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与程序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对企业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合格人员。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利益。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对企业其他资源的管理不同,一方面,这种资源不可能随时获得。另一方面,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工作内容和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规划要有前瞻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以便保证企业获得足够的合格人员,实现其生产经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超前性分析,并对企业内现有雇员的状况准确把握。了解其优势与潜力,充分开发和利用;分析企业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这些要求。成功的人力资源规划能通过把握现有及未来劳动力构成的可能性,确立招聘和发展战略决策,协调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是战略与运作之间的重要连接因素。
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
人力资源规划有两种方法:定量和定性法。
定量法,又称“自上而下”法,它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使用统计和数学方法,多为理论家和专业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所采用。定量法把雇员视为数字,以便根据性别。年龄、技能、任职期限、工作级别、工资水平以及其他一些指标。把员工分成各种群体。
这种方法的侧重点是预测人力资源短缺。剩余和职业生涯发展趋势,其目的是使人员供求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
定性法,又称“自下而上”法。它从员工角度出发,使每个员工的兴趣。能力和愿望与企业当前和未来的需求结合起来。受过培训。从事咨询和管理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使用这种方法。该方法的侧重点是评估员工的绩效和晋升可能性,管理和开发员工的职业生涯,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员工潜力的目的。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传统企业人事规划,偏重定量分析,强调处理和解决“硬”问题,其管理依据主要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提出的“工作研究”理论。泰罗研究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强调对其动作和行为进行仔细记录分析,在此基础上预测人员供给与需求。泰罗制的弱点在于它是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偏重管理者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在被迫的环境下工作,不利于员工潜力的发挥。
人力资源规划对这种由管理层起主要控制作用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工作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目前的人力资源规划由于认为人是一种资源,认识到在采取“硬”办法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软”办法,主张采用定性办法来分析预测员工的需求与供给,即考虑到员工的创造力、创新活动。灵活性对动态人力资源供需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时除了采用传统的定量分析,还应使用定性分析,从员工处了解目前状况和未来设想背后的因素,获取相应的“软”数据。
就理想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而言,应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为定量和定性方法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更为完整的信息。同时,对它们的结合使用,还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和 *** 作人员结合在一起,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确定完成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员数量和类型,这就需要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预测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未来的需求。在确定了所需人员类型和数量以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可着手制定战略规划和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规划程序如下:
1.人力资源规划
2.力资源需求预测
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4.人力资源供需平衡
5.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短期和中长期预测。
