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格局概述

生态安全格局概述,第1张

文章目录 1.生态安全格局2.生态源地3.生态阻力面4.生态廊道

1.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可以合理调控生态过程,维持区域物质流通和能量循环,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1996年俞孔坚首先后提出了安全格局[7]、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8]。21世纪以来,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源地-廊道-格局”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基本范式。针对不同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已存在较多研究,其中生态源地的识别、生态阻力面的构架、生态廊道的提取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2.生态源地

  生态源地是指对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起决定作用,以及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或者担负重要辐射功能的生境斑块,这些斑块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块。生态源地可以通过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景观连通性等来确定,其中,主要的评估方法有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模型、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粒度反推法等。

3.生态阻力面

  生态阻力面是对现实环境中物种迁移难易程度进行模拟的模拟面,生态阻力面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数研究中阻力面的构建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直接赋值,导致不同地类的内部微观生态流动难以表现出来;也有部分学者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不透水表面对基本生态阻力面进行修订。

4.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本质上是物种种群流动、种子传播和外来入侵的主要渠道,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廊道的设立可以提升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利于不同物种歇息地的扩散。生态“夹点”是指生态廊道中把生态流动中高流量的关键点,因其在景观连通性提升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而成为生态保护的优先区域。生态障碍点是阻碍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斑块之间的移动的区域,加强不同障碍点的栖息地的恢复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景观连通性。在廊道提取中的众多方法中,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电路理论等模型较为成熟。

推荐阅读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9255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16
下一篇 2022-05-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