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5中关于双相I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是()
A至少一次躁狂发作
B至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
C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和至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从未有过躁狂发作
D经历轻躁狂和抑郁的周期至少2年,但从未达到躁狂,轻躁狂或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正确答案:C
一、 包含精神分裂症在内的精神病性障碍的普遍特征
Schizophrenia spectrum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s include schizophrenia, otherpsychotic disorders, and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y are defined by abnormalities in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five domains:
• Delusions--- 妄想
• Hallucinations--- 幻觉(幻听、环视、幻触等)
• Disorganized thinking (speech) --- 思维破裂(以言语体现)
• Grossly disorganized or abnormal motor behavior (including catatonia) --- 运动行为异常(包括木僵状态)
• Negative symptoms --- 阴性症状
(一)妄想(delusion)
Persecutory delusions: 被害妄想
Referential delusions: 关系妄想
Grandiose delusions: 夸大妄想
Erotomanic delusions: 钟情妄想
Nihilistic delusions: 虚无妄想
Somatic delusions: 躯体化妄想
精神病性的妄想,通常是离奇古怪的(bizarre)。
• 通常包含: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突然被外力清除( 思维撤除 );认为外界的思想强行灌入自己脑中( 思维插入 );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和行为受到外界力量的驱使和 *** 控( 控制妄想 )。
• These include the belief that one's thoughts have been "removed" by some outside force [ thought withdrawal ], that alien thoughts have been put into one's mind [ thought insertion ], or that one's body or actions are being acted on or manipulated by some outside force [ delusions of control ]
(二)幻觉( Hallucinations )
其中以 幻听(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 最为常见。但要注意,判断是否幻觉要看患者身处的文化背景,因为某些文化环境中,幻觉体验在宗教体验中是非常常见的。
(三)思维破裂:disorganized thinking (speech)
体现在话题跳跃、思维奔逸、说话缺乏逻辑联系;
答非所问、言不及义;
发病前和残余期(治疗康复期)严重程度会减轻
(四)运动行为紊乱和异常(木僵):Grossly Disorganized or Abnormal Motor Behavior (including Catatonia)
(五)阴性症状(negative symptoms)
情绪表达减少(diminished emotional expression)
动机缺乏(avolition)
二、 精神分裂症谱系和精神病性障碍包括:
•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Delusional Disorder
• Brief Psychotic Disorder
• 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
• Schizophrenia
•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 Substance/Medication-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
• Psychotic Disorder Due to Another Medical Condition
• Catatonia
• Unspecified Schizophrenia Spectrum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
三、 精神分裂症的历史
Emil Kraepelin (埃米尔 克雷佩林):
• Manic-depressive insanity(躁郁性精神病) ; Dementia praecox(早发性痴呆)--1896年命名
• neuroses(神经官能症)--1883年命名
• psychoses(精神病)--1883年命名
Alzheimer disease, AD(阿尔茨海默症)--1910年命名
四、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1妄想(delusions)
2幻觉(hallucinations)
3思维破裂(disorganized thinking)
4运动行为异常(grossly disorganized or abnormal motor behavior & catatonia)
5阴性症状(negative symptoms)
症状至少持续 6 个月
五、 DSM-5 vs DSM-IV
• DSM-5革除了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存在100年的亚型(DSM-Ⅳ中的偏执型、紊乱型、紧张型、未分化型、残留型), 因为这些亚型诊断的稳定性差、效度低、临床诊断意义有限 (杨欣译,杜明哲, 刘慧婷, Opler, 2011; Tandon, 2011;Picardi et al, 2012; Tandon, Gaebel, et al, 2013; Rodríguez-Testal et al,2014)
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特点
1诊断标准中的症状维度(A维度)中,至少要有 2 项 满足,而且在过去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内的大部分时候明显出现。
2这些症状,必须至少有一项属于 妄想 ( A1 ), 幻觉 ( A2 ),或者 言语 / 思维破裂 ( A3 ),这三项在DSM-IV被归为 阳性症状 ( positive symptoms )。
3 认知受损 ( cognitive deficits )在精神分裂症中较为常见,且通常与功能受损联系紧密。这些受损通常包含在描述性记忆、工作记忆、语言功能和其他执行功能减退上的减退,以及较慢的处理速度(processing speed)。
4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表现出社交认知损害(social cognition deficits),体现在无法推测其他人的意图,会把一些无关事件或者刺激物看作有意义的(过度解读)。
5一些患精神障碍的患者会缺乏 自知力 ( insight ),比如有些患者可能终生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症状的存在。
注意:缺乏自知力(意识不到自身症状的存在)本身就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典型症状,不要解读为是患者的一种应对策略!