1.短期预测法
维持现状法这是预测人员需求的一种简单定量分析万法,它假定目前的供给和人员组合适用于整个预测期,即人员的比例在整个预测期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计划仅仅意味着采取措施填补因某些人员提升或调离所造成的空缺。维持现状法的另一种形式是配置比例法。一是人员比例法。例如,如果企业过去的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比例为l:20,亦即1名管理人员管理20名生产人员,那么,如果预测企业生产扩大在未来需要增加300名生产人员,就需相应地增加15名管理人员。二是生产单位与人员配置比例,譬如,如果每个生产工人每日可生产500单位的产品,其比例是1:500,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假定企业每日要增加50,000单位产品,就要增加100个工人。
单元预测法单元预测是一种定量加定性的“自下而上”方法,它要求下层管理人员对下一预测期内其管辖单位内的人员需求进行预测,然后将各单位的预测结果加以汇总,得出总需求。单元预测方法可以是规范化的和非规范化的。规范化的单元预测要求每个单位的经理或主管人员填写一张问卷。问卷涉及未来工作的性质、要求、岗位空缺数以及这些空缺能否通过培训或调动来加以补充或必须进行外部招聘等内容。非规范化方法要求每个单位的经理或主管呈报完成所有工作所需的新增人员数量,这种方法简单但主观随意性较大,提供的数据可能不大准确。
2.中长期预测法
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预测法。在作中长期规划时。必须明确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方向,企业发展规模和趋势。这就要求专家综合分析技术、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并提出自己的结论。德尔菲法可以综合分析影响企业将来发展方向和人员需求的各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得各个专家对相关问题的独立判断意见。
多方案法多方案法是指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以预测在每一特定环境下的人员需求。例如,某一企业的人员需求主要受经济环境、竞争对手强弱和技术变化的影响,则这三类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环境条件。利用多方案可以预测在每一对应环境下的人员要求,有利于企业根据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人员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在进行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后,还应对人力资源供给进行预测,即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企业内可获得的人员数目和类型。在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时,要仔细地评估企业内部现有人员的状态和他们的运动模式,即离职率、调动率和升迁率。
1.预测企业内人力资源状态。
在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时,首先要明确的是企业内部人员的特征:年龄、级别、素质、资历、经历和技能。必须收集和储存有关人员发展潜力、可晋升性、职业目标以及采用的培训项目等方面的信息。技能档案是预测人员供给的有效工具,它含有每个人员技能、能力、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是工作分析、绩效评估、教育和培训记录等。技能档案不仅可以用于人力资源规划,而且也可以用来确定人员的调动、提升和解雇。
2.人员流动的分析。
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不仅要供给目前供给的状态,而且必须考虑人员在组织内部的运动模式,亦即人员流动状况。人员流动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死亡和伤残、退休、离职、内部调动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需要知道人员流动模式和变动率,包括离职率、调动率和升迁率,可以采取随机模型计算出来。企业人员变动率,即某一段时间内离职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率,由下式得出:年内离职人员/年内在职员工平均数100%。
(三)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在确知人员的供给与需求之后,将两者进行对比,决定预测期内某一时期企业对人员的净需求,即预测的需求值与供给值之差。
在对人员供给和需求进行平衡时,不仅要确定整个企业的净需求,而且要确定每一岗位的净需求,这是因为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情况下,某些岗位的人员有可能短缺。而另一些岗位的人员则有剩余。同时,在人员供求进行平衡时,要对人员短缺岗位对人员技能的需求与人员剩余岗位的剩余人员所拥有的技能进行比较,以便于在进一步的人力资源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人员剩余与短缺问题。例如,如果两者的技能相似,就可以把剩余人员调整到人员短缺的岗位上去。
(四)人力资源规划政策与措施
在进行了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之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根据预测的结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处理预期中的人力资源过剩或短缺问题。
1.人力资源短缺情况下的人力资源规划政策与措施。
