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质量? 作为软件产品的销售人员,市场人员或维护人员经常会受到客户这样那样的指责或抱怨,客户说:你们产品的质量太差,不稳定等等。那么什么是质量呢?我们该如何来衡量质量呢? 质量具有三个维度: �6�1 符合目标。目标是客户所定义的,符合目标即判断我们是不是在做需要做的事情。 �6�1 符合需求。即产品是不是在做让它做的事情。 �6�1 符合实际需求。实际的需求包括用户明确说明的和隐含的需求。 ISO 关于质量的定义表示如下: “ 一个实体(产品或服务)的所有特性,基于这些特性可以满足明显的或隐含的需要。 ” 注意,在这个定义中包含明显的需求和隐含的需求。而往往我们会忽略隐含的需求。因此在控制一个产品的质量的过程中必须关注这些隐含的需求,并给予应有的验证。 另一方面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因此凡是不满足客户需求的,我们都认为是一个失效( failure )。所以我们的产品必须始终围绕着客户的需求进行开发和验证。 这里我们谈到客户,其实在一个软件的需求收集过程中需要关注客户和用户。而我们经常会忽略客户与用户之间的区别。那么谁是客户?谁是用户呢?简单的来说,客户是真正能够决定是否购买你软件的人,而用户是实际使用软件的人。了解了这个区别,对于你在分析需求的重要性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参考。同时在产品质量验证的时候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权衡。另一方面我们在考虑我们用户需求的时候,往往只考虑了实际使用软件的人员,而忽略了其它一些人员对软件的要求或对软件造成的潜在竞争,这包括维护人员的要求、系统管理人员的要求、软件上下游人员的要求、先前版本的情况、市场上竞争对手的软件情况等。 每个人提到质量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下列矛盾,在这些矛盾中隐含着对质量的承诺 5 : �6�1 质量需要一个承诺,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承诺。但为了得到质量,高层管理者必须和其雇用的员工进行紧密合作; �6�1 许多人相信没有缺陷的产品和服务是不可能的。但是控制在一定级别的缺陷数是正常并可接受的; �6�1 质量经常是和成本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也意味着高投入。这是设计的质量和一致性质量的一个矛盾; �6�1 一个高的质量要求需求规格说明书足够详细,以便产品可以根据这些规格说明书进行定量的分析。然而许多组织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产生如此详细程度的规格说明书; �6�1 技术人员经常相信规范和标准会束缚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就不遵照标准做事。然而如果要得到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遵循良好定义的标准和过程。 二、流程对质量的贡献 好了,既然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质量,那么怎么才能改进软件产品的质量呢?从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首先应当从流程抓起,规范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这是一个软件企业从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向集成化、规范化的大公司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关键手段。 软件产品的开发同其它产品(如汽车)的生产有着共同特性,即需要按一定的过程来进行生产。在工业界,流水线生产方式被证明是一种高效且能够比较稳定地保证产品质量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同的人员被安排在流程的不同位置,最终为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这样可以防止人员工作间的内耗,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由于其过程来源于成功的实例,因此其最终的产品质量能够满足过程所设定的范围要求。软件工程在软件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这个经验并把它应用到了软件开发中,这就形成了软件工程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开发流程。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计划到策略再到实现。软件流程就是按照这种思维来定义开发过程,它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和以往的成功经验,定义了从需求到最终产品交付的一整套流程。流程告诉我们该怎么一步一步去实现产品,可能会有那些风险,如何去避免风险等等。由于流程来源于成功的经验,因此,按照流程进行开发可以使得我们少走弯路,并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目前流行的流程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过程模型适合于不同类型的项目。瀑布模型是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型,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模型,然而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遗漏的需求或者不断变更的需求会使得该模型无所适从。然而,对于那些容易理解但很复杂的项目,采用瀑布模型会是比较适合的,因为你可以按部就班的去处理复杂的问题。在质量要求高于成本和进度要求的时候,该模型表现的尤其突出。 螺旋模型是也是一个经典模型,它关注于发现和降低项目的风险 8 。螺旋型项目从小的规模开始,然后探测风险,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接着确定下一步项目是否还要继续,然后进行下一个螺旋的反复。