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现有系统创建NAS服务器

如何用现有系统创建NAS服务器,第1张

•CentOS 54 *** 作系统

•技嘉MAA78GM-US2H主板

•一个AMD Phenom II X4 920处理器

•8GB内存(DDR2-800)

•Linux 2630内核(只有reiser4补丁)

• *** 作系统和启动盘在一个IBM DTLA-307020硬盘上(在Ultra ATA/100接口上的20GB硬盘)

•/home在一个希捷ST1360827AS硬盘上 

•有两个硬盘用于测试。它们是希捷ST3500641AS-RK硬盘,每个硬盘有16MB缓存。它们分别是/dev/sdb和/dev/sdc。

对于这个文件系统,仅使用了第一个希捷硬盘/dev/sdb。这个硬盘在这个案例中是ext4。第二个硬盘/dev/sdc用于这个文件系统的日志部分。这个硬盘分区为正确的尺寸并且只有那个分区用作日志(/dev/sdc1)。

利用现有的服务器创建一个NAS设备的第一步就是设置和启动NFS。我假设你已经在你的系统中安装了NFS,包括NFS服务器组件。检查NFS 是否已经安装在这台服务器上的一种方法是检查是否存在“/etc/exports”文件(这个文件也许没有任何内容,但是,这个文件应该存在)。此外,在 CentOS或者RHEL平台上,你还可以通过查看“/usr/sbin/rpcnfsd”这个文件检查这个NFS服务器是否安装了。

[laytonjb@test64 ]$ ls -s /usr/sbin/rpcnfsd

20 /usr/sbin/rpcnfsd

对于基于rpm(每分钟转速)的系统,你还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laytonjb@home8 ]{$selection}nbsp;rpm -qa | grep -i nfs  system-config-nfs-128-1  nfs-utils-106-46 

(这是一个老式的CentOS 41系统,因此许多数字与比较新的东西是不匹配的)。在这点上,让我们假设NFS的服务器组件已经安装了。

一般来说,我下一步是启动这台服务器上的NFS。检查NFS是否运行的一个简便的方法是使用这个命令“rpcinfo -p”,这个命令报告这个系统上的RPC(远程程序调用)信息。如果NFS服务器还没有启动,你将看到类似于如下的信息:

[root@test64 ]# /usr/sbin/rpcinfo -pprogram vers proto port 1000002 tcp111portmapper 1000002 udp111portmapper 1000241 udp774status 1000241 tcp777status

在这个输出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个“portmapper”(端口映射程序)正在运行,它是NFS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你在这个列表中没有看到“portmapper”,请阅读如何让它运行的说明书。

要启动NFS服务器,或者NFS的服务器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 *** 作系统发布版。在这个测试的CentOS系统上,这是通过执行下列指令完成的。

[root@test64 ]# /etc/initd/nfs start

然后,我们再一次运行“rpcinfo -p”,看看NFS是否启动。

[root@test64 ]# /usr/sbin/rpcinfo -pprogram vers proto port 1000002 tcp111portmapper 1000002 udp111portmapper 1000241 udp774status 1000241 tcp777status 1000111 udp645rquotad 1000112 udp645rquotad 1000111 tcp648rquotad 1000112 tcp648rquotad 1000032 udp 2049nfs 1000033 udp 2049nfs 1000034 udp 2049nfs 1000211 udp42049nlockmgr 1000213 udp42049nlockmgr 1000214 udp42049nlockmgr 1000211 tcp54256nlockmgr 1000213 tcp54256nlockmgr 1000214 tcp54256nlockmgr 1000032 tcp 2049nfs 1000033 tcp 2049nfs 1000034 tcp 2049nfs 1000051 udp669mountd 1000051 tcp672mountd 1000052 udp669mountd 1000052 tcp672mountd 1000053 udp669mountd 1000053 tcp672mountd