如果预测的结果是人力资源短缺,主要采取两种办法:利用现有人员和组织外部招聘人员。利用现有人员的方法有,将某些人员调到人员短缺的工作岗位上;培训某些人员将他们提拔到人员短缺的岗位;鼓励员工加班;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法,为了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为员工加薪,提供经济上的激励;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以便他们能用较少的工作时间生产出较多的产品或降低劳动成本;鼓励员工提供建议和措施,重新设计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产出;利用高效的机器或设备等。
企业也可以采取从外部招聘新雇员的办法来解决人员短缺问题。从外部招聘新雇员要受到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如果所需劳动力种类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过剩状态,招聘就很容易。相反,如果同类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紧缺状态,招聘难度就大得多。
企业能否成功地获得所需的合格人员,取决于企业的劳动力市场的综合发展状态和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政策。例如,即使企业所需的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短缺状态,如果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大,愿意出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来招聘所需人员,就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人力资源剩余情况下的人力资源规划政策与措施。
在人员剩余条件下,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三种:重新安置、永久裁员和降低劳动成本。
如果企业内部的剩余人员只是局部的。可以采取重新安置的办法来解决剩余人员问题,亦即,当只是某些岗位出现剩余人员,而另一些岗位却存在短缺现象时,就可以把剩余人员安置到需要人员的岗位上去。不过,重新安置的一个前提是剩余人员必须具有新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重新安置需要提早计划,培训在先。人力资源规划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计划、培训和调配手段来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
永久性裁员是解决人员过剩的另一种办法。但是,要注意的是,即使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采取这种方法也是十分谨慎的,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员工本人及其家庭的利益,而且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只有在企业经营出现严重亏损,生产难以为继,或生产不可能恢复的情况下,才采取这种办法。在裁员之前,企业会告之员工目前企业的经营状况,困难所在,并尽力为剩余人员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在企业内部确实无法安置的情况下,方可进行裁员。
解决人员过剩的第三种办法是降低人工成本。包括暂时解雇。减少工作时间。工作分担和降低工资等。以上这些措施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通常采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的优势在于,当预测到企业出现过剩人员时,不是简单地将其裁掉,而是留有缓冲余地,让企业和员工共同分担困难。如果员工个人不愿维持工作不充分,低工资的现状可以自愿另谋高就,这就避免了将其立即推向社会的振荡。
#include<reg51h>
#include<intrins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sda=P2^7;
sbit scl=P3^6;
sbit wp=P3^7;
sbit lcden=P3^5;
sbit lcdrs=P3^0;
sbit lcdrw=P3^1;
sbit modekey=P3^3;
sbit setkey=P3^4;
sbit DQ =P2^0; //定义通信端口
//延时函数
static unsigned char HT,LT,beng; //定义用于存放温度值的高位
sbit second_ge=P2^6;
sbit second_shi=P2^5;
sbit min_ge=P2^4;
sbit min_shi=P2^3;
sbit hour_ge=P2^2;
sbit hour_shi=P2^1;
uchar num,num1,num2,num3,num4,num5,num6,num7,numtemp,tt,tempbuf,a,x,dis1,dis2,dis3,dat;
uchar sbuf,mbuf,hbuf,wbuf,dbuf,mobuf,ybuf,keyV,key1buf,key2buf,miao,shi,fen,xin,ri,yue,nian;
uchar code table[]={0x28,0x7e,0xa2,0x62,0x74,0x61,0x21,0x7a,0x20,0x60};//0123456789
uchar code table1[]="2010-01-13 WED";
uchar code table2[]="00:00:00 000 C";
uchar code table3[]="SUNMONTUEWEDTHUFRISAT";
uchar code month_day[]={0,32,30,32,31,32,31,32,32,31,32,31,32,30};
uchar code tempdottab[]={0,1,1,2,3,3,4,4,5,6,6,7,8,8,9,9};
void delay()
{ ;; }
void delay1(uint x)