对于患者不依从治疗、较高的复发率、不主动求治的次数增加、较差的心理社会功能、攻击性以及病程表现差, 缺乏自知力这一症状是最常用的预测因素!
6尽管自发和随意的攻击性行为并不常见,但是 敌意 和 攻击性 确实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而且,攻击性在那些病史中存在暴力、治疗不依从、物质滥用以及冲动的年轻男性患者身上更加常见。
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并没有攻击性,反而常常比一般人群更容易成为暴力的被害者。
7目前并没有针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像学、实验室和心理测量学诊断测查工具。但是,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都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他健康人群相比,在多处脑区存在明确的差异。
还有其他生理因素上存在差异,比如在前额叶和颞皮层等脑区存在细胞结构、白质联结,以及灰质容量的差异。
相较于健康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容易出现 随年龄增长的脑容量减少 。还有研究发现,在眼动和电生理指标上,精分患者也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
七、患病率和病程
1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约为 03%-07% 。阴性症状、病程较长、预后较差,相对更多地发生于男性。
2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在 青少年晚期 和 30 岁中期 出现。青少年期之前发病通常较罕见;第一次精神病性症状发作的峰值年龄, 男性 通常为 20 岁早期至中期 , 女性 通常为 20 岁晚期 。
3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稍低,尤其在经过治愈后更明显。男性患者通常表现有更差的病前适应性,更低的学业成就,更明显的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通常预后也更差。
4当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减退后, 认知损害通常依然存在 。病程和结果目前完全无法预测, 只有少数患者报告痊愈 。大多数患者都呈现临床症状的 缓慢和持续性 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发病年龄越早,通常说明预后越差!
5精神病性症状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这或许是因为 多巴胺活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相比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更与预后联系紧密,而且持续时间更久。
6对于儿童来说,幻觉妄想通常不似成年人那么具体,而且 幻视 在儿童患者中更常见,要与正常的想象性游戏进行鉴别。
740岁后发病的迟发型多数见于已婚女性。而且表现出来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伴有情绪和社会功能受损。 尽管迟发型病例依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但这和中年之前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到底是不是一类情况依然未明 。
八、风险和预后因素
1环境因素:出生季节(晚冬/早春);童年期成长在城市以及少数族群多发。
2基因和生理因素:尽管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无家族病史,但是有明确证据显示 基因 决定精神分裂症风险。目前发现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等位基因,也与双相障碍、抑郁症,以及自闭症有关。
因缺氧和生育年龄过大导致的怀孕和出生并发症、应激、感染、营养不良、母亲糖尿病等或许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但注意:只是临床研究发现有关而已,绝大多数具备上述风险因素的婴儿都不会发展出精神分裂症。
九、诊断的文化问题
主要针对的是幻觉妄想症状。因为,在某个文化背景下属于妄想的表现,或许在另一文化背景下则很常见。而且,在某些文化中,与宗教内容有关的幻听和幻视在他们文化中的宗教体验中很常见。而且,在某些特定的文化中,痛苦的表达,常常是以幻觉或者假性幻觉的方式来表达,这在他们的文化亚群中属于正常的,但是却容易被当作精神病性症状。
十、精神分裂症的功能性后果和共病( comorbidity )
1精神分裂症会造成显著的社交和职业功能受损。大约5%-6%的患者会死于自杀,大约20%的患者有自杀意图,有自杀意念的则更多。自杀行为常常是回应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幻觉。其他风险因素:失业、出院等。
因为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命预期降低。相较于一般人群,精神分裂症病人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糖尿病、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
2共病
超过一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过度频繁地吸烟 ;精神分离症发病前,患者有时会有 分裂型 或者 偏执型人格障碍 。
十一、治疗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SGA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Risperidone(利培酮), etc
first-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FGA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extrapyramidal syndrome, EPS (锥体外系反应)
小李很内敛,不喜欢人群,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任何时候,她都害怕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有时候被迫自我介绍,还面红耳赤,结结巴巴,更别说去交朋友。
