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第1张

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征,史称夷陵之战。这场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成功的战例。

公元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理由,出兵攻打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另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通过仔细分析后,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扼守要地、坚决不出战。直到六月正值酷暑,两军仍然僵持不下,蜀军将士逐渐有些斗志涣散了。刘备只好把军营转移到了陆地上,准备屯兵休整。看到蜀军士气沮丧,陆逊决定反击。他即刻命令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导致蜀军大乱,被迫西退。刘备见全线崩溃,最终逃往了永安城。此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这场战役之后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因此,夷陵之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猇亭之战一般称之为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之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大举攻吴,想为关羽报仇,同时夺回荆州。

同年7月,刘备亲自率领10多万蜀汉大军,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战争。刘备派大将吴班、冯习为先锋带领4万多人,攻取峡口,在巫地(今湖北巴东)打败吴军将领李异、刘阿部,夺取秭归。刘备又派大将黄权驻守长江北岸,派马良去武陵争取当地部落首领沙摩柯的支持。

面对蜀汉大军压境,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辖制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5万人开往前线,迎击蜀汉军队。

同时东吴避免腹背受敌,与曹魏修好。陆逊正确分析形式,避开蜀汉大军锐气,果断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带。然后在那里转入防御,占领有利地势,集中兵力伺机决战。

公元222年,蜀汉大将吴班、陈式带领水军攻入夷陵地区,驻兵长江两岸。刘备亲自率主力抵达猇亭,安营扎寨。此时,蜀汉大军已经深入吴国境内,吴军坚守要地不出,蜀汉大军无奈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建营。

为了迫使陆逊出战,刘备派人围攻夷道。陆逊力排众议,坚守不救。两军相峙了六个月,刘备为了速战速决,多次派人阵前挑战,但陆逊都不予理睬。

蜀军将士逐渐失去了斗志。天气炎热,刘备无奈把军营移到深山中依溪水屯兵休整。蜀汉大军深入敌境,后勤保障困难。而且刘备在扎营时,兵力部署又十分分散从而给陆逊以可乘之机。

陆逊见到蜀军士气不振,先派出一部分小部队试探性的进行进攻。此次进攻虽然没有成效,但却使陆逊想到用火攻破敌的办法。

陆逊命吴军士兵携带茅草,乘夜突袭,顺风点火。天气炎热,火势猛烈,蜀军内部大乱。陆逊乘势反攻,迫使蜀军向西后撤。

吴国大将朱然率领5000精兵击败蜀军前锋,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率部猛攻蜀汉军冯习所率军队,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各部配合主力在猇亭反攻。

驻守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反攻。吴军很快击破蜀军40多座营寨,并且切断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以及武陵部族首领等人阵亡,杜路、刘宁等人投降。

刘备战败,逃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又歼灭蜀军数万人。此时,蜀军已经全线溃败,死伤逃散大部。刘备乘夜逃入永安城中(又名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一病不起。

扩展资料:

夷陵之战是蜀汉由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战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

而这场战争后的次年刘备的死亡使得蜀汉在一次的雪上加霜,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

据悉,夷陵之战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88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4
下一篇 2023-03-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