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插件下载下来后,你可以在页面里直接引入插件,比如:
<link href="插件css"/>
<script src="插件js"></script>
2. 也可以用node包去安装,然后用import 去引用
比如在vue里引入引入swiper:
安装:npm install vue-awesome-swiper --save
在main.js里全局注册:
Vue.use(VueAwesomeSwiper)
引入其css:
require('swiper/dist/css/swiper.css')
在模板里引入js:
import { swiper, swiperSlide } from 'vue-awesome-swiper'
在模板里注册组件:
components: {
swiper,
swiperSlide
}
这个就是程序的基本架构。最关键也是必不可少的,是 app.js、app.json、app.wxss 这三个。其中,.js后缀的是脚本文件,.json后缀的文件是配置文件,.wxss后缀的是样式表文件。底部标签底部标签是一个tabBar。实现比较简单,只需要简单配置一下即可。 app.json
{
"pages":[
"pages/function/function",
"pages/pay/pay",
"pages/account/account",
"pages/index/index",
"pages/logs/logs"
],
"tabBar":{
"color": "#464a56",
"selectedColor": "#6595e9",
"backgroundColor": "#FFFFFF",
"borderStyle": "white",
"list": [{
"pagePath": "pages/function/function",
"text": "功能",
"iconPath": "images/tab_function_default.png",
"selectedIconPath": "images/tab_function_sel.png"
},{
"pagePath": "pages/pay/pay",
"text": "收款",
"iconPath": "images/tab_consume_default.png",
"selectedIconPath": "images/tab_consume_sel.png"
},{
"pagePath": "pages/account/account",
"text": "账户",
"iconPath": "images/tab_account_default.png",
"selectedIconPath": "images/tab_account_sel.png"
}]
},
"window":{
"navigationBarBackgroundColor": "#6595e9",
"navigationBarTextStyle":"white",
"navigationBarTitleText": "V50",
"backgroundColor": "#eeeeee",
"backgroundTextStyle":"light"
}
}
2.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 pages 接受一个数组,每一项都是字符串,来指定小程序由哪些页面组成。每一项代表对应页面的【路径+文件名】信息,数组的第一项代表小程序的初始页面。小程序中新增/减少页面,都需要对 pages 数组进行修改。文件名不需要写文件后缀,因为框架会自动去寻找路径.json, .js , .wxml, .wxss的四个文件进行整合。
3.页面标题
这个标题如何实现?
4.我们只需要把所有页面通用的配置放在 page.json,然后在各个page的 .json文件里面配置每个页面特有的属性即可。因为在上面的 app.json 中已经配置了通用页面的 window属性了,我们只需要在function.json中配置页面标题即可
{
"navigationBarTitleText": "功能"
}
5.轮播图
接下来实现顶部的轮播图。微信提供了一个swiper组件来实现轮播图。
<swiper indicator-dots="{{indicatorDots}}"
autoplay="{{autoplay}}" interval="{{interval}}" duration="{{duration}}">
<block wx:for="{{imgUrls}}">
<swiper-item>
<image src="{{item}}" class="slide-image" />
</swiper-item>
</block>
</swiper>
function.js
//function.js
Page({
data: {
indicatorDots: true,
autoplay: true,
interval: 5000,
duration: 1000,
imgUrls: [
'http://img02.tooopen.com/images/20150928/tooopen_sy_143912755726.jpg',
'http://img06.tooopen.com/images/20160818/tooopen_sy_175866434296.jpg',
'http://img06.tooopen.com/images/20160818/tooopen_sy_175833047715.jpg'
],
},
})
方法2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微信小程序是可以借助一款简单实用的制作工具「即速应用」生成的。整个过程无需编程无需代码,通过简单的拖拽组件即可生成微信小程序,非常方便。下面分享一下微信小程序开发教程入门篇,让新手们迅速掌握微信小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
2.登录即速应用官网,点击上方首页菜单的“立即制作”,即可开始进行制作。
选择“空白模板”,进行自由创作。如果想节省时间,也可以选择主题模板进行快速制作。
3.进入制作界面后,可以看到页面分组和页面属性。点击“组件库”,开始搭建页面。
