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见了这封信就好像亲自见到我一样,希望你能够展露笑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朱光潜先生求学欧洲,从海外寄回这十二封信登载在《一般》杂志上。信中所谈皆是青少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话题,如读书、作文、爱恋、情理、修身、做人,凡此种种。
作者劝年轻的朋友们,眼光要深沉,戒骄戒躁,不贪容易,更不能随了世俗、急于近利。这些信件正是朱光潜先生提供给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指南,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必读经典。
对于书信的描写,没有出处,意思是看见信就像见了面一样,打开信请展开笑容。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书信早已经被替代,但是所代表的含义确实无法被取代的,书信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所悟所想,再一笔一划的写出来,寄托了写信人的去的全部心血。
将近半个世纪了。我们作为知青万里迢迢到延边,当时是意味着要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可惜我们的行李却是极其简便,不像是安营扎寨终身落户的样子:每人只有一只木箱或者纸箱,再加上一个铺盖卷;口袋里通常揣着二、三十元——那是一年的牙膏肥皂信纸邮票的日常零花钱。
大家面对着如此贫瘠的物质条件,都十分懂事与节俭,很少有人随便开口向上海的父母要钱,除非治病或有急事。
然而,从离开上海的那一刻起,那种思乡的愁绪便油然而生,一日胜似一日,要向亲友索取亲情的强烈愿望从未中断过的。于是就用铺天盖地的书信作为联络天南地北亲友之间的感情纽带。尤其刚下农村,每月少则写个一、二十封多则四、五十封信的极为普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