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五大语法关系是什么

现代汉语五大语法关系是什么,第1张

语法上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结构的两种基本关系,语法规则就体现在这两种基本的结构关系中。

1、让步关系 2、因果关系 3、条件关系 4、目的、结果关系 5、并列、转折关系

估计LZ要的是WITH引导的独立结构吧

WITH独立结构在句中作为状语,

现将with引导的独立主格结构总结如下

一、句法结构

结构一 with +名词(代词)+介词短语

例1 He sat there thinking,with his chin on his hand.

他手托下巴,坐在那儿沉思

结构二 with +名词(代词)+形容词

例2 He stared at his friend with his mouth wide open.

他张大嘴巴凝视着他的朋友

结构三with +名词(代词)+副词

例3 With production up by 60%,the company has had another excellent year.

产量上升了60%,公司又是一个好年景

结构四 with +名词(代词)+名词

例4 She used to sit reading in the evening with her pet dog her only companion.

她从前总爱在晚上坐着看书,她的宠物狗便是她唯一的伙伴

结构五with +名词(代词)+现在分词

例5 She stood there chatting with her friend,with her child playing beside her.

她站在那儿跟朋友闲聊,孩子在旁边玩

结构六with +名词(代词)+过去分词

例6“I think we can leave with our heads held high,” Eriksson said.

“我认为我们可以高昂着头离开,”艾里克松说

结构七with +名词(代词)+不定式

例7 With 10 minutes to go,you’d better hurry.

还有十分钟,你最好快一点

二、句法功能

作状语 with独立主格结构主要用作状语,可以表示伴随、方式、原因、时间等

例8 With Mary to help him,he is sure to succeed

有玛丽的帮助,他一定能成功

作定语 主要是用作后置定语

例9 The girl reached a river bank with so many flowers on both banks

这个女孩来到了两岸开满鲜花的河边

三、句法关系

主表关系 主表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由with独立主格结构中的名词和其后的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构成

例10 Mother looked at me with tears in her eyes

妈妈眼含泪水看着我

主谓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由with独立主格结构中的名词和其后的现在分词构成

例11 With night coming on,we started for home

夜幕降临,我们动身回家

例12 The boy lay on the grass,with his eyes looking at the sky

小男孩躺在草地上,两眼望着天空

动宾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由with独立主格结构中的名词和其后的过去分词及动词不定式构成的,前者表示“被动、完成”,后者表示“未做、待做”

例13 With so much work to do,we had to sit up through the night

有这么多工作要做,我们不得不彻夜不眠

四、句法省略

省略特征 with独立主格结构中的省略主要是指在“with + n + 介词短语”结构中的省略,其特点是省去with及介词短语中的名词修饰词,也就是:“n + 介词 + n”