注意,你看到NFS列表,看到NFS v2、NFS v3和NFS v4启动了(看第二栏)。还要注意,用于NFS的UDP和TCP协议也列出了。

NFS运行需要一些守护程序。“/etc/initd/nfs”脚本为我们启动一切程序。但是,一般来说,我们需要的守护程序是:

rpcnfsd (服务器)

rpclockd (对于服务器和客户机都是常见的)

rpcstatd (对于服务器和客户机都是常见的)

rpcmountd (对于服务器和客户机都是常见的)

rpcrquotad (服务器)

输出数据

下一步是告诉NFS服务器什么目录能够与其它系统(客户机)共享。在NFS的词汇中,这叫作“输出”目录,具体的目录叫作“输出”。现在,NFS启动了,让我们设置它以便把目录输出到服务器。

要做这个事情,我们通过定义要输出的目录来编辑这个“/etc/exports”文件及其属性。“/etc/exports ”文件中的典型的输入内容如下:

directory machine1(option11,option12) machine2(option21,option22)

在这里:

•目录(directory)是你要输出到客户机的服务器目录。它可以是一个目录或者一个整个的硬盘。然而,它必须用一个文件系统进行格式化。“/etc/exports”文件中的每一行都是一个单独的目录。

•machine1、machine2是你希望与其共享数据的客户机的名字。例如,它们的列表可以使用client1或者client2等系统的名字(要保证客户机在/etc/hosts目录中列出或者通过NIS列出),或者使用IP地址列出,如19216818。你还可以使用通配符 “”来代表任何客户机。这里强烈建议你列出的每一个客户机都能帮助保证没有任何“流氓”客户机能够安装到输出的目录中。维护这个客户机列表是很痛苦的,特别是这个列表很长的话。这点安全性对于不太高级额的攻击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在一个厚厚的防火墙后面,并且相信这个防火墙的能力以及没有人会故意地或者意外地引起故障,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些机器的名称列为“”,这个意思是所有的客户机(高性能计算集群经常这样做,因为这个集群在一个专用网络中。这个网络通常在一个厚厚的防火墙后面)。

•(option11, options12, …) 是用于输出到这个目录的选择列表。有许多可以使用的选择。这超出了本文介绍的范围。然而,有些更重要的选择是:

“ro”代表只读。因此,这个服务器可以输出只读的目录。这样,客户机就不能向它们写入内容。

“rw”代表读写。这意味着客户机能够对那个输出的目录做读写 *** 作。

“no_root_squash”意思是在客户机上的用户的“root”将拥有与在服务器上的用户“root”相同的访问这些文件的级别。再说一次,围绕这个事情有许多安全问题,建议你在客户机上不要使用“no_root_squash”。

“sync”告诉NFS等待,一直到这个数据在返回之前发送到存储设备。另一个选择是“async”,它允许NFS服务器在数据发送到这就和个设备之前返回到客户机应用程序(也就是说,它可能在缓存的某个地方)。建议你使用“sync”选择,以保证这个数据写道永久性的存储设备中。然而,这种选择有性能方面的影响,使用“sync”选择的安装的NFS文件系统比使用“async”选择的系统慢。

你把目录输出到客户机有许多方法。这完全取决于你要完成什么任务和你如何完成这个任务。例如,你可以输出包含应用程序的服务器上的一个目录。客户机只需要下面显示的“/etc/exports”目录中的一行内容。

/opt 19216818(ro)

在这个例子中,服务器正在向一个IP地址为19216818的客户机输出(共享)包含一些应用程序的/opt目录。这个客户机能够以只读的方式(不允许写盘)安装这个目录。这是在一台服务器上安装应用程序并且与其它客户机共享这些应用程序的一种常见的方式。

NFS应用最多的是用于根目录。把用户的根目录放在一台服务器上,然后再把它安装在客户机上,是很容易的和常见的。在“/etc/exports”目录中输入的内容看起来也许像如下的样子:

