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建安七子分别是谁?,第1张

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灿、徐干、阮_、杨颖、刘振。

建安七子是汉代建安时期(196-220)七位作家的统称。

“七子”之名,始于曹丕《典论杂文》一书:“今文人,陆之孔融文举,广陵之陈麟,之王灿,之许,北海之之,之,汝南之杨颖德联,东平之刘振商。七子在学业上一无所有,在演讲上也一无所有。他们咸以千里自傲。”

七中除孔融与曹 *** 政见不合外,其余六派虽然经历不同,但都遭遇了汉末之乱。后来他们投奔了曹 *** ,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们视曹 *** 为知己,想靠他干一番事业。所以,他们的诗与曹石父子有很多相通之处。因建安七子共居叶(今河北临漳县西),故又称“叶七子”。

他们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建安七子、曹三子常被视为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扩展信息:

第一,创作风格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七子》的创作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孔融擅长写杂文,作品精美。王灿的诗、赋、散文堪称“兼善”,作品抒情。

刘真擅长诗歌,作品瑰丽苍凉。以章句秘书著称的陈琳和阮_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风格上的区别在于,陈琳更苍劲有力,而阮_更自然豁达。许干的诗和赋都很能干,文笔细腻,身体舒缓。杨颖还会写诗和赋,他的作品和谐而富有文学性。“七子”的创作风格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二。历史评价

“七子”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汉末社会大战争初期,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逃脱不了困境。

后期都是依附于曹 *** ,孔融担任少府,王灿担任这样的高官,其余都是曹氏父子的亲信大臣。但孔融后来与曹 *** 发生冲突,被杀。

因为七人加入曹 *** 的时间不同,所以他们的前后期没有统一的界限。孔融建安元年(196),徐干、阮_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灿在建安十三年,刘振、杨颖在建安十三年后。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01213fb80e7bece33f8d70222eb9389a506bb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

简介: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 *** ,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基本介绍: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详细介绍: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 *** 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 *** ,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 *** 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

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

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 *** 、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3、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建安七子的创作风格:

1、“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2、“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

3、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4、“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88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4
下一篇 2023-03-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