例14 She ran to the hero,flowers in hand

她手里拿着鲜花跑向这位英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1.对衬、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6、工具:只动作行为的凭借物(可用介词“用、拿”引进) 写毛笔。/喝小杯。/用烟斗抽。7、方式:指动作行为的方法、形式。讲普通话。/游蛙泳。/寄航空。 8、处所;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点、终点(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离开车站。/回南方。/定居美国。/去十三楼。9、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过国庆。/混日子。10、目的:(为、为了) 赶火车。/准备考试。11、原因:(因为) 计较报酬。/养病。12、材料:(用) 浇水。/窗户糊上纸 13、致使: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使) 端正学习态度。/麻烦你。/震惊全国。14、对象:指动作的对象(对、向) 鼓励学生。/祝贺张三。/同意他的意见。 (三)语义关系的解释力(分析的作用) 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内部的复杂情况。动词同名词性词语的语义关系是由它们双方共同决定的,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 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考语文(范围)。/考满分(结果)。/考笔试(方式)。/考大学(目的)。/考学生(受事)。 吃苹果(受事)。/吃父母(依据)。/吃包月(方式)。吃食堂(处所)。 糊窗户(受事)。/糊白纸(工具)。买烟斗(对象)、抽烟斗(工具)、做烟斗(结果) 送花篮(受事)。/编花篮(结果)。 (四)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还包括名词和名词的关系。 1、领属关系:他的电脑/我的衣服 2、处属:窗外的景色/教室的温度 3、时属:今天的形势/明天的事情 4、从属:师大的学生/部长的助理 5、隶属:狐狸的眼睛/老虎的尾巴 6、含属:妈妈的性格/水的颜色 7、质料关系:柳木的家具/塑料的凉鞋 8、来源关系:美国的来访者/石家庄的学生 9、种属关系:四化的目标/200百元的罚金 10、相关关系:研讨会的通知/足球的消息 11、类属关系:高大的楼房/白色的鞋子 12、比喻关系:感情的潮水/希望的肥皂泡/幻想的翅膀二、语义指向 一句法结构和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这种语义联系同句法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⑴小华慢慢地走上领奖台。⑵小华羞愧地走上领奖台。 ⑴中的状语“慢慢”在语法功能上修饰谓语中心语“走上”,在语义作用上描写“走上”的速度,“慢慢”与“走上”在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上是一致的。⑵“羞愧”……但在语义作用上却指向主语,描写小华在走上领奖台时的心情,“羞愧”的语法功能和语义指向是不一致的。⑶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⑷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⑶⑷两句的格式相同 ,都是‘主---谓---宾---谓 (重用 )---补’。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⑶句的补语是指向宾语的 ,而第⑷句的补语是指向主语的。 语义指向分析的重点是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即非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二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⑴指向动词我们打完了球。(=我们打球+打完了)你吃快了,慢点。(你吃+吃快了) ⑵指向主语我们打赢了球。(我们打球+我们赢了)我学会了游泳。(我学游泳+我会了)/我砍累了。 ⑶指向宾语我们打破了球。(我们打球+球破了)洗干净了碗。(洗碗+碗干净了)/砍倒了树。 ⑷指向“把”的宾语把刀砍钝了。(用刀砍+刀钝了)三顿饭把他吃厌了。把菜吃光了。(吃菜+菜光了)一句话把他说火了。(说他+他火了) 2、状语的语义指向⑴后指中心语 他慢慢地倒了。/事业刚刚开始。⑵前指主语 小李 沮丧地说。(小李沮丧)他脸色阴沉地走了进来。(他脸色阴沉) ⑶后指宾语圆圆地画了一个圈。(画了一个圆圆圈)矮墙上乱蓬蓬地长着狗尾草。(狗尾草乱蓬蓬的)。 ⑷前指介词把的宾语他们把木头和钢筋纵横交错地堆放在一起。(木头和钢筋纵横交错)我把张三满意地打发走了。(张三满意) 3、定语的语义指向⑴后指中心语 她有一双大眼睛。/这是一件干净的衣服。/我了解这种变化。⑵前指主语。 他过着幸福的生活。(他过生活+他幸福)/我度过了一个痛苦的假期。⑶前指述语。 他干了一整天的活。