但是因为其在设计时,就支持快速以太网、光纤等技术,所以到现在为止在存储领域仍然有其一席之地。在NAS存储架构中,其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存储系统不再通过I/O总线附属于某个特定的服务器或者客户端,而是直接通过网络接口与网络直接相连,由用户通过网络对存储设备进行访问。笔者这里例举NAS网络附加存储的四个典型应用,帮助大家更加深层次的了解NAS的使用价值。典型应用一:跨平台部署NAS有些专家将NAS网络附加存储当作一种“跨平台文件共享服务器”。从中也可以看出,NAS网络附加存储的一个特点就是跨平台性。网络附加存储作为一种专用的网络文件服务器,跟其他的服务器一样需要有 *** 作系统的支持。目前市场上的网络附加存储 *** 作系统不仅仅可以支持微软等主流的 *** 作系统,而且还支持一些开源的产品。如Linux等开源的 *** 作ixt 等等。而且采用开源的 *** 作系统,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在安全性与稳定性上(像Linux *** 作系统)可能比微软的Storage Server *** 作系统还要高一点。由于NAS *** 作系统支持多个 *** 作系统,为此其跨平台的性能就相当的不错。其不仅可以支持Windows客户端,而且还可以支持Linux等客户端系统。如现在不少的外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企业,采用的大部分都是基于Linux核心的客户端系统,此时如果采用NAS网络附加存储方案,那么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兼容性。如在中文的支持上都会有很好的体现。典型应用二:远程备份实现容灾技术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在不同地区设置分公司与办事机构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但是这也给数据安全提供了一种挑战。为了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集团信息化部门可能要求各地办事处的数据需要在集团公司进行集中的备份。当办事机构因为某些意外事故而导致数据损坏时可以通过集团的备份文件来进行备份。可见,此时企业已经不能够仅仅满足于企业内部的异地备份,而是需要实现远程的容灾备份。在NAS存储方案出现之前,企业为了要实现远程的容灾备份,主要是在文件服务器的控制器内迁入远程复制功能,然后将两台或者多台部署在异地的存储设备使用光纤网络等高速线路连接起来,由控制器自动将需要备份的数据复制到远程备份设备,以实现远程容灾备份。很明显,这种方案的部署成本比较高,如需要采用光纤网络、如需要额外的硬件设备等等。有不少的企业,会望而止步。而随着NAS网络附加存储的出现,这种情况就有所改观了。在采用网络附加存储来实现远程容灾方案的话,则知需要将两台NAS设备接入到网络(不需要其他的额外设备),就可以实现实时的数据备份。采用这个方案作为远程容灾备份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网络的两端,即办事处的备份服务器与集团的备份服务器之间可以采用不同的设备。如办事处的服务器采用的是硬盘备份,而在集团服务器中则可以采用磁盘备份等等。由于支持不同设备之间的备份,可以降低企业的硬件投资成本,提高灵活性。二是在这个方案中,有光纤网络最好。如果没有的话,通过采用***等技术也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备份与恢复。企业如果条件有限的话,没有必要为此专门铺设光纤网络。为此,NAS在远程容灾备份上有不错的表现。据笔者所知,现在很多企业的远程备份上,采用的都是NAS网络附加存储。典型应用三:支持多个应用系统,实现海量存储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越来越多,如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都成为了企业的必须武器。随着这些系统的在增加,对企业的存储系统也提出了额外的要求。如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需要对这些服务器进行异地备份。如此即使服务器本身硬盘等发生故障,也可以利用备份文件来进行备份。此时管理员就需要考虑,是为这些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分别设置异地的备份设备,还是将它们都备份到同一个设备上进行集中管理呢?笔者认为很多管理者都会采用后者。如果采用前者,即为每一个应用服务器设置独立的异地备份设备,不仅会增加设备的投资成本,而且在管理上也会增加不少的工作量。所以管理者都希望能够将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备份到同一个设备中。但是由于这些系统的数据量非常的大,如果要让同一个设备接纳这么多的备份文件,那么就必须要支持海量存储与灵活性。网络附加存储刚好可以满足这两个需求。网络附加存储可以有效集成现有的网络环境和软件、硬件资源,而不需要额外的投资。如企业现在需要部署一个文件服务器,采用的是Linux *** 作系统作为服务器。而因为NAS本身就支持跨平台的性能,所以不更换NAS *** 作系统的情况下就可以将文件服务器上的文件备份到NAS设备上。这对于后续增加的信息化应用的远程备份非常的重要。其次在采用NAS方案的时候,在客户端与NAS存储设备之间有一个“控制器”,将实际的存储产品同用户隔离开来。也就是说,如果出于海量存储的需要增加硬盘或者磁带等物理存储设备,对于前台的客户端来说是透明的,不需要经过任何的调整。如此的话,即使用户需要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也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典型应用四:当作WEB的后台存储系统现在的网站做的越来越复杂。如新浪等门户网站,不仅有着大量的文字与信息,而且多媒体等资料也非常的丰富。如视频点播等等也成为了网站吸引人气的法宝。可见,此时复杂的多媒体门户网站单纯的依靠服务器本身的存储已经远远不够了。一方面服务器本身的存储容量有限,无法满足存储的需求。另一方面毕竟服务器本身不是专业的存储设备,在数据备份、数据检索方面与专业的存储设备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后有不少的网站,都通过服务器负载均衡来提高用户数据检索的效率。这些都要求将WEB服务器与数据的存储设备隔离开来。在这种情况下,NAS网络附加存储就成为了门户网站后台最好的存储平台之一。如Web应用程序需要存储海量的数据,而网络附加存储方案的大容量存储空间可以满足Web应用程序的存储与检索需求。如Web应用程序的客户端非常的多,访问者来自全球各地;而不同的用户采用的 *** 作系统也是不同的,如有Linxu *** 作系统、Windows *** 作系统、苹果 *** 作系统等等。而网络附加存储其支持多用户、多平台的数据共享,能够集中管理数据并拥有完善的数据保护措施。所以即使客户数量最多、其采用的客户端系统五花八门,网络附加存储仍然可以应对自如。虽然网络附加存储在跨平台性、在投资成本上等等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其在性能上却没有显著的特点。为此对于性能要求比较高的应用,还需要采用其他的技术来改善NAS网络附加存储的工作效率。如在NAS的存储设备上,通过采用硬件RAID磁盘阵列等技术来提高后台存储设备的工作效率等等。如在前台应用服务器上也可以采用服务器负载均衡等手段来对客户的访问量进行分流等等。大部分情况下,网络附加存储并不是孤身作战的,而是跟其他的一些技术结合使用,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1、首先确定自己硬盘接口是串口,还是并口,下图为并口,并不支持。