那么,小李是社交恐惧症还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呢?怎么判断一个人是社交恐惧症还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呢?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 社会 交往或者公开场合都会感到强烈恐惧、焦虑的心理现象,属于神经症的一种 。
患者对人际接触、社交场合有着过分的担心、紧张、焦虑和害怕,在公众场合中,常会害怕自己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或说错话而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比如说,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与人接触会满脸通红。患者经常表现出明显的紧张、焦虑、害怕,进而影响自己的 社会 表现,形成恶性循环。其所恐惧的特定事物或现象是外在的,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尽管患者知道不该过分害怕,但并不能自行防止恐惧发作。
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1 心理方面
对社交场合焦虑、紧张、害怕,感到恐惧。其害怕的反应与实际环境极不相称。
2 躯体症状
心跳加速、面红耳赤、声音发颤、出汗,部分患者呼吸急促,甚至有短暂性的休克或木僵。
3 社会 功能
回避社交、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敢接受任务,由于心理负担,患者往往在社交场合发挥失常,不能正常表现,严重者不能正常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用回避态度或无能应对。在被人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入痛苦,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
DSM-5描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症状表现如下:
以上症状,符合5点以上即可被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社交恐惧症与回避型人格障碍 的 共同点在于:
1自卑;
2不喜欢人过多的场合;
3回避社交。
如果判断一个人是社交恐惧症还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在于两者的根本区别 :
1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是自卑 ,因为认为人家不喜欢自己而回避,他认为有必要回避;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在于害怕自己出丑 , 来源于对外界事物、场景的害怕、焦虑 ,并且 知道自己的害怕是不合理的、没必要的 。
2 回避型人格障碍源于早年成长经历 ,最早可以追溯到婴儿期,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治疗,有可能伴随终身; 社交恐惧症可能源于早年成长经历,也可能源于成年后的经历 ,有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脸皮的变厚,这种症状会逐渐消失,有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3 社交恐惧症通常只有在面对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才会出现不合理的焦虑 ,但是私下和家人、熟人相处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一般还是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 ,当然个别比较严重的也会产生焦虑; 回避型人格障碍则是害怕与自己深入交流 , 回避所有人(有的连父母也不例外),自卑又敏感,但外表又往往显得很高冷,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虽然回避,但内心很柔软,渴望与人亲近,因而在日常待人接物上实际没有没什么大问题,可以正常交流,甚至于与人发生冲突时,可以用犀利的语言回击对方。
4 社交恐惧症通常伴有脸红、出汗、声音发颤等躯体症状;回避型人格障碍则没有 。
不过,有的时候,一个人可能既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同时患有社交恐惧症。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确实有相似之处,但其各自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疾病性质不同。
一、临床表现特点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
1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时的表现持有负面认知,害怕被人负面评价而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或焦虑,能避则避,甚至也不愿去可能要与人打交道的公共场所;
2如不得不交往,则会带着强烈恐惧和焦虑去忍受,常伴有心悸、出汗或举止笨拙、忐忑不安等表现。
回避型人格障碍:
1总以为与人交往时低人一等、缺乏吸引力甚至愚蠢笨拙,不愿从事有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害怕受到排斥、否定或指责;
2如果不能确定自己被人喜欢,就不愿与人交往,即使在亲密关系人群中也害怕开玩笑中被他人嘲弄而寡言少语、行为拘谨。
二、疾病性质不同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归属于焦虑或恐惧相关障碍范畴,可起病于任何年龄段,,发病前一般有过在社交中受到刺激而出现焦虑和恐惧的体验,可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矫正。
回避型人格障碍则归属于障碍范畴,是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的持久、稳定和广泛的心理行为模式,发生和持续时间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自我鼓励,鼓起勇气逐渐融入到人际交往中。
