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0为启动按钮,x1为停止按钮。y0~y7为8盏灯。程序在按下启动按钮后,灯1先亮,1秒(T0延时)后灭,1秒后(T1延时)灯2亮,依次循环。当按下x1后,循环结束。
按下x0后,m0得电为1并自保持,此时1秒计时器T0计时,1秒后T0常开点闭合1秒计时器T1计时,再过1秒T1计时结束常闭点断开T0线圈,
T0失电复位并断开T0常开点,此时T1线圈也失电复位,T1常闭点又闭合,T0得电重复上述计时过程。
第二个程序块:
当M0为1时,在T0触点的上升沿来时k3M10这个二进制数乘以2再写入k3M10中。
K3M10代表M10~M21共12个辅助继电器的组合,那么可以将K3M10看作是一个二进制数。程序未启动时,M10~M21均为0,那么这个二进制数为0;当程序启动时,在下一个程序块中利用了M0的上升沿置位M10,此时M10~M21为1,当T0触点的上升沿来时k3M10(此时为1)这个二进制数乘以2再写入k3M10中(写入后为2),2在二进制数中为10,此时M10失电,M11得电,可以认为M10把"1"交给了M11,以此类推。当第8个M17得电时,完成了一次循环。下一个T0上升沿来到时,M18得电,M17失电。此时下面的程序块利用了M18的上升沿重新置位M10并且将M18复位。这样程序又从M10得电开始循环下去了。
这个程序块的作用就是每次T0的上升沿来到时,“1”在M10~M17之间转移。
PLC
的程序是自动循环的。
PLC的工作过程是循环扫描的过程,循环扫描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指令执行速度、用户程序的长度等因素。
输出对输入的影响有滞后现象。PLC采用集中采样、集中输出的工作方式,当采样阶段结束后,输入状态的变化将要等到下一个采样周期才能被接收,因此这个滞后时间的长短又主要取决于循环周期的长短。此外,影响滞后时间的因素还有输入滤波时间、输出电路的滞后时间等。
扩展资料
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地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
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象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
即,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象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在I/O映象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图,其程序执行结果会对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这些线圈或数据的梯形图起作用。
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图,其被刷新的逻辑线圈的状态或数据只能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才能对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立即I/O指令则可以直接存取I/O点。即使用I/O指令的话,输入过程影像寄存器的值不会被更新,程序直接从I/O模块取值,输出过程影像寄存器会被立即更新,这跟立即输入有些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给你传个梯形图程序包,里面有plc一拖三的梯形图程序跟接线图,有注释和IO分配表。
plc的型号是N80-M22mad-AC/DC,一个PLC主机就集成模拟量与数字量,输入输出点数共22点,分别为:
7 点数字量输入;8 点继电器输出;3点模拟输出;4点模拟量输入。2个通讯接口:
1个RS232 通讯接口(自由(可自定义)通讯协议或MODBUS/RTU主、从协议);
1个RS485 通讯(自由(可自定义)通讯协议或MODBUS/RTU主、从协议)。
1个RS485或1路CAN,根据用户需求可以改型。
编程软件去网上找,下好了就可以打开,见下图:
手动自动模式都行
就是通讯地址为1的从站中的D100开始读取数据读取16笔,即读取D100到D115中的数据
从站站号最好放在程序的开始,而这个是必须的有的
至于什么时候读取、写入,这就根据你的需要了,需要了就去读取,不需要可以不读取,如果根本不需要读取的话,整个程序都可以没有读取的。写入也是。
PLC中一般存在多个485接口,但是485的接口是“半双工”的,即同一时间存在只能由主发送给从接收,或者从发送给主接收。
在读取多个通讯设备上的数据时,应注意485在物理层就是不支持多个设备数据同时上传的,软件上面虽然可以通过地址区分开数据,但是硬件上,会对芯片产生灌电流从而烧毁设备,建议使用485转成POWERSBUS。总线上通过POWERBUS总线透传,再转回485,避免由于多点同时通讯造成的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简述plc程序编写过程全部的内容,包括:简述plc程序编写过程、PLC 的程序是自动循环的吗、请问三台水泵根据液位来轮值工作的PLC程序思路,两用一备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