印度本是男菩萨,佛教传到中国后,观音比较权威的,则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妙善公主成道香山紫竹林,南海普陀现金身。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观音信仰早已深契于人心中,她代表的大慈大悲、大善大德、大智大慧,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成道、出家纪念日。这源来自妙善公主的美丽传说。
历史上真的妙善公主这个人,后来修行成了千手观音是真的。在中国,有关观音来历身世,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妙善公主施手、眼救父的传说了。故事的梗概大略是:从前有一个国王,最爱他的三女儿妙善,一门心思想为她寻个好驸马,但公主却一心向佛,立志青灯黄卷。
国王大怒之余,烧毁佛寺,迫害僧众。国王也因而得下重病,非得有少女献上手、眼,方可得救。公主闻讯,献出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自己也得道成佛。妙善公主的故事有许多版本,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的《曲洧旧闻》。南宋初年的张守又撰文对此大加赞颂,使之流传更广。
著名书画家赵孟之妻管道升的《观音菩萨传略》则进一步将故事具体化,细节化。妙善公主的故事当然只是传说,但传说里也有历史。孝道在这则故事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强力渗透的结果。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汉末中国人剃发出家者仍然极少,主要限于域外僧人,最初不多的一些中国僧人,则多是蓄发修行。究其原因,则和印度佛教的原始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之间的冲突有关。儒家讲究忠孝之道,汉代更将孝道置于各伦理道德之首,视作忠君之源。
佛教徒出家要求剃除须发,这是和儒家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信条相悖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教却要求信徒不婚不娶。此外,当时的佛教徒们还严格恪守“沙门不敬王者”的信条,这也很容易被统治者视为无君无父的不忠之举。
所以,佛教在传入中国最初的一百多年里,发展异常缓慢。女相观音的发展和送子观音的出现,不是简单的阴差阳错的结果,其实恰恰是佛教在中国碰壁之后,主动应变的结果,其最重要的着眼点便是“迎孝入佛”,将孝道纳入佛教的思想体系之中。
送子观音的出现、妙善公主舍身救父的传说的出现,不过是“迎孝入佛”最明显的外在表现罢了。遂宁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妙善公主的传说,民间有谣曰:“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到灵泉寺,二姐修到广德寺,只有三姐修得远。
修到南海普陀山”,“三姐”就是传说中的妙善公主。灵泉寺与广德寺相距不远,彼此相望,各自给出的观音身世却完全不同,也许这就是官方和民间之间的区别吧。官方有官方的解释体系,民间也有民间的解释体系,后者可能粗糙许多,但却不减其虔诚。
真有妙善其人。南北朝时期的河南邢台人,父亲妙庄王。事实上观音原本并不属于佛教,本来是古印度的一位善神,是古印度的一种古老的信仰。后来由于佛教发展的需要,这位善神被佛教吸纳了进来,作为佛教教义的代表和象征,这时才有“观音”的 概念,同时也陆续出现了为“观音”正名的佛教经典。
当“观音”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独特的观音信仰。古代劳动人民赋予了观音各种各样的传说,都是古人的主观臆造,表达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虚构的。其中最被广为流传的是妙善公主的传说。不是真实的。
实际上佛教传说的妙善公主的传说有可能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