该模型的最大优点就是随着成本的增加,风险程度随之降低。然而螺旋模型的缺点是比较复杂,且需要管理人员有责任心,专注以及有管理方面经验。 RUP (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是 Rational 公司提出的一套开发过程模型,它是一个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通用业务流程 9 。它描述了一系列相关的软件工程流程,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即相同的流程构架。 RUP 为在开发组织中分配任务和职责提供了一种规范方法,其目标是确保在可预计的时间安排和预算内开发出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高品质的软件。 RUP 具有两个轴,一个是时间轴,这是动态的。另一个是工作流轴,这是静态的。在时间轴上, RUP 划分了四个阶段: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发布阶段。每个阶段都使用了迭代的概念。在工作流轴上, RUP 设计了六个核心工作流程和三个核心支撑工作流程,核心工作流轴包括:业务建模工作流、需求工作流、分析设计工作流、实现工作流、测试工作流和发布工作流。核心支撑工作流包括:环境工作流、项目管理工作流和配置与变更管理工作流。具体可以参考图 1 。 RUP 汇集现代软件开发中多方面的最佳经验,并为适应各种项目及组织的需要提供了灵活的形式。作为一个商业模型,它具有非常详细的过程指导和模板。但是同样由于该模型比较复杂,因此在模型的掌握上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成本。尤其对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图1 RUP 工作流程示意图 IPD (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流程是由 IBM 提出来的一套集成产品开发流程,非常适合于复杂的大型开发项目,尤其涉及到软硬件结合的项目。 IPD 从整个产品角度出发,流程综合考虑了从系统工程、研发(硬件、软件、结构工业设计、测试、资料开发等)、制造、财务到市场、采购、技术支援等所有流程。是一个端到端的流程。在 IPD 流程中总共划分了六个阶段(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发布阶段和生命周期阶段),四个个决策评审点(概念阶段决策评审点、计划阶段决策评审点、可获得性决策评审点和生命周期终止决策评审点)以及六个技术评审点,具体可以参考图 2 。 IPD 流程是一个阶段性模型,具有瀑布模型的影子。该模型通过使用全面而又复杂的流程来把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并降低风险。一定程度上,该模型是通过流程成本来提高整个产品的质量并获得市场的占有。由于该流程没有定义如何进行流程回退的机制,因此对于需求经常变动的项目该流程就显得不大适合了。并且对于一些小的项目,也不是非常适合使用该流程。 图2 IPD 流程示意图 三、流程与技术 流程和成功不是等价的。没有流程就成功是不可能得到保证,但有了流程并不意味着肯定能够成功。这恐怕是很多迷信于流程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但这的确是个事实。记得有个做了将近 30 多年的需求分析专家说过:即使是一个已经达到 CMM4 级的公司,也完全有可能做不好需求分析。为什么?技术,技术是成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就好比现在你要从上海到北京去,流程给你指出了最短的路径,技术提供给你最快的交通工具。两者结合就是完美。 对于软件开发来说,要保证软件的质量,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技术,包括分析技术、设计技术、编码技术和测试技术等等。在国内有一个普遍的非正常现象,就是大家觉得只有编程能力才是玩电脑的真正技能。就好像造一套房子,其它都不重要,只要砖瓦匠有高超的技能就行了。尽管这个比喻会打击很多程序员的自尊心,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我们缺少系统级的工程师,在分析和设计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扎实。 需求是一个项目的灵魂。模棱两可的需求带来不可避免的后果便是返工 —— 重做一些你认为已做好的事情。返工会耗费开发总费用的 4 0 % ,而 7 0 % ~ 8 5 % 的重做是由于需求方面的错误所导致的( l e ff i n g w e l l1 9 9 7 ) 10 。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减少一半的返工会是怎样的情况?你能更快地开发出产品,在同样的时间内开发更多、更好的产品,甚至能偶尔回家休息休息。在《软件需求》一书中关于如何进行需求分析给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7 , RUP 中关于需求的指导也是很实用的。 设计是最能体现一个工程师能力和水平的环节。一个好的设计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设计是把需求转换成系统的一个关键步骤,它需要从自然语言描述的需求中寻找出设计的基础单元,构建出整个系统的构架。在 RUP 中关于系统构架师和设计师的定位是相当高的。关于设计方面的技能涉及面是很广的,包括传统的结构化设计到面向对象设计。设计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建模技术。 UML 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建模语言 11 。在嵌入式方面, SDL 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设计模式》是在设计思想方面总结的非常出色的一本书 6 ,作为一名设计人员(尤其是面向对象设计人员)必须要好好研究一下。但是对这些模式的应用应当讲究一种自然的应用,千万不要因为模式而去设计模式,否则会适得其反。 现在的程序员热中于掌握多种编程语言,或者讲究语言的过分技巧化,而往往忽略了编程语言的规范化。不规范的语言应用给程序的可理解性、可维护性以及可测试性带来了大的伤害,进而损害了产品的质量。某公司曾对中国程序员和印度程序员做过一个测验,这个测验要求参加者对一组数进行排序。