(他干活+干了一整天)/他想了一上午的心事。 4、谓语动词的语义指向  ⑴、我找个老师问。(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问”的语义指向主语“我” ) ⑵、我找个老师教。(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教”的语义指向谓语中的前一个动词的宾语“老师”) ⑶、我找个人一起去。(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去”的语义指向主语“我”和前一个动词的宾语“人”) ⑷、三顿饭就把他吃厌了。(谓语动词“吃”的语义指向介词宾语“他”) ⑸、一句话就把小张说火了。(谓语动词“说”的语义指向并不是指向主语“一句话” ,而是指向句外某个表施事的成分。) 三语义指向的解释力有些句法结构的情况比较复杂,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例如: ⑴王冕死了父亲。(王的父亲死了。“死”的是父亲,而“父亲”是“王”的。) ⑵奶奶哭瞎了眼睛。(奶奶跟眼睛有整体与部分的领属关系,所以奶奶瞎,也就是他的眼睛瞎了。)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例如:⑶你别锯坏了。这个句子有歧义 ,既可以表示为 (a)“你别把木头 (或者其他被锯的东西 )锯坏了” ,也可以表示 (b)“你别把锯锯坏了”。无论从层次构造、句法关系上 ,还是从句式变换上看 ,在表示这两种意思的时候 ,都是一样的 ,其格式都是“NP +别 +V +A +了”。分化这种歧义结构 ,就可以用语义指向分析法。这个格式的补语A(坏 )的语义指向不同。表示 (a)的意义时 ,补语A(坏 )语义上指向V(锯 )的受事 ,如木头等。表示 (b)的意义时 ,补语A(坏 )语义上指向V(锯 )的工具 ,如锯。这样就分化了“你别锯坏了”这一歧义结构。 ⑷我借了他100元钱。 ⑸我租了他一间房。 ( 动词“借、租”在语义指向上指向主语和间接宾语是两可的。)有时某些歧义结构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来加以分化 ,比较简单方便。例如:⑹他只给了十元钱。这个句子有歧义 ,既可以理解为 (a)他光给了十元钱 ,(没有给别的什么 )。也可以理解为(b)他仅给了十元钱 ,(没有多给一点儿 )。这个格式的歧义是由限定副词“只”具有两个不同的义项造成的 :①表示限定范围 ,②表示数量少。“只”表示①的意义时 ,理解为 (a)义 ;“只”表示②的意义时 ,理解为 (b)义。用说明词义虽然能分化歧义 ,但是比较复杂 ,不如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来分化 ,比较简单方便。只需要指出“只”不同的语义指向就可以了。当句式表示 (a)义时 ,“只”在语义上指向“钱” ;当句式表示 (b)义时 ,“只”在语义上指向“十元”。三、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利用某类或某次类词的语义特征来进行句法分析的方法。语义特征是个语义学术语,指义素分析得到的最小语义成分。例如“男人”具有[+人][+男性][+成年]的语义特征。义素分析目的在于找出一组词语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进而把词义差异形式化。语法分析中的语义特征指的是与词的语法功能相关的语义特征。也就是说,词义的语义特征不一定都与词的功能有关。 “躺”“坐”在是不是表示“身体倒在某处”的意义上是对立的,“躺”具有这种意义,“做”不具有这种意义。这种意义差别并不对这两个词的结构功能产生影响。如,可以说,“躺下,躺着,躺床上,躺一会儿,”;也可以说“坐下”。名词“椅子”和“凳子”,二者都具有[+坐具]这一语义特征,但在[+靠背]的特征上有区别,“椅子”具有[+靠背]的特征,“凳子”具有[-靠背]的特征,这种语义特征的区别,对这两个名词的功能没有影响。但有些语义特征是会对词的功能产生影响的。语法研究所关心的是与结构功能相关的语义特征。 一词语搭配和语义特征 词与词搭配既有一定的语法限制,也有一定的语义限制,这种语义限制实际上就是语义特征的限制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 “懊悔”“空虚”“荒唐”这些形容词具有[-褒义]的特征,可以进入[有点儿+形容词]的格式,可以说………但具有[+褒义]特征的形容词一般不能进入这一格式,不能说“有点儿慈祥、美丽、典雅、健康” “跑”“念”“去”这些具有[+自主]特征的动词,后边一般可以跟由动量词趟”“遍”“下”等构成的动量补语;而“怕”“发抖”“误解”这些具有[-自主]特征的动词,一般不具有这种功能。(行为活动可以由行为活动者主观决定和自由支配--自主) 二句式构成和语义特征 不仅词与词的组合涉及到语义特征的限制问题,某些句式的使用也涉及到语义特征的限制问题。 “A(一)点儿!”祈使句,它要求A必须具有[+可控性]特征,换句话说,只有具有[+可控性]的形容词才能进入“A(一)点儿!”祈使句,如:客气点儿!主动一点儿!细心一点儿!高一点儿!大一点儿!粗一点儿!这些句子都能成立。不具有[+可控性]的形容词除非在特殊语用中,不能进入“A(一)点儿!”祈使句。如:肥胖,多心,矮小,孤独、伟大、崇高。(方位短语+“动词”(跑)+趋向动词+施事宾语)句式。动词须有“位移”的语义特征,才能进入这个句式。