{
uchar a,b;
for(a=x;a>0;a--)
for(b=100;b>0;b--);
}
//以下为LCD显示程序
void write_com(uchar com)
{
lcdrs=0;
P1=com;
delay1(5);
lcden=1;
delay1(5);
lcden=0;
}
void write_data(uchar date)
{
lcdrs=1;
P1=date;
delay1(5);
lcden=1;
delay1(5);
lcden=0;
}
void write_sfm(uchar add,uchar date)
{
uchar shi,ge;
shi=date/10;
ge=date%10;
write_com(0x80+0x40+add);
write_data(0x30+shi);//地址自动加1
write_data(0x30+ge);
}
void write_nyr(uchar add,uchar date)
{
uchar shi,ge;
shi=date/10;
ge=date%10;
write_com(0x80+add);
write_data(0x30+shi);//地址自动加1
write_data(0x30+ge);
}
void write_week(uchar add,uchar date)
{ uchar bai,shi,ge;
bai=table3[date3];
shi=table3[date3+1];
ge=table3[date3+2];
write_com(0x80+add);
write_data(bai);//地址自动加1
write_data(shi);
write_data(ge);
}
lcd_display()
{
miao=dis1;
fen=dis2;
shi=dis3;
//lcdrw=0;
write_sfm(4,shi);
write_sfm(7,fen);
write_sfm(10,miao);
write_week(12,num4);
write_nyr(9,num5);
write_nyr(6,num6);
write_nyr(3,num7);
//lcdrw=1;//必须置位,否则会与按键程序冲突
}
//DB18B20子程序
void delay2(unsigned int i) //
{
while(i--);
}
void delayms(unsigned int i) //延时 1MS
{ unsigned char j=0;
for (;i>0;i--)
{ for (j=0;j<125;j++)
{;}
}
}
//DB18B20初始化函数
Init_DS18B20(void)
{
unsigned char x=0;
DQ = 1; //DQ复位
delay2(8); //稍做延时
DQ = 0; //单片机将DQ拉低
delay2(80); //精确延时 大于 480us
DQ = 1; //拉高总线
delay2(14);
x=DQ; //稍做延时后 如果x=0则初始化成功 x=1则初始化失败
delay2(20);
}
//读一个字节
ReadOneChar(void)
{
unsigned char i=0;
unsigned char dat = 0;
for (i=8;i>0;i--)
{
DQ = 0; // 给脉冲信号
dat>>=1; // 逐位右移
DQ = 1; // 给脉冲信号
if(DQ) //DQ为1 时,表示收到高电平1
dat|=0x80; // 把收到的高电平置给DAT的最高位
delay2(4);
}
return(dat); //
}
//写一个字节
WriteOneChar(unsigned char dat)
{
unsigned char i=0;
for (i=8; i>0; i--)
{
DQ = 0;
DQ = dat&0x01; //把要发送的高电平或者低电平给DQ 发送出去
delay2(5);
DQ = 1;
dat>>=1; //逐位右移
}
delay2(4);
}
//读取温度
void ReadTemperature()
{
unsigned char a=0;
unsigned char b=0;
Init_DS18B20(); //调用初始化函数
WriteOneChar(0xCC); // 跳过读序号列号的 *** 作
//不需要验证序列号。
WriteOneChar(0x44); // 发送温度转换命令 启动温度转换
Init_DS18B20();
WriteOneChar(0xCC); //跳过读序号列号的 *** 作
WriteOneChar(0xBE); //
a=ReadOneChar(); //读取温度值低位
b=ReadOneChar(); //读取温度值高位
LT=tempdottab[a&0x0f];
//LT=(a&0xF0)5:0; //这句话的意思如果问号前的语句为真(判断小数位的高位是否为1111),是的话,置小数位位5 则LT=5 如果假 LT=0
/如果a是从18B20里读来的低8位值
xiaoshu1 = (a&0x0f)10/16; //小数第一位
xiaoshu2 = (a&0x0f)100/16%10;//小数第二位
xiaoshu=xiaoshu110+xiaoshu2; //小数两位/
HT=b<<4; //
HT+=(a&0xF0)>>4; //
}
void lcd_display_tempmain( )
{
//uchar k;
if (HT>99) //
{
write_com(0x80+0x40+8);//数码管百显示"1",表示100度
write_data(1);
}
if (HT<1) // 如果温度低于1度
{
write_com(0x80+0x40+8);//数码管百显示"-",表示零下温度
write_data(0x2d);
}
write_com(0x80+0x40+12);// 显示小数位温度值
write_data(0x30+LT);
write_com(0x80+0x40+9);// 显示十位温度值
write_data(0x30+HT%100/10);
write_com(0x80+0x40+10);// 显示个位温度值
write_data(0x30+HT%10);
}
//以下为初始化程序
void init()
{
P2=0xff;
delay();
scl=1;
delay();
num=0;
num4=xin=3;
num5=ri=13;
num6=mobuf=yue=1;
num7=nian=10;
tt=0;
wp=0;
modekey=1;
setkey=1;
TMOD=0x01;//设置定时器0为工作方式1