测试结果发现,印度程序员设计的程序使用的算法并不是最优,但却是最不容易出错的,并且几个程序员写出来的代码如出一辙。而几个中国程序员写出的代码,有的非常漂亮,很精练,效率很高;有的却很冗杂,还有错误。如果大家是在做研究性的项目或纯粹兴趣性的项目,那么充分发挥自己的编程天才也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一个软件公司,产品最终是要交给用户的,需要遵循的是一个软件产品的开发工程。因此这类软件的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编程规范,毕竟开发的软件不是自己用,还需要和别人的集成,还需要给以后版本重用和维护。 测试的技术将在第五节进行阐述。总之流程很关键,技术也很重要,我的观点是:鱼和熊掌,两者都不能放。 四、全面质量管理 自从 Deming 的全面质量管理( TQM )原则在日本工业界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这个原则迅速被传播到了世界各个地方,同样,全面质量管理原则也被应用到了软件开发当中。如前面提到的,软件开发也是一个工程性的工作,因此必须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产业界的大量研究( TRW 、 Nippon Electric 和 Mitre Corp 以及其它一些公司)表明设计活动引入的错误占软件过程中出现所有错误(和最终的缺陷)数量的 50 %到 65 %。根据 IBM 的研究表明,假定在分析阶段发现的错误其改正成本为 1 个单位的话,那么在测试之前(设计编码阶段)发现一个错误的修改成本约为 65 个货币单位,在测试时(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发现一个错误的修改成本约为 15 个货币单位,而在发布之后(已经交到用户手上)发现一个错误的修改成本约为 60 到 100 个货币单位。同样该比例也适用用于发现一个错误需要的时间。我们可以看下面两条曲线图: 图3 缺陷代价曲线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开发进度,节约产品开发成本,必须尽早的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控制要求在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个步骤上都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和确认活动。 什么是验证? 验证 就是要用数据证明我们是不是在正确的制造产品。注意这里强调的是过程的正确行 12 。 什么是确认? 确认 就是要用数据证明我们是不是制造了正确的产品。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结果的正确性。 IEEE 给出的验证和确认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验证和确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IEEE Std 1012-1998 。
图4 验证和确认模型 五、关注测试 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控制中的关键活动。业界的统计数据表明,测试的成本大约占软件开发总成本的 50 %左右。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要发现软件中的错误。一个好的测试是发现至今没有被发现的错误。传统的软件测试专注于动态测试范畴,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而测试工程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流程的测试,包括开发过程前期的静态测试。 一般我们可以把测试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 白盒测试 :顾名思义,白盒测试应当是透明的。的确,该类测试是根据程序代码的内部逻辑结构来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那么什么是测试用例? 一个 测试用例 就是一个文档,描述输入、动作、或者时间和一个期望的结果,其目的是确定应用程序的某个特性是否正常的工作。 黑盒测试 :看了白盒测试的解释,我想你很快就能猜出黑盒测试是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情况的。事实上也是这样。黑盒测试是根据规格说明书进行的测试。 规格说明书 记录了用户的需求。比如用户希望在编辑器中增加查找功能,那么我们把该需求写入规格说明书,根据该项要求,直接调用应用程序的该项功能进行测试,而不管其内部是用什么算法实现的。 白盒和黑盒这两类测试是从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并且是两个完全对立点,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极端,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不能替代。但是在现代测试理念中,这两种测试往往不是决然分开的,一般在白盒测试中交叉使用黑盒测试的方法,在黑盒测试中交叉使用白盒测试的方法。 常见的白盒测试是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是测试中最小单位的测试。简而言之,就是拿一个函数出来,加上驱动模块,桩模块,让它能够运行起来,然后设计一些用例测试其内部的控制点(如:条件判断点,循环点,选择分支点等)。 驱动模块 是模拟调用被测函数的函数。 桩函数 是模拟当前测试函数所调用的函数。 常见的黑盒测试包括: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集成测试 是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如根据结构图)组装成为子系统或系统,进行集成测试。实践表明,一些模块虽然能够单独地工作,但并不能保证连接起来也能正常的工作。程序在某些局部反映不出来的问题,在全局上很可能暴露出来,影响功能的实现。 系统测试 的目的在于通过与系统的需求定义作比较,发现软件与系统定义不符合或与之矛盾的地方。系统测试的测试用例应根据需求分析说明书来设计,并在实际使用环境下来运行。系统测试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功能测试、协议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等等。