“跑”、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可以进入该句式,例如:草丛里跑出一只兔子。“坐”不具有“位移” 的语义特征。“坐”,不能进如这个句式。 三语义特征的解释力 有些结构形式相同的句子却有不同的变换式,这种现象可以从语义特征上加以解释。 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唱着梆子戏。 这两组句子词语序列相同,内部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也相同,都是“名(处所)+ 动 + 着 + 名(人或事物)”,但A组句子与B组句子的变换式却不相同。A组句子都可以变换成“名(人或事物)+动+在+名(处所)”,B组句子不能做这种变换。“主席团坐在台上”可以说,“梆子戏唱在台上”不能说。B组句子可以变换为“名(处所)+ 正在 + 动 +着 + 名(人或事物)”,A组句子不能做这种变换。“台上正在唱着梆子戏” 可以说,“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不能说。A组句子和B组句子的变换式不同反映出这两组句子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A组句子表示“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B组句子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着眼点是时间。造成这两组句子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和不同的变换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组句子中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A组句子的动词都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即都含有“附着于某物”的意思;B组句子 的动词都不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正是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的动词使得A组句子表示“存在”的意义。语义特征的分析,不仅可以较好地说明词语对词语、句式对词语 的选择关系,而且可以解释某些同形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C厂里有三辆卡车。所以产生歧义,因为“有”的语义不确定:存在/拥有。另外,主语“厂里”也有两种语义 :表示处所,表示机构。如果主语名词的语义是确定的,就能制约动词“有”的语义。小张有三辆卡车。 *** 场上有三辆卡车。 都是单义的。(四)名词、动词、形容词语义特征的确定目前常见的鉴别词的语义特征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先设置一种或几种格式,用这(几)种格式作为某种语义特征的鉴别式。能进入这(几)种格式的词就被认定具有某种语义特征。有时也附加别的条件。例如:确定名词的[处所]的语义特征,可以设置下边的格式:在……到/上……去从……来能进入这几种格式当中的一种格式,并且能用“哪儿”提问或替代的名词,就可以看作具有[处所]的语义特征。如“广州、月球、银行、南面、门前、梦里”等都有[处所]的语义特征。[时间]:在…… 等到……能进入这两种格式当中的一种格式,并且能用“什么时候”提问或替代的名词,可以看作具有[处所]的语义特征。如“今儿、明年、冬季、古时候、后来”。[抽象]:一般看是否只能与“种、类、点儿、些”等量词配合,不能与其他个体量词、度量衡量词配合。[人]:大体可以根据这个名词是否能用“谁”或“什么人”提问或替代来确定。动词可以用“处所词+动词+来/去+名词”格式确定是否具有[位移]语义特征;用“形容词+一点儿!”确定是否具有[可控]语义特征;用“别+动词!”确定是否有[自主]语义特征。例如: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可以说胆大一点儿!认真一点儿!放松一点儿!谨慎一点!客气一点!热情一点儿!不能说伟大一点儿!崇高一点儿!骄傲一点儿!“胆大、认真、放松、谨慎、客气、热情……”是自控形容词,“伟大、崇高、骄傲……”非自控形容词。非自控形容词不能进入上面的格式。别+动!,可以说别吃!别买!别唱!不能说别醒!别醉!别烂!“吃、买、唱……”是自主动词,“醒、醉、、烂……”是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不能进入这个格式。“丢”有二义,一是“遗失”,一是“扔掉”,是“遗失”义时具有[-自主]语义特征,不能进入这个格式;是“扔掉”义时具有[自主]语义特征,可以进入这个格式。语法研究中如何提取词的语义特征以及提取什么样的语义特征,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Chomsky)著,1957年荷兰海牙摩顿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共10章。在此之前,乔姆斯基于1955年写了《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由于种种原因,该书直到1975年才正式出版,《句法结构》可以说是该书的纲要。