我做学生期间,我被称为阁楼**,外人嘴里这么说,因为别人出去玩,我喜欢回家就不出去,休闲就是一切静态化的比如看电视看书,我连 旅游 都不喜欢,除非不累,每年寒暑假回到上海,站在南京路,看着人潮,我说我坐坐,你们去逛吧,好多人喜欢说有机会就离开城市去山里,其实给机会都不走,我是城市一派的,未必说有一天我反而会喜欢上山里的生活,看心境,那么工作了之后,2000年前后是我的分水岭,性格从后台走向前台,所以,对你这种看山是山的评论,有种视角是一潭死水的认识,每个人,都是发展以及随变的,具体看事看环境,比如一个人在国内,有地位,去了国外,你也必须有自我调整的随变。我的意思,即便这人目前社恐也好,回避也好,热情也好,含蓄也好,看周遭,这是必然的。
我觉得回避型人格和社交恐惧症都差不多,主要表现是,厌烦社交活动,惧怕和人接触,一到了人多的地方就恐慌,一看到陌生人就不自在,喜欢光线暗空间小的地方,喜欢包裹自己, 情感 体验淡泊,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很小声。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性格孤僻暴躁,对孩子要求严厉,或者粗暴对待,打压施教,造成孩子身体和心灵上皆有伤害,使孩子恐惧自卑缺乏安全感,这种伤害在孩子十岁前没有消除和引导的话,就很难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长大以后轻者就会内向懦弱,自卑难以交往, 情感 受挫,工作中也无法与人协调配合,重则各种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所以说为什么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要一生去治愈。2,急性地剧烈地 情感 创伤,比如失恋,亲人离世等也会导致人格发生变化,悲观厌世,焦虑恐慌,甚至人格解体。那么怎么回避或者疗愈这种人格呢?首先,1,放下过去,与自己和解,勇于原谅,解开心结。2,面对当下,回到现实,拥抱自己,接受不完美,给自己定可以实现的任务,多肯定表扬自己,接受他人的帮助。3,脱敏治疗,越是害怕的事情越是要去做,做完以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嘛,比如,回避型和社交恐惧型的人格,特别不喜欢与人肢体接触,与人握手,拥抱,主动打招呼,公交车上的人挤人,夜市街的讨价还价,勇敢去做,做多几次你就形成免疫了,当你把这些交往当成自然而然的事以后,你就自然的融进了人际和世界,何来回避和恐惧之感。4,看医生,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当你这些实验都失败了以后,那就只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总之,坚信自己,一定会好的,加油,陌生人
可以这样去理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未必是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但是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肯定有社交恐惧症,如何判断一个人是社交还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社交恐惧症是有针对性的恐惧和病态的回避。而回避型人格障碍具备社交恐惧症以外,还会有自卑,和对待不愿意接纳(挑战)的事情采取策略性回避这一特征,泛化性的回避行为较强。
社交恐惧症,主要是针对在人际交往当中的一种恐惧心理,而回避性人格,是认知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存在着缺陷形成的一种障碍,但回避性人格障碍要比社交恐惧症多多采用一种策略性回避,当然,也有部分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也有这种策略性的回避行为。
比如,回避性人格障碍的人,在与别人争吵的时候语言是比较犀利的,当与争吵的人发生肢体冲突的时候,如果能够与对方实力相当,并不吃亏的前提下,有可能采用逃跑的方式来回避争斗的现场,这是担心,或害怕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的回避。
但这种冲突在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身上,一般不会发生,因为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会去主动,到一些人比较多的地方或比较吵闹的地方去,因此也不具备采用策略性回避的这种行为来保护自己,本身就比较孤僻,和封闭自我的一些社交行为,但社交恐惧症患者会有病态性的回避行为。
比如,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又很想去谈恋爱,但是见了异性又躲避,而这种躲避的行为就是症状性回避,属于病态性的,这在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身上也经常出现,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上病态化的回避,属于不正常的,这也是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共有的一种回避行为。
总之,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从许多行为上都有着共同点,详细性的区别确实有很多难处,两种病症的存在时间也是有区别的,社交恐惧症有可能是成年以后而产生的一种病症,而回避型人格障碍是在人格形成以后就已经形成了障碍。
另外一点,社交恐惧症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年龄越大,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越轻,甚至会逐步的消失,可能与年龄越大“脸皮越厚”有一定的关系。回避型人格障碍在不治疗的情况下,会陪伴患者终生的。
我们先看这两种障碍的定义。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
对社交情景的显著或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被他人品评。当接触此类社交情景事,个体害怕自己将被给予负面评价。个体担心自己会被评价为焦虑、脆弱、不理智、愚蠢、乏味、令人生畏、肮脏或不讨人喜欢。个体害怕自己会表现出焦虑症状,例如,脸红、发抖、流汗、结巴或呆滞,这些将被他人给予负面评价。一些个体担心冒犯他人或因此导致被他人拒绝。担心冒犯他人—例如,注视别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