2、硬盘为串口才能支持穿件移动硬盘,下图为串口。

3、需要购买移动硬盘盒,可到淘宝购买,如下图所示设备。

4、将硬盘盒上盖往下推移。

5、放入台式机拆下的硬盘,对准接口。

6、放入之后上推盖子复原,连接电脑即可。

扩展资料

电脑硬盘使用注意事项

1、在将移动硬盘接入电脑usb接口之前最好关闭正在使用的程序,且不要在系统启动或者关闭时候插接。

2、在移动硬盘被系统读取时有一个读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进行任何 *** 作,等读取结束后有相应提示信号即可执行相关 *** 作。

3、在移动硬盘分区方面,建议尽量少一些分区(2个最佳),分区越多会导致移动硬盘认盘读盘时间过长,扩增额外 *** 作,加大移动硬盘读取负担。

4、使用时不要长时间连续工作,避免移动硬盘温度过高等现象。

5、在使用的时候,移动硬盘是最怕震动的,震动永远是移动硬盘的最大杀手。

6、注意平时使用习惯,勿摔打、轻拿放、注意温度、先删后拔。

7、注意使用的电脑,很老那种台式机由于电流过大很容易损坏移动硬盘,所以尽量不要使用老式电脑连接硬盘。

群晖可以以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进行各种 *** 作,而其他品牌虽然也可以,但是无论从界面美观程度还是易用程度都更逊一筹,换一个词就是不那么人性化。