TH0=(65536-10000)/256;
TL0=(65536-10000)%256;
//TH1=(65536-20000)/256;
//TL1=(65536-20000)%256;
EA=1;//开总中断
ET0=1;//开定时器0中断
//ET1=1;
lcdrw=0;
lcden=0;
write_com(0x38);//显示模式设置
write_com(0x0c);//显示开关及光标设置
write_com(0x06);//光标书写设置
write_com(0x01);//清屏
write_com(0x80+0x00);//首行显示地址设置
for(num=0;num<15;num++)
{
write_data(table1[num]);
delay1(5);
}
write_com(0x80+0x40);
for(num=0;num<15;num++)
{
write_data(table2[num]);
delay1(5);
}
write_com(0x80+0x40+13);
write_data(0xdf);
ReadTemperature(); //读取温度值
lcd_display_tempmain( ); //对读到的温度值进行处理
TR0=1;//启动定时器0
//TR1=1;
}
//以下为按键管理程序
uchar key()
{
if(modekey==1)
return(0);
delay1(10);
if(modekey==1)
return(0);
while(!modekey);
keyV++;
if(keyV==9)
keyV=0;
return(keyV);
}
void key1()
{
key1buf=key();
switch(key1buf)
{
case 1:
{
TR0=0;
key2buf=1;
write_com(0x80+0x40+6);
write_com(0x0f);
break;
}
case 2:
{
TR0=0;
key2buf=2;
write_com(0x80+0x40+3);
write_com(0x0f);
break;
}
case 3:
{
TR0=0;
key2buf=3;
write_com(0x80+0x40+0);
write_com(0x0f);
break;
}
case 4:
{
TR0=0;
key2buf=4;
write_com(0x80+12);
write_com(0x0f);
break;
}
case 5:
{
TR0=0;
key2buf=5;
write_com(0x80+8);
write_com(0x0f);
break;
}
case 6:
{
TR0=0;
key2buf=6;
write_com(0x80+5);
write_com(0x0f);
break;
}
case 7:
{
TR0=0;
key2buf=7;
write_com(0x80+0);
write_com(0x0f);
break;
}
case 8:
{
key2buf=0;
keyV=0;
write_com(0x0c);
TR0=1;
}
}
if(key2buf!=0)
{
if(setkey==0)
{
delay1(5);
if(setkey==0)
{
while(!setkey);
switch(key2buf)
{
case 1:
{
sbuf=miao;
sbuf++;
if(sbuf>=60)
sbuf=0;
num1=miao=sbuf;
write_sfm(6,miao);
write_com(0x80+0x40+6);
break;
}
case 2:
{
mbuf=fen;
mbuf++;
if(mbuf>=60)
mbuf=0;
num2=fen=mbuf;
write_sfm(3,fen);
write_com(0x80+0x40+3);
break;
}
case 3:
{
hbuf=shi;
hbuf++;
if(hbuf>=24)
hbuf=0;
num3=shi=hbuf;
write_sfm(0,shi);
write_com(0x80+0x40+0);
break;
}
case 4:
{
wbuf=xin;
wbuf++;
if(wbuf>=7)
wbuf=0;
num4=xin=wbuf;
write_week(12,xin);
write_com(0x80+12);
break;
}
case 5:
{
dbuf=ri;
dbuf++;
if(dbuf>=month_day[mobuf])
dbuf=1;
num5=ri=dbuf;
write_nyr(8,ri);
write_com(0x80+8);
break;
}
case 6:
{
mobuf=yue;
mobuf++;
if(mobuf>=13)
mobuf=1;
num6=yue=mobuf;
write_nyr(5,yue);
write_com(0x80+5);
break;
}
case 7:
{
ybuf=nian;
ybuf++;
if(ybuf>=100)
ybuf=0;
num7=nian=ybuf;
write_nyr(2,nian);
write_com(0x80+0);
break;
}
}
}
}
}
}
void main()
{
init();
while(1)
{
key1();
}
}
void time0() interrupt 1
{
TH0=(65536-10000)/256;
TL0=(65536-10000)%256;
tt++;
if(tt==100)
{
tt=0;
ReadTemperature(); //读取温度值
lcd_display_tempmain( ); //对读到的温度值进行处理
num1++;
if(num1>=60)
{
num1=0;
num2++;
if(num2>=60)
{
num2=0;
num3++;
if(num3>=24)
{
num3=0;
num4++;
num5++;
if(num4>=7)
num4=0;
xin=num4;
write_week(12,xin);
if(num5>=month_day[num6])
{
num5=1;
num6++;
if(num6>=13)
{
num6=1;
num7++;
if(num7>=100)
num7=0;
nian=num7;
write_nyr(2,nian);
}
yue=num6;
write_nyr(5,yue);
}
ri=num5;
write_nyr(8,ri);
}
shi=num3;
write_sfm(0,shi);
}
fen=num2;
write_sfm(3,fen);
}
miao=num1;
write_sfm(6,miao);
