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大,2月小,3月大,4月小,5月大,6月小,7月大,8月大,9月小,10月大,11月小,12月大。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左手握成拳头状,从左边数,骨节鼓着是一月就是大月,中级凹进去的是二月就是小月,到7月时候再从右边数回来,正好8月也是大月,依此类推。
扩展资料:
一、农历的大小月
农历中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以月仅二十九日为小月,以三十日为大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固定地把朔的时刻(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
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059日),即29天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二、阳历的大小月
4﹑6﹑9﹑11为小月30天,1﹑3﹑5﹑7﹑8﹑10﹑12为大月31天, 平年2月为28天,闰年2月为29天。
阳历平年每年分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二月只有二十八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
阳历的大小月有一定规则,七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八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于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
在罗马独裁者恺撒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的儒略历中,原为交替大小月,其中八月原来应排为小月,因为后来独裁者屋大维是生于此月,元老院将此月改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从二月中抽出一天补上,变为大月,将后面的月份重新排大小月。
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公元1582年改革儒略历,制定格里历时,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于是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年二月为28天,闰年二月为29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月
大月小月是怎么区分的
1、阳历的月份分大月和小月,大月一个月31天,小月一个月30天以内。1、3、5、7、8、10、12这几个月份是大月,2、4、6、9、11月是小月,小月中唯独2月份只有28天(平年)或29天(闰年)。
2、月份的大小,始于罗马帝国恺撒时代。当时恺撒派人修订历法,制定了儒略历法,规定凡有特别宗教意义的月份为31天,不重要的月份为30天。因此,取名门神的1月、以战神为名的3月、为表示尊敬恺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因为2月是处死犯人的月份,属不吉的时间,所以只有29天。恺撒大帝的继任人奥古斯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8月。为了和恺撒等同起来,他要求把 8月也加成31天。为了使8月有31天,他便从2月借来1天,把 2月减少到28天。又为避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规定9 月、11月各为30天,把10月、12月加到31天。
大月包括: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小月包括:二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所谓“大月”“小月”是指朔望月的概念。1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29.53059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又必须要用整数来表示,因此人们就用设定小月为29天,大月为30天的方法,让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所在日,所以要按照两次出现朔的间隔天数来定大、小月。两朔间隔为30天时为大月,两朔间隔为29天时为小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