对于小白玩家而言,群晖自带的套机应用可以实现很多Geek玩家不太在意的功能,比如支持百度网盘同步,美观的影音播放套件等,这些这篇文章中都有提及。

群晖的四盘位家用NAS中,以新品旗舰的DS920+作为范例,这一篇文章也是算保姆级使用教程了,因为群晖的易用性,更加贴合第一次使用群晖的小白用户观看。

这里也简单聊聊单盘位、双盘位和四盘位家用NAS的选择个人见解吧。

我个人是非常不推荐单盘位NAS的,原因很简单,NAS之所以是NAS,存储空间大、安全系数高这两个占据主要原因,如果只是单盘位,那么存储空间无法拓展,单盘也无法保证组建Raid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所以家用NAS,我个人推荐最低也要保证双盘位,但是双盘位要么牺牲数据安全性保证大容量,要么牺牲大容量保证数据安全性。

虽然两盘位也可以通过扩充柜来保障大容量,但是针对于消费级用户,这种额外的设备需求还是偏低。

四盘位则不会有这些问题,你可以悠哉的选择不同的Raid方式来匹配自己的需求。

群晖DS920+是目前群晖四盘位家用NAS中的旗舰,CPU升级为J4125,也是目前比较高端的NAS用处理器,对于小白用户来说,简单理解这个CPU就是家用成品NAS中的旗舰款。

相对918更新的地方还有内存,DDR4-2666,自带的是4G运存,当然你也可以拓展,拓展到8G跑虚拟机也够用了。

920+表面是磨砂塑料材质,手感很不错,也能减少指纹的产生。

外观方面就不多聊了,正面四个带锁的快拆硬盘仓,右侧五个LED指示灯,一个USB30接口,一个电源按键,和DS918+一脉相承。

侧面依旧是熟悉的群晖logo兼顾镂空散热孔。

底部四个橡胶防滑垫,中间可以快速拆卸,安装SSD用于加速。

不过这两个M2 SSD只能用于提升读写速度,不能用于存储资料。

背部也是熟悉的构造,包含了两个9CM散热风扇,一个USB接口,双千兆接口,电源接口和eSATA接口。

虽然DS920+只有两个USB 30接口,除了千兆没有25G接口,也没有万兆接口和PCI-E拓展,但是够用了,前置USB30可以用于快速备份移动硬盘资料,后置USB30可以外接一个USB30转5G,配合双M2 SSD作为缓存,也可以发挥出超强作用,对于家用乃至小型工作室都是够用的。

群晖散热系统是前进后出,不过没有防尘网,我建议可以选择第三方的磁吸防尘网,不然灰尘又够吃一壶的。

内存拓展插槽,位于右侧硬盘仓的右边,可以安心拓展大内存。

附件方面双千兆网线,电源适配器、硬盘仓锁钥匙、两本快速上手指南。

硬盘我依旧为表哥选择了西部数据红盘,两块8T,后续场景继续增加。

关于NAS所用硬盘,西部数据主打的是红盘,这也是早期为家用NAS开发的专用系列,考虑到了全天候24小时负载。

有一段时间NAS流行拆机盘,我也用过一段时间拆机盘,不过仅仅是用于组建Raid10下的备份仓库,后来的NAS我都更换为了西部数据的10T红盘,显然长期使用下,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更换为NAS专用硬盘更靠谱。

西部数据红盘采用的亮点技术是自家的NASware30技术,简单来说这个技术可以提高硬盘的兼容性、集成度和可靠性。

红盘本身运行噪音和温度也要比传统硬盘更低。

同时红盘也考虑了噪声和振动保护,以及RAID错误恢复控制,三年的质保也足可以安心使用。

装机,我们开始以群晖920+为例,开始这趟保姆级教程,本文较长,故此列目录。

1、安装系统+初步配置教程 初级

2、了解群晖系统自带的实用套件以及易用场景 初级

3、远程影音服务器的搭建(PLEX流媒体) 中级

4、群晖系统的ROOT,配置及美化PT下载(Transmission)中级

5、一些其他的拓展场景(USB30转5G网卡)