4.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组件以搭建页面,每个组件的文案和图片都是可以自己编辑的。
5.即速应用有很多可供选用的组件。比如用于布局的双栏组件、面板组件、顶部导航组件和底部导航组件。
还有一些可以实现更多复杂功能的高级组件,比如动态列表组件、动态容器组件、自定义表单组件、个人中心组件。
6.把每个页面都编辑好,并做好页面之间的跳转,确保逻辑无误。全部做好之后,点击右上角的“保存”,然后点击“发布”。若是制作过程中想要找回之前的版本,只需要去历史记录中回复既可。
7.跳转页面后,再次点击“发布”,即可生成。
8.点击“小程序打包”,生成小程序的代码。打包下载之后,就可以直接上传到微信官方后台的开发者工具里,即可完美对接小程序。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Copy-Paste 是一件非常有效的开发方式,但是它们一点儿也不适合维护——为了改一个拼写错误,要去修改代码中的七八个文件,打人的心都有了。
如果万一我们是要替换这七八个文件的相应代码,那么就会更加地痛苦。在后端里,我们只需要修改相应的 Java、Go、JavaScript、Python 等语言相关文件的代码。而在前端我们需要修改 HTML/JavaScript/CSS 文件,而哪怕使用的 React 这样的框架里,我们也要修改一个文件的多个地方。
于是乎,作为一个专业的程序员,我们都在不断地寻找方式来复用代码(PS:复制/粘贴从本质上也是一种复用)。
经验总结的复用
经验总结型复用,指的是结合组织和项目的经验,提取出其中的共同部分,以便于在其它项目中继续使用。事实上,所有类型的复用都是经验型复用。因此,这里的经验总结型复用,专指于用在组织内部的复用。从我的认识来看,有以下四类:
脚手架
脚手架是一种快速创建新应用的方式。在脚手架里,我们会总结出过往经验中的模式、代码,将这些模式和代码融入我们其中。其中特色就是结合常用的各种框架,并将它们结合到一起,如后端的:Spring Boot + Spring Eureka + Feign + Zuul 等,如前端的 React + Redux + React Router 等(PS:Angular 就没这么复杂)。
市面上的主流框架,本身是提供了相应的脚手架功能。基于此,脚手架可以分为两类:
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框架官方的脚手架缺少一些团队、组织特定的因素。而自制的脚手架则需要团队长期维护。不过,出于种种原因(诸如 KPI),我们都会维护自己的脚手架,你说呢?
组件库(客户端)
组件库,对于每个 Web 项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它适用于客户端开发的 UI 复用。组件库本身分为三个层级:基础 UI 组件、复合组件、业务组件 。
一般而言,我们会使用第三方的基础 UI 组件库。在那的基础之上,封装自己的业务组件库。又或者是,再对基础 UI 组件库进行二次封装,以降低对第三方组件库的依赖,让其变成可替换的组件库。
模式库
模式库其本质仍然是一个代码集,它将我们常用的代码提取出一个公共的类库中。按分类上来说,组件库也是模式库的一种。为了方便于服务端与客户端开发区别,我将组件库独立出来。
模式库,是出于共用的目的而提取出来的。在不同的项目中,它的表现形式略有差异:
两种方式也是各有优缺点。前者维护容易出错,后者更新不方便。
模板和模板应用
组件库和模板,实质上是设计系统的一部分。设计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设计模式与共同实践的,以连贯组织来达成数字产品的目的。它包含了以下的五部分:
而模板应用,则是在模板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整合而成,用于帮助开发人员快速的构建某一类型的应用。对应于其它类型的应用而言,则要判断是否会出现相似的应用。
工具
上述的四种方式,是比较常见的方式。而随着,我们项目数量的变多,开发人员数量的膨胀,它们开始变得麻烦。我们便需要编写一些工具,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CLI
这里的 CLI 是指自制的 CLI,它与我们编写的一系列自动化代码工具相互配合,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其交互诸如于:
我们便可以将把配置、组件安装等一系列的工作自动化。
Schematics
Schematics 来自于 Angular 团队,其本质上也是 CLI 的一种,只是它相对于 CLI 来说,编程起来更加的简单。它将我们在编程 CLI 过程中的一些通用模式,整合出来融入了代码中。换句话来说,它相当于是前端工具中的 Angular、React——只需要编写业务逻辑,而不需要关注于基础架构。
它是现代 Web 的工作流程工具; 它可以将修改应用于您的项目,例如创建新组件或更新代码以修复依赖项中的重大变更(PS:有点类似于后端数据库脚本的味道)。还可以向现有项目添加新的配置选项或框架。
编程器插件
编程器插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路。我们可以编写一个编辑器插件,在插件中加入我们常见的代码、模式和模板等。如在 VS Code 中,我们只需要创建对应的:
就此可以用于代码生成和智能感知。对于一个框架来说,我们只需要定制好框架相应的组件、模式代码,就可以复用它们。
设计系统与代码生成
当我们有了一个成体系的设计系统,就可以使用诸如 Storybook 这样的框架来优化组件的使用。它可以让我们在查看组件文档的同时,配置上相应的组件参数,最后我们只需要复制结果代码,到我们的工程中使用即可。
其与一般的组件库使用相比,更加的轻便,易于使用。
下一步,我们就是等 AI 来生成代码了。对于拥有设计系统的项目而言,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类似于 Sketch2Code 的工具,直接将我们的设计转换为代码。但是,实质上这是一种更复杂的模式。对于拥有设计系统的项目来说,我们可以将设计转换为元数据。
结论
降低程序员的代码量,就是效率的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