《句法结构》是对美国传统的描写语言学的一场革命,其革命性首先表现在乔姆斯基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反对描写语言学的经验主义。

他把语言学看成跟自然科学中的其他科学一样,可以从假设出发,进行推演并形式化。换句话说,非经验主义是可能的。《句法结构》有一半篇幅用于英语语法的形式化,非经验主义和形式化是转换生成语法的首要标志。

扩展资料

《句法结构》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这一时期的理论框架不包括语义部分。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理论不应该建立在语义的基础上,而应该用某种严格的、客观的方法去代替对于模糊的语义的依赖。不过这一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做了重大的修正。

《句法结构》是转换生成语法第一阶段--古典理论的代表作,它的出版被人们认为是"乔姆斯基革命"开始的标志,也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句法结构

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发表时间:2008-2-21 18:04:22 文章来源:中华现代教育网 文章作者:上海电力学院 周玉珍 上海交通大学 陈 颖 浏览次数:50

摘 要本文对孙朝奋博士于1996年出版的《汉语发展史上的词序变化及其语法化》一书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说明,也论述了它对语法化研究所做出的新贡献以及有待进一步改善之处。

关键词语法化;重新分析;类推

一、语法化与汉语句法研究

本书根据孙朝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采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写作思路。第一章勾画了本书的篇章结构,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目的。作者讨论了汉语句法研究与普通语法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汉语历史分期和历史语料的选择问题。中国学者对汉语语法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单纯描写语法现象到在描写的基础上解释语言现象出现的动因和机制的变化。本书也是对近期语法化研究发展的一个总结,作者以几个汉字为例,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从古到今的变化确实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语言内部找出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动因和机制,继而对语法化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介词词组的语序变化与汉语语言结构

第二章讲述的是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及其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作者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选择了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以”,“于/於”,结果显示,无论数量上还是频率上,动词前后的介词短语比例大致相当,借此否定了所谓的参数设定变化(parameter setting)。

“以”用法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导致了交流上的障碍才使得它的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词所替代。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后来被“把/将”取代,元代以后,又逐步让位于“用/拿”;上古汉语中,“以”还可引导间接宾语,但在V1V2连动结构的类推和两个同音异义词“与”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双宾结构“V1 DO 与 IO” ,这也是现代汉语中“给”的前身。

同样的道理,“于/於”作为上古汉语中主要放在动词后面的介词,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动因。其被动标记身份从六朝开始让位于“为”“被”,因为此时,带施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杀与代受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死之间的界限得以中和化(neutralization),即它们既能带实施主语又能代受事主语,这样就造成了谓语之前的名词性成分角色的复杂化,施事和受事混杂不清,造成交际上的困难,这时的语言倾向于产生一种语法手段,有效标示谓语之前的施事名词,而“被”本身的特点最适合充当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语法化为前置施事标记(agent marker)。

上古汉语中,“于/於”以及“如”“似”“比”还可以用作比较中枢词(pivot),而现代汉语中,只有前置“比”有此项功能。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相同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相关性(semantic similarity)的推动下,“比”与其他成分进行重新分析(reanalysis)的结果。

经过这些变化,放在动词之后的介词短语逐步让位于放在动词之前的介词词组,表面上形成了这种现象[V+附加语]—[附加语+V]。事实上,介词短语只是根据是否表示结果状态而进行重新分析而已,表示结果的附加语只能出现在谓语之后;而表示伴随状态的只能出现与谓语之前。由于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是表示动作伴随状态的,所以整体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前移了,这是现代汉语影响全局的语法规律之一。介词短语的位置变化导致了S+PP+VP范式的出现,该范式的类推作用使得联动式的第一个动词倾向于语法化。(石毓智,《现代汉语变化的动因和机制》2001)

第三章主要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功能,把字结构的产生,以及由此带来的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和语言的本质问题。首先,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作者认同Hopper&Thompson的观点,“把”是一个高度及物性的标志。现代把字结构中,宾语NP必须特指,而且谓语动词因体标记“了”的存在而有界化,这些都决定了“把”是高度及物性的标记。

因为“把”字代替了上古汉语中的“以”字结构,其用法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现代汉语中,“把”的不同用法之间的关联不大,可视为同形异义现象。但在近代汉语中,它可作为实义动词,可用于连动式和目的结构中,甚至作为高度及物性的标志,语义范畴日益抽象,构成一词多义关系。同理类推,作者由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一个语言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了语言的本质问题。作者从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的语法临摹现象指出,任意和象似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本质,这就有力的挑战了索绪尔一派的语言任意观,也是对普遍语言学作出的贡献。