我们开始吧。

安装系统+初步配置教程

在安装启动系统和初步配置之前,要考虑好组建什么磁盘阵列。

相对于其他NAS来说,群晖除了常见的单盘、RAID0、1、5、6、10外,还具备群晖独创的磁盘阵列形式,我建议小白用群晖自家的阵列形式。

群晖的官方网站可以查询到对应的磁盘阵列模式,还列出详细的解释让你完整了解这些磁盘阵列的区别,也可以通过RAID容量计算器来合理配置RAID形态。

比如上图你可以同时查看四块硬盘组建SHR和RAID1在容量上的区别 。

官网上不同阵列的区别差异,我自己用过RAID10和RAID0,我这里推荐小白用户使用SHR,这个模式下等同于RAID1+RAID5,安全性上有保障。

SHR模式下硬盘利用率等同于RIAD5,但是我是不推荐小白用RAID5的,你这么理解好了,SHR是群晖的亲儿子,而且SHR模式下可以不同容量的硬盘混用,升级方便。

对于普通消费者,家庭NAS的最大用途就是放资料,照片和**,按照我个人理解,前两者非常重要,谁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给孩子拍的视频照片成长素材丢失吧,而**,丢了也最多心疼一下,那么对于这台DS920+来说,完全可以两个盘位组建SHR,用于存放重要资料,后面两个盘位就Basic模式下使用,当单盘使用,保证大容量。

插入硬盘,连接电源和网线,开机等待过程中可以下载群晖自家的Synology Assistant,这个软件相当于一个登陆入口,集成了一些设置功能。

然后直接按照上图所示,安装群晖系统,设置NAS名称、登录名和密码,以及注册QuickConnect。

QuickConnect 是做什么的呢?它就是群晖自带的远程访问登陆方式,一般来说,远程访问自家的NAS,必须具备公网IP,这个公网IP是需要向运营商去申请的。

但是公网IP申请非常难,在大城市几乎不可能,在中小城市也要看运营商脸色。

所以保姆级教程里我们就不谈公网IP的申请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我之前为威联通写的PLEX流媒体远程服务器里的原创。

没有公网IP也不是大问题,因为方法多得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就NAS自己推出来的相关服务,在群晖里他们称之为QuickConnect 。

原理也很简单,就是通过官方服务器给你转了一下,在应付数据量不大的场景时候也是够用的,毕竟家庭使用,需求量并不大。

我们安装好系统后要进入群晖添加存储池,组建对应的磁盘阵列,以及划分存储空间,否则就是空荡荡的,什么也做不了,属于无存储空间、无存储池状态。

这里也来普及下存储池、和存储空间的区别。

多个硬盘(也可以单个)形成存储池,而我们在存储池上可以划分相应的区域,这就是存储空间,可以理解为电脑硬盘上的分区。

群晖这里给了存储池两个选择,一个是性能改善(只支持单个存储空间),另一个是灵活性提高(支持多个空间),如果你一次到位安装了四块硬盘而且以后不做太多变动,完全可以选择前者,对于我来说,我没有多个存储空间的需求,所以选择了性能改善。

要稳妥可以选择灵活性提高。

我们在系统里创建存储池和存储空间的时候,群晖和别的NAS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快速模式,我也很推荐小白或者第一次接触NAS的用户选择“快速”模式,这个模式下是默认使用群晖自家的SHR阵列。

而自定义模式更适合了解和熟知RAID模式的极客玩家。

设置OK后,选择硬盘,格式化所有数据,并且选择Btrfs文件系统,群晖的初级配置就完结了。

群晖的系统非常简洁明了,相对于我用过的其他品牌NAS,群晖对于初级玩家是十分友好的,如果不做深入了解,你可以在10分钟之类快速上手群晖,不过存储池和存储空间构建完毕后,我们还需要做一步基础的文件夹设置。

NAS是一个依托其他设备的家庭网络存储设备,比如高清电视盒、APPLE TV、电视机以及电脑和手机,不然它只是一个昂贵的本地存储设备,丝毫发挥不了它本身的作用。

所以我们需要设置共享文件夹,开启共享文件夹后,这些文件夹里的文件才可以被支持相应协议的设备访问,这样更方便NAS的使用。

比如我新建了一个照片文件夹,并且开了SMB协议,这样我可以在win主机下直接访问NAS,可以直接将这个照片文件夹作为主机的网络硬盘,照片可以直接丢这里,并且被其他设备读取并且访问。