回避型人格障碍
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显著人际接触的职业活动。可能因为新责任招致同事批评而拒绝升迁。个体回避交新朋友,除非肯定自己能被喜欢并被不加批评的接受。除非该障碍个体通过严格考验证实了他们是相反的,否则他人常被认为是挑剔和批评性的。该障碍个体不会参加小组活动,除非有反复而慷慨的支持和关爱。回避行为通常开始于婴儿或儿童时期。
看着很类似,实则不然。“社交焦虑障碍”对社交场合焦虑,比如聚会、餐厅、一起 体育 活动吃饭等等公开场合,被人注视的场合,说的直白点,他认为这些场合大家会看着他,而自己可能犯错出丑。
“回避型人格障碍”回避几乎所有有人类的并且他不能确定这些人类“一定”会喜欢自己的场合。
一个是害怕公开出丑所以焦虑;一个是先见得认为没人喜欢自己所以先拒绝,但他没什么负面情绪。
如何判断是社恐还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王道华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因为心理自卑,缺乏自信,而导致的行为退缩、害怕与人交往接触,具有很强的 社会 不安全感,尤其是面对挑战,觉得自己无法应付无法解决,而多采取回避态度。
社恐症,即社交恐惧症,是过分和不合理地恐惧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者情境,明知道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他所害怕的是外界的特定事物或者环境场所,不是因为内心自卑。而且他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是不合理的、是没有必要的,但还是不能防止这种恐惧的出现于消除。
简单来说:
回避型人格障碍,其核心,来源于内心的自卑,认为是有理由、有必要回避、逃避的;
社恐症,其核心,不是来源于自卑,而是来源于对外界的事物、场景、情景的害怕,并且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是没有必要的、是不合理的。
社恐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都是社交焦虑和回避倾向,简单地说区别就在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比社恐的程度更深,会感到焦虑的情境比社恐更多,治疗起来也要困难得多。
要判断的话,一看这个人的社交焦虑状态持续了多久,如果ta还没成年那应该只是社恐;二看这个人是只回避陌生人和半生不熟的人,还是熟人、亲人也会回避。回避型人格障碍甚至会因为社交焦虑放弃或丢掉工作的。
带去人多的地方转一圈不就行了?听别人分析不如自己感受,这两种情况都是有明显差别的[哈欠]
谢谢你的邀请!
心理老师左叔非常乐意回答你的提问。
对你提出的“如何判断一个人是社恐还是回避型人格障碍”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个人是社交恐怖症,还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第一,社交恐怖症与回避型人格障碍都属于精神疾病,即精神障碍,但是社交恐怖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个类型,二者虽然都是精神障碍,但它们的临床表现、 社会 功能受损、症状自知力、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都不一样。
第二,我们具体看看什么是神经症,什么是人格障碍?
神经症,也叫神经官能症,它是一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分离症状、转换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神经症发病既有心理因素,也有 社会 因素,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自知力,患者的 社会 功能相对完好。
人格障碍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患者的 社会 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其 社会 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但是这种模式比较难矫正;人格障碍的发病通常开始于童年或少年时代,并长期持续到成年或终生,病因既有遗传因素,也有心理 社会 原因,主要是早年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和朋辈关系不良造成的。
第三,我们从社交恐怖症与回避型人格障碍在临床上的表现来判断二者的不同。
社交恐怖症属于恐怖障碍(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定恐怖)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有患者可能因为恐惧而回避或限制某些活动,他们害怕去购物或参加社交活动,同时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如心悸、气短、哮喘,询问患者时他会说自己有某些特定的恐怖事物,或者经常回避某些场所或人物,例如空旷的地方、当中讲话、乘坐公交车等都会令其恐怖。
回避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之一种,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由于害怕批评、不满意或拒绝而回避他人,不会与别人保持很亲密的关系、除非确定对方很喜欢他,很害怕在亲密关系中被羞辱和嘲笑,对批评和拒绝极其恐惧,因为感到自己的不足在人际关系心你总是很沉默,由于害怕尴尬而拒绝参加各种活动。
提问题的朋友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继续探讨。
以上就是关于DSM-5中关于双相I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是()全部的内容,包括:DSM-5中关于双相I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是()、第六章 精神分裂症谱系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异常心理学课堂笔记、如何判断一个人是社恐还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