/if(HT>37|HT<20) // 判断温度范围
{beng=0;} // 如果温度高于37度或者低于20度,则报警告示
else
beng=1;/
}
}
/ if( year%400 == 0 || year%100 != 0 && year%4 == 0 )
dayOfMonth[1] = 29; /
进行锂资源规划时,需要收集以下方面的资料:
1 锂矿床分布和储量:了解世界各地已知的锂矿床,包括其分布、规模、品质等信息,以便制定采矿计划和资源开发战略。
2 锂矿物种类和特点:不同种类的锂矿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开采方式等,因此需要详细了解各种锂矿的特点,为后续的开采和加工提供基础。
3 锂矿的产出成本:根据锂矿的性质和开采方式,计算其产出成本,包括采矿、处理、运输等各项费用,并与市场价格进行比较,评估锂矿的盈利潜力。
4 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锂矿资源开发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资源规划。
5 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锂资源领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因此要收集相关技术文献、专利信息以及研发投入等相关信息。
6 消费市场需求和价格趋势:锂在电池、光伏、新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其消费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价格也不时发生变化,需要跟踪市场动态,了解需求和价格趋势的变化,为制定资源规划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进行锂资源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案。
一、软件接口方式
各个软件厂商提供数据接口,实现数据采集汇聚。
二、开放数据库方式
实现数据的采集汇聚,开放数据库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两个系统分别有各自的数据库,同类型的数据库之间是比较方便的:
1 如果两个数据库在同一个服务器上,只要用户名设置的没有问题,就可以直接相互访问,需要在from后将其数据库名称及表的架构所有者带上即可。
select from DATABASE1dbotable1
2 如果两个系统的数据库不在一个服务器上,建议采用链接服务器的形式处理,或者使用openset和opendatasource的方式,这个需要对数据库的访问进行外围服务器的配置。
三、基于底层数据交换的数据直接采集方式
101 异构数据采集技术是通过获取软件系统的底层数据交换、软件客户端和数据库之间的网络流量包,基于底层IO请求与网络分析等技术,采集目标软件产生的所有数据,将数据转换与重新结构化,输出到新的数据库,供软件系统调用。
技术特点如下:
1 无需原软件厂商配合;
2 实时数据采集,数据端到端的响应速度达秒级;
3 兼容性强,可采集汇聚Windows平台各种软件系统数据;
4 输出结构化数据,作为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应用的基础;
5 自动建立数据间关联,实施周期短、简单高效;
6 支持自动导入历史数据,通过I/O人工智能自动将数据写入目标软件;
7 配置简单、实施周期短。
基于底层数据交换的数据直接采集方式,摆脱对软件厂商的依赖,不需要软件厂商配合,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不用担心系统开发团队解体、源代码丢失等原因导致系统数据采集成死局。
直接从各式各样的软件系统中开采数据,源源不断获取精准、实时的数据,自动建立数据关联,输出利用率极高的结构化数据,让不同系统的数据源有序、安全、可控的联动流通,提供决策支持、提高运营效率、产生经济价值。
网络传输计费系统的数据采集与传输
摘要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将交换机上生成的采集文件无丢失地拷贝到直采机上,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到联机计费平台的文件服务器上实时分拣,同时提供一种实时监测的手段,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向电信客户提供了客观、公正、准确、及时的计费服务,取得了用户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数据传输系统;数据采集;交换技术
对于客户而言,通信子模块提供实际到交换机的物理通道,在已建立的物理通道上可分为命令通道和状态通道等类型,计费命令通过命令通道下达给交换机,交换机报告信息通过状态通道传送出来,对于特定型号的交换机需要采集前置机 完成与交换机的交互 *** 作,来屏蔽各种交换机的异构性,从而使采集模块向客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
计费数据采集负责对交换机数据准确地采集处理是将交换机中的计费数据通过采集传送到计费中心以进行后台数据的集中处理和面向具体业务的综合业务处理。
一方面使得交换机计费数据采集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为综合业务的开展提供了 *** 作平台计费数据传输就是把计费数据从数据源传输到数据目的地是数据源和数据目的地之间的计费数据交换。
1 通信网络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11 通信网络计费数据传输模型。
融合计费数据传输通过统一的接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传送完整、准确的数据到目的地。
其数据格式数据块大小消息描述符的结构格式队列容量消息描述符,消息描述符的标识消息的优先级消息的生命周期消息旧消息体拆分消息体组合往往有其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接口规范。
111 融合计费数据传输模型融合计费数据传输模型是对采集不同网络、不同业务的数据统一传输的模型。