作为家庭网络存储中心,你可以映射一个网络驱动器,如果你家是千兆局域网络,NAS使用和本地磁盘一样好用。

映射网络驱动器,可以直接在Synology Assistant上设置网络硬盘,指定对应的文件夹,比如我,就将家里的多个NAS文件夹做了映射处理。

这一步设置OK后,就可以开始我们的群晖之旅。

了解群晖系统自带的实用套件以及易用场景

群晖自带的一些系统套件是非常实用的,贴近普通消费者是群晖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在对比其他品牌NAS得出的结论。

套件的下载在套件中心里,按需分类,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备份和多媒体类型套件。

这里我只讨论几套配件,分别是群晖最新推出来取代原先照片套件的Moments、同步备份文件夹的客户端(需要配合群晖NAS的套件使用)、方便快速备份拷贝的USB copy、以及自家的下载套件,和视频套件,不过篇幅较少,因为我接下来要提及更好用的PLEX流媒体播放软件。

Moments

首先来看看Moments。

这个套件可以取代之前群晖的Photo station使用,配合手机端的Moments APP,主要作用就是自动整理,上传手机拍摄的照片,远程访问,日常生活拍摄的、照片以及视频的手机APP端备份。

举个栗子来说,日常中我们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存在手机里,有些人类似我会在PC主机里备份照片,相机拍摄的日常生活照片和视频也是丢在主机里的。

如果平时想要看这些照片和视频,就只能打开电脑去查看,但是如果你这些和视频全部存于NAS对应的Moments文件夹,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访问,并且这个Moments会和苹果手机相册一样自动整理分类,方便查看。

电脑上可以直接将上传到对应的文件夹里,Moments自带的智能助手甚至可以侦测重复类似的,提示你进行处理,功能还是蛮实用的。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手机APP的实用程度,毕竟,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手机。

我这里用了安卓和苹果都做了测试,表现上都不错。

如果需要远程登录,那么之前提及的 QuickConnect 就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了,这里远程登录需要QuickConnect账户。

苹果手机登录的APP界面,简洁明了,主界面和NAS端套机是一样的,在更多设置里面可以开启照片备份,这样可以实时备份手机相册里的照片。

开启照片备份后,另一台手机如果此刻也登陆了Moments,那么就可以实时看到新备份的照片,我这里用了一台安卓手机测试登录尝试了下,两台手机互不影响。

当然你也可以不开启自动备份,而是自己上传,这种适合喜欢拍照后P图的用户,不过Moments有一点稍微有些麻烦,那就是虽然可以备份手机拍摄的视频,但是无法直接播放,需要其他第三方客户端打开。

除了手机直接账号登录看照片,Moments也可以通过分享链接看,类似百度网盘的功能。

个人觉得Moments是非常优秀的套件,也是最符合当下易用好用的APP特征。

Video station

虽然付费的plex更香,适配的场景更多,但是Video station和手机端对应的DS Video是免费的,而且根据我的测试,除了4K H265这个规格 Video station解析不了, 其他1080P H265 10bit均可流畅播放,当然DS 920+的CPU是没有问题的,问题还是在于软件上。

video station无论是界面,还是支持的规格以及海报墙都远比威联通的更好用。

不过在于字幕搜索上,video station支持度依旧比较软肋,我尝试了一些**文件,自动搜寻字幕未果,不过好在但是可以自己加载字幕。

video station的适用范围相对于下面要提及的plex还是有差距,plex可以无差别在电视、手机以及网页上播放,而video station仅适用网页和手机移动端。

