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崖柏?

什么是崖柏?,第1张

“崖柏”,读音:[yá bǎi ]。

崖柏(学名:Thuja sutchuenensis)为柏科崖柏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上世纪90年代曾因数量稀少未被发现宣布为灭绝物种,21世纪初在重庆大巴山[1]  地区发现少量植株,属于濒危物种,禁止采伐。

形态特征:崖柏高5-6(10)米,树皮灰褐或褐色,长条薄片状开裂。枝密集、开展,小枝扁平、多排列成平面。叶除幼苗期针形、刺形外,全为鳞形,长1.5-3.0毫米,交互对生。

生长环境:崖柏是阳性树,稍耐阴,耐瘠薄干燥土壤,忌积水,喜空气湿润和钙质土壤,不耐酸性土和盐土;要求气温适中,超过32度生长停滞,在-10度低温下持续10天即受冻害。

分布范围:产中国重庆城口,生长于海拔1400米左右土层浅薄、岩石中。崖柏属的其他亚洲种还有日本鲜崖柏(T. standishii, 即日本香柏;金字塔状乔木,在原产地高15米,具淡红棕色树皮和亮绿色叶)、朝鲜崖柏(T. koraiensis, 灌木或小乔木,高近10米,枝条开展,叶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银色)等。崖柏木材淡黄色或淡红棕色,质地轻软而耐用,芳香且易加工。巨柏(T. plicata, 即巨崖柏、大侧柏)是最重要的用材树种。

1、崖柏(学名:Thuja sutchuenensis)为柏科崖柏属的植物。

2、生长于海拔1,400米的地区,崖柏为乔木或灌木,常成金字塔状,具薄的鳞片状外树皮和纤维状树皮,水平或上升分枝,形成特有的扁平、浪花状小枝系,每小枝有4行细小的鳞片状叶。幼叶较长呈针状,在某些种可与成熟叶并存。雌雄同株异枝,毬花著生于枝端,雄毬花圆形,淡红或淡黄色;雌毬花很小,绿色或带紫色。成熟毬果单生,卵形或长圆形,长8~16毫米(约1/2吋),有4~6对(或3对,多至10对)薄而易弯的鳞片,顶端成厚脊或突起。因为它具直立的枝条、垂直排列的扇状小枝系和具6~8顶端钩状的毬果鳞片而被一些专家画归侧柏属(Biota)。

崖柏(学名: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是柏科,崖柏属灌木或乔木;枝条密,开展,叶片鳞形,生于小枝中央之叶斜方状倒卵形,有隆起的纵脊,先端钝,宽披针形,较中央之叶稍短,两面均为绿色,无白粉。雄球花近椭圆形,交叉对生,药隔宽卵形,幼小球果椭圆形,种鳞交叉对生,最外面的种鳞倒卵状椭圆形,未见成熟球果。

分布于中国重庆城口海拔1400米石灰岩山地。喜空气湿润和钙质土壤,不耐酸性土和盐土。

崖柏宜孤植或丛植、或用作绿篱。崖柏树料的油性,做成手串油亮,具有观赏性。

崖柏起源于恐龙时代。其木材化石始于侏罗纪中期,在白垩纪曾有过鼎盛时期,拥有众多的物种。到了第三纪,该属物种大量消失,全世界仅存5个间断分布的物种。

1892年由法国传教士法吉斯城口南部首次发现,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崖柏列为中国已灭绝的三种植物之一。但在1999年10月“重庆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骨干调查队”在城口考察时,重新发现了已“消失”的崖柏野生居群,在2000年第3期《植物杂志》上,向世界宣布“崖柏没有绝灭”。

灌木或乔木;枝条密,开展,生鳞叶的小枝扁。叶鳞形,生于小枝中央之叶斜方状倒卵形,有隆起的纵脊,有的纵脊有条形凹槽,长1.5-3毫米,宽1.2-1.5毫米,先端钝,下方无腺点,侧面之叶船形,宽披针形,较中央之叶稍短,宽0.8-1毫米,先端钝,尖头内弯,两面均为绿色,无白粉。

雄球花近椭圆形,长约2.5毫米,雄蕊约8对,交叉对生,药隔宽卵形,先端钝。幼小球果长约5.5毫米,椭圆形,种鳞8片,交叉对生,最外面的种鳞倒卵状椭圆形,顶部下方有一鳞状尖头。未见成熟球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81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2
下一篇 2023-03-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