通过信息交换技术传送融合的数据从数据源到数据目的地。
解决计费数据融合后数据传输的问题。
为网络融合提供了计费数据传输方面的支持。[1]
112 时间无关性计费数据传输模型:时间无关性计费数据传输模型是指数据传输源、数据传输通路、数据传输目的地三者发送、传送和接收时间互不相关各自进行各自的处理互不影响的传输模型。
该模型解决数据发送数据传输和数据接收的时间相关性而影响传输质量和传输速度的问题。
较好的解决了当今网络与通信远距离计费数据的实时、可靠传输的问题。
当网络的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较远时当网络的传输状况较差时时间无关性计费数据传输模型采取分步传输数据不因网络问题或者机器问题而丢失数据;分布式传输数据允许数据发送端、传输通道和数据接收端各自进行各自的处理而并非必须同步进行。[2]
12 通信网络计费数据采集模型。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完成接收从控制计算机的前端送来的控制信号依次读取从传感器中送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以一定的格式保存到计算机中。
121 融合计费数据采集模型:融合计费数据采集对不同网络或不同业务的话单和统计信息进行采集。
该模型一方面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使网络之间规划更具有合理性。
有利于网络资源共享利用、网络间较好的兼容、网络增多和业务种类增多。
通过融合数据采集较好地解决不同网之间的计费数据集中采集问题。
122 集中计费数据采集模型:集中计费数据采集对同一网络不同地点的话单和统计信息进行集中采集。
进行统一处理对同一个网络计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
有利干网络的迅速膨胀和发展。
集中数据采集较好地解决同一网的计费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问题。
2 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安全性
21 数据安全措施。
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中多方面考虑采集与传输的安全性:(1)循环采集与传输计费数据。
如果数据不能采集与传输到目的地,对其一直进行循环采集与传输。
(2)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完毕后满足要求如备份计费数据后才删除计费数据。
否者不能删除计费数据,确保数据安全到达目的地。
(3)对计费数据格式作检查。
如果格式错误,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对其告警并对其重新采集或传输或者通过其它手段在其他地方获取新的计费数据。
(4)采用程序退出采集时,采集进程确保正在处理的采集程序处理完毕后采集进程才能退出以保证计费数据完整性。
(5)采集与传输分不同阶段的进行只有后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才有可能把前一阶段的计费数据删除。
如出现停电数据保存完整确保不会丢失。
(6)计费数据传输采用数据发送、数据传输和接收数据时间分离确保长距离、网络传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的计费数据传输安全。[3]
22 采用实时的处理。
实时的处理,保证数据实时传送到目的地有较高的安全性避免数据的丢失等问题。
在系统选择方面采用安全性较高的Unix系统。
Unix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具有能更好地支持用户等级权限。
在国内,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往往统一规划,组成一个大的局域网。
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利用局域网的防火墙和不透明性更好地与广域网隔离开,保证数据及时、安全而迅速的采集到采集机或传输到目的地。
与国际相连采用专用通道加密手段等保证其安全性。
3 结束语
网络与通信的迅速发展,要求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要适应计费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网络,越来越多的交换机种类,越来越多的业务类型,越来越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多的用户终端,要求计费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够融合多个网络,支持多种类的交换机,支持尽可能多的业务类型,满足尽可能多的服务要求,兼容尽可能多的 *** 作系统以用来满足不同终端的用户。
参考文献
[1] LHerforth 通信传输的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
[2] 于大安 数据采集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3] 田燕交换机采集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
[4] 李茂山网络传输计费数据系统[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
以上就是关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与程序_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全部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与程序_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求C8051单片机温度采集控制系统的程序、锂资源规划收集哪些资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