但是如果你要求不高,那么Video station妥妥够用了。

Download station

又是一个要求不太高的下载软件,这里就简单带一笔,目前各大站点是指定客户端下载的,应付要求不高的场景,Download station则可以胜任。

USB copy

DS920+前置的USB接口可以直接连接移动硬盘和U盘,因此有了这个USB copy的套件,主要负责快速和连接的设备沟通。

这个功能我一般直接用作冷备份重要的数据,也就是准备一个单纯保存最重要数据的移动硬盘,定期从NAS中拷贝对应文件夹的数据。

比如群晖的USB COPY,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设置,直接勾选“插入USB存储设备时,立即复制数据”。

Synology Drive

这个套件是相对比较高级的文件管理工具,可以配合PC客户端使用,同时同步备份多个电脑。

初次使用,需要先下载 Synology Drive套件,并且启用家目录服务,这个服务在用户账号-高级设置中开启。

这个服务需要进入控制面板,在用户账号下的高级设置中开启。

开启过后就可以直接通过PC客户端来进行文件的同步备份功能了。

客户端可以同时进行同步任务和备份任务,具体需求看自己,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同步功能。

作为家庭的网络存储中心,这台NAS同时同步PC上的资料文件夹,就可以做到完全不费吹灰之力的文件自动备份,另外同步更新,也可以在异地PC比如办公室电脑上随时随地访问最新的文件。

也就是你可以实现异地-NAS-家,这样的同步流程,资料任何时候都是一致的。

远程影音服务器的搭建(PLEX流媒体)

聊完基本套件,也提过了 video station后,我们来详细聊聊plex流媒体,配合NAS就是远程影音服务器。

PLEX在群晖上,安装非常方便,因为套件中就可以直接搜索并下载安装。

无论是群晖还是其他的NAS,plex安装过后需要建立媒体库,并做一些基本设置,但是群晖这里会稍微复杂一些,需要设置plex媒体库文件夹的读取权限。

我们安装OK后,正常场景下会新建一个文件夹(共享文件夹最为常用)用于存放**文件,比如这里我DS920+下设置的文件夹为“**”。

我们进入Flie station中,找到这个**文件夹,并且右键属性。

在权限菜单,在这里面新增plex用户的读取与写入权限。

添加媒体库,比如**,语言为中文。

选择对应的文件夹。

高级设置中,第一行“hide itms which are in collections”是指自动将系列**合并成一个系列。

扫描器是plex movie scanner不变。

代理一定要选择 the movie datebase,对中文支持友好。

地区选择中国。

开启扫描过后,plex的界面非常漂亮,不过扫描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上面海报之所以显示为英文界面,是因为plex直接扫描了视频文件自带的信息,你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也可以自己按个修改海报主要信息。

而如果你此刻开启了群晖的QuickConnect,那么网页端和手机plex客户端均可以远程访问,上图我用的就是电信的4G网,也可以流畅播放1080P的变形金刚,随着5G的大力普及,这点远程播放肯定是小意思了,就是限制你高清程度可能是家里的上传带宽了。

不过plex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想要流畅观看4K**,你需要购买plex会员服务,这样才可以开启硬件转码服务,这个服务有按月计算的,也有一次性终身会员,具体还是看你自己的需求吧,plex也不是能完美识别所有的高清视频文件,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没有问题的。

群晖系统的ROOT,配置及美化PT软件(Transmission)

上面提及了系统自带的download station,这里我们要谈论下Transmission这款PT软件的安装和美化,群晖也和别的NAS不一样,因为权限的关系需要ROOT,这里我也来讨论下如何ROOT,以及不小心ROOT坏了系统文件后如何恢复的问题,后者我查询了很多资料,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详细的教程。

为什么要Root,因为不Root的话,Transmission是非常简陋的下载界面,还都是英文,只有Root过后我们才可以通过winCP这个软件修改Transmission的界面,实现美化和汉化的场景。

我们先将Transmission的教程放在前面,群晖下Transmission的下载和安装也是非常方便的。

在套件中心中点击右上角的设置-套件来源-新增,填上如图的名称:synocommunity和位置:

>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用现有系统创建NAS服务器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用现有系统创建NAS服务器、四个典型应用告诉你NAS能做什么、怎么设置能把电脑硬盘变成一个NAS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1511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