大量调查和统计表明,把字句的产生仅仅是替代了古代的以字结构,并没有新的语序产生,况且这种句法宾语前置的比例还不到1/10,可以这样说,200多年来,汉语的语序一直相当稳定。

三、语法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征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汉字“了”的演变历程及其理论意义。现代汉语中,“了”主要出现在两种句法环境中:作为句子附着成分(sentential clitic)表示完成体意义和作为后缀体标记(suffixal aspect marker)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根据之前的论述,这两种用法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应属于同形异义,但更重要的是历史渊源不同。

词缀“了”源于上古动词“liao”,意为“完成”。“了”同“却”都可以用于“V+O+完成动词”格式中,这两个成分句法和语义上的象似性推动了他们之间的重新分析,最终出现了“V+O+了”的格式,同时联动结构的出现使得“了”前倾化,而“S+PP+VP”范式的影响又促使了连动式中第二个动词的语法化,并且,逐步弱化了与动词的词汇边界凝结成一个整体,动词和“了”相应的由句法关系变成了形态关系。但作为动词和作为词尾都体现了一种状态的改变,因此,这种语法化过程可以称为隐喻延伸或者类推,即从动词意义中延伸出来的新意义。完成体标记“了”,是一组表示完成体意义的句尾成分如“也,矣,来,了”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五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得”的语法化以及有关的理论影响。上古汉语时期,主要作为实义动词,还在“得-V”格式中用作情态助动词;晚期,在连动式的类推下“V-得”格式形成,“得”用于一组心理动词之后,其语义不断抽象化,直到扩展出表示“可能”的意味。“V-得”格式与“得-V”格式中,“得”字语音语义上的相似性促使了它们之间的重新分析,再加上连动式的类推就产生了“V-DE-V”格式,继而便是“V-DE S”结构,这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其中,当它表达潜在意义时,“得”是一个中缀;用来描写时,“得”附着于第一动词成为其后缀,这也是类推扩展的结果,源于第二个动词由非状态动词扩展出状态动词,也体现了象似性。由此可见,“得”从古到今的变化反映了由实义动词向词缀的变化,即由自由词素向粘附词素的变化,证明了“得”字的发展正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Bybee & Pliaca 从历史记录中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词素倾向于由词根语气发展为认知语气。换一个角度讲,就是有一种语法化的趋势;“得”由词根情态词发展为认知情态词的过程说明其发展史是一部语法化的历史。同时,情态动词的词根语气和情态语气经常会发生语气含混现象,正是它带来了句法上的重新分析,由动词之前移到了动词之后,逐步语法化。

第六章是总结性的一章,作者简要回顾了这几个汉字的发展历程,在描写的基础上引进了理论思考,把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特别指出了一个词语的语法化过程具有各种各样的外部特征,如整体性(integrity)、聚合关系变异性(paradigmatic variability)、依附性(bondedness)、辖域(scope)。

四、结语

该书运用系统的观点既从共时的角度描写了几个语言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些不同用法形成的历史动因和机制提供了另一个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理论框架,为语言演化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突破了传统的以描写为主的语法化研究,引进了理论思考和解释。然而,作者的研究仍然从语法形式的内部寻找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忽视了语篇策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语言变化总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必然涉及到人的认知和话语的语用因素,这两个方面不能分开。(王葆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新尝试,外国语,2003) 。 因此,不但要从历时角度探讨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还应该揭示历史演变中所涉及的功能因素,从社会学和功能观的角度全面的研究语法化,唯此方能更深入的探讨语言发展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

参考文献

[1] 石毓智现代汉语变化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葆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新尝试外国语,2003

[3] 孙朝奋汉语发展史上的词序变化及其语法化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周玉珍(1981年~)女,山东东营人,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教师,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普通语言学。

陈 颖(1979年~)女,山东聊城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语言测试。

以上就是关于现代汉语五大语法关系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现代汉语五大语法关系是什么、英语中,with引导的所有符合结构是不是其逻辑主语都与句子主语一致呢、对联的句法和结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116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