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利用下载器和下载软件才能将keil程序输出的hex文件烧录到单片机中。具体 *** 作请参照以下步骤,演示单片机为51单片机。
1、首先准备好51单片机最小系统板和烧录器。
2、打开stc-isp烧录软件选择好单片机型号,这里的所选的单片机型号为STC89C/LE52RC。在此可以观察到“串口号”显示没有可用的接口。
3、接着把烧录器与51单片机最小系统连线,插入电脑。
4、电脑已经识别到串口号(COM10)后,选择点击“打开程序文件”,将目标hex文件导入。
5、然后点击“下载”选项,可以看到软件界面右下角显示框显示“正在检测目标单片机”。
6、然后对单片机重新上电,不久后,软件界面右下角显示框显示“正在重新握手成功”。完成以上设置后,即可完成给单片机烧录程序。
最简单的就是串口,用Flash Loader Demo
St-link的话就用STM32 ST-LINK Utility
J-link的话就用J-Link ARM
不过在安装了St-link或J-link之后,可以通过你的开发环境调用者两种工具实现烧写和仿真。
ARM仿真器是用于调试基于ARM内核的硬件模块,市面上常见的ARM内核有ARM7,ARM9,ARM11,Cortex-A,Cortex-M,Cortex-R等,而基于这些内核的芯片则多得多。
仿真器如果用于低端嵌入式MCU的话,使用ULINK2,ULINKPpro即可,可以用来调试Cortex-M,Cortex-R芯片等低端芯片;
如果要调试的是高端ARM核心芯片,则可以用到DSTREAM仿真器了。
ARM仿真器的作用,可以在寄存器级、用汇编语言调试你的硬件。当然用C也可以。
普通在你的ARM板是完全的裸板时,即所有Flash都还没有烧写程序时(这时串口、网口都不能用),烧写必要的启动程序。
而且ARM仿真器还可以用于ARM板的排错、调试等。
总结起来,ARM仿真器作用就是可以替代你目标系统中的MCU控制器,并模仿其执行。同时,仿真器还增加了通过桌面PC调试图形窗口来观察MCU中的程序及实时数据,以便更及时控制MCU的运行状态。
扩展阅读:MCU控制器的内部和外部模式
内部模式是指程序和数据位于MCU芯片内部,以FLASH或EPROM的形式存在,地址和数据总线对于用户并不可见,由此节省下来的芯片引脚作为I/O口提供给用户。内部模式也称单片模式,所有的程序执行都发生在内部ROM中。为了有效地仿真这种芯片,要求仿真器使用bondout或增强型Hooks芯片。
外部模式是当程序存储器,可能还有部分数据存储器,位于MCU外部的情况,需要有地址和数据总线来访问这部分存储器。外部模式也称扩展模式,用户芯片、bondout芯片和增强型hooks芯片都能够产生这种工作模式,这种情况下芯片的地址和数据总线引脚不能作为通用I/O口使用。Nohau的仿真器使用这三种芯片来实现有效的程序调试
JTAG除了可以烧写代码之外,还能进行简单的跟踪,用于程序的调试,类似于阉割版本的仿真器
通常来说,若带有BootLoader代码的ARM,可以用其它被定义的口线进行程序更新,而Cortex系列的都可以使用一个叫SWD的4-5芯接口用于跟踪和烧写代码
有开发板需不需要仿真板,这个问题要看你需要到达那个程度。开发板主要用于前期的学习和练手,开发板上一般都集成了主要的功能模块。仿真器主要用于调试,主要用在自己设计的目标板上,当然,在开发板上使用仿真器也是可以的。
市面上有很多开发板,提供完整的软硬件模块,使得我们能很快的入手,并踏入单片机的殿堂,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就是由于这类开发板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很多路不需要走,也就导致了我们有很多事情不知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对于今后踏入工作领域,碰到新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摸不着的感觉。每一个程序的最终完成都离不开仿真器(学校的那种忽略),仿真器的调试方法:断点,单步等等都是很好的调试工具,也可以为我们读代码提供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建议,有机会的话尽量使用“可以使用仿真器的开发板和仿真板”,对我们的编程思维和调试方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的。负载的系统,没有仿真板和仿真器根本不可能做出来的
楼主说 *** 作系统 还是下载程序?嵌入式 *** 作系统 是添加到IDE进行使用,和程序一起编译后生成可烧写文件!然后烧入arm单片机!arm下载程序的方法很多!例如 ulink 、jlink、 jtag、还有IAP下载(通过串口就能下载),还有自编程下载(常用于远程升级)等。常用方法:除了上面说的自编程,都是常用的方法!不同编译器对仿真器支持也不同!
以上就是关于怎样往单片机里烧程序全部的内容,包括:怎样往单片机里烧程序、如何把程序烧进stm32板子中、32单片机arm仿真器有用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