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是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吏部最高长官被称为吏部尚书,而吏部又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吏部又称为天官、冢宰、太宰。掌管着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吏部也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明清时下设四司﹕稽勋司、考功司、验封司和文选清吏司。
吏部尚书在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唐朝时吏部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古代吏部尚书一职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正省(部)级。
扩展资料
吏部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任免各级官员,清朝时期,吏部尚书可以直接任免四品以下的官员。四品以上的官员,需要宰相或者内阁进行决定。
古代的时候,出现了六部,也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在这之中,吏部的权力是最大的。因此吏部尚书的权力也是非常大的。在隋唐时期之后,吏部就坐稳了六部第一。
吏部是掌管天下文职官员的选授、封勋和考核,并颁布各种政令,并且举荐人才。
吏部在六部之中位高权重,颇具声望,位居六部之首。尽管在法令上没有规定吏部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由于其崇高地位会参与到军政大事乃至国家执政方针的讨论和制定中,同时负担皇帝的各种临时性差遣工作。
吏部位高权重,掌管全国文职官员的考核和选拔工作,整体上复杂官员的考察、升降、监督、考评等诸多工作。在不同的时代中,由于具体职能部门设置不一,吏部铨选文官的权力时大时小,但整体上具有相当的发言权。
吏部其他职责
国家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中,皇帝都要专门咨询吏部的意见,可见吏部可以参与到国家军国大计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甚至有些皇族内部纠纷,由于各部都无法协调处理,皇帝也会委派吏部参与解决,以体现礼法和重视程度。
吏部主持国家祭祀事务是皇帝经常指派的工作,由于古代的祭祀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天地等自然神和圣人孔子、五岳之神、社稷之神等,名目十分繁多。皇帝无法经常参与到此类事务当中,大多时候都是委派吏部主持。
吏部管的是朝廷文官的挑选、考课、任免、升降、调动等诸多事务,内部的工作性质就类似于现在的人事部、组织部。
在六部之中,最重要的部门为吏部,自隋唐时起,吏部就被定为了六部之首,其余的五部组织皆要依照吏部的模式。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文官,必须要接受吏部的考试,才能够获得官职;到了宋代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甚至还能管较高级的武官的选拔;明朝的吏部最受重视,甚至达到了可以把持朝政的局面。
唐朝吏部人员设置:
唐朝时吏部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勋主事四人,考功主事三人。唐朝武德五年改选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贞观二年复置。龙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功曰。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天宝十一载改吏部曰文部,至德二载复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