有关测试方面的概念可以参考本人已出版的《软件测试技术概论》。 软件测试是产品最终交付到用户之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做好软件测试却是不容易的,一方面你需要同时掌握软件开发的技能和软件测试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产品必须给予测试充分的独立性和资源保证。 六、成功的铁三角 在一个软件企业中,如果能够良性的发展,必须关注组织,流程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组织是流程成功实施的保障,好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的促进流程的实施;流程对于产品的成功有着关键的作用,一个适合于组织特点和产品特点的流程能够极大的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反之则会拖延产品开发进度,并且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对企业来说,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它们是技术的载体。对于一个软件公司来说,无论是开发人员还是测试人员,都非常关心其今后的发展通道,如果有一条清晰的技术发展线为其指明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的话,这可以大大激励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积极性。另外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与现在的开发流程和规范相结合,这样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总之,组织,流程和人这三者是一个企业成功的铁三角,理想的情况下它们彼此促进,糟糕的情况下它们彼此制约。 七、国际上流行的质量标准 最早进入国内的质量标准是 ISO 系列。在软件方面主要使用 ISO9000 系列标准。 ISO9000 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标准,并且定义了供应商设计和交付一个有质量产品的能力所需要的所有元素。 ISO9002 涵盖了对供应商控制设计和开发活动所认为重要的质量标准。 ISO9003 用于证明供应商在检视和测试期间检测和控制产品不一致性的能力。 ISO9004 描述和 ISO9001 、 ISO9002 和 ISO9003 相关的质量标准,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质量查检表。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目前国内软件企业中非常受欢迎的一个质量标准。并且该标准已经成为业界一个事实上的标准。 CMM 为软件组织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的管理框架。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下: �6�1 软件组织可以对其软件开发、维护过程获得控制。 �6�1 软件组织可以推进其软件工程更为科学、推进软件过程管理更为卓越。 �6�1 CMM 通过确定当前软件过程管理的成熟度,通过标识软件的质量和过程改进中关键的、要害的问题,可以指导软件组织选择正确的软件过程改进策略。 �6�1 CMM 将其焦点,聚焦在一系列具体的软件过程活动上,并以侵略方式( Aggressively )达到这些活动。一个软件组织就可以稳定地、持续地改进其整个软件组织过程,使得其软件过程管理能力取得持续地、持久地不断争长提高。 在 CMM 中,把软件工厂分为五个等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其中: 初始级 :软件过程是未加定义的随意过程,项目的执行是随意甚至是混乱的。也许,有些企业制定了一些软件工程规范,但若这些规范未能覆盖基本的关键过程要求,且执行没有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保证时,那么它仍然被视为初始级。 可重复级 :人们根据多年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软件开发的首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因此,第二级的焦点集中在软件管理过程上。一个可管理的过程则是一个可重复的过程,可重复的过程才能逐渐改进和成熟。可重复级的管理过程包括了需求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配置管理和子合同管理五个方面;其中项目管理过程又分为计划过程和跟踪与监控过程。通过实施这些过程,从管理角度可以看到一个按计划执行的且阶段可控的软件开发过程。 已定义级: 要求制定企业范围的工程化标准,并将这些标准集成到企业软件开发标准过程中去。所有开发的项目需根据这个标准过程裁剪出与项目适宜的过程,并且按照过程执行。过程的裁剪不是随意的,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企业有关人员的批准。 管理级 :所有过程需建立相应的度量方式,所有产品的质量(包括工作产品和提交给用户的最终产品)需要有明确的度量指标。这些度量应是详尽的,且可用于理解和控制软件过程和产品。量化控制将使软件开发真正成为一种工业生产活动。 优化级: 的目标是达到一个持续改善的境界。所谓持续改善是指可以根据过程执行的反馈信息来改善下一步的执行过程,即优化执行步骤。如果企业达到了第五级,就表明该企业能够根据实际的项目性质、技术等因素,不断调整软件生产过程以求达到最佳。 美国国防部规定,重要性级别高的软件应该由质量级别高的企业承担。不同等级的软件公司提交的软件,其软件质量也相差很大,国外的一份统计资料如下: 表 1 、 CMM 级别与软件质量关系表格 每千行软件的缺陷数目
软件过程成熟度等级
软件准时提交的百分比
每人每月生产的程序行数
软件需要返工的百分比
平均软件失效时间(近似)
大于 10
初始级
<=50
Z
>=45
2 到 60 分钟
小于 10
可重复级
90
15Z
20
1-160 小时
小于 1
已定义级
99
25Z
10
不确定
小于 01
管理级
降低开发时间到 1/2
5 Z
5
不确定
小于 001
优化级
降低开发时间到 1/4
10Z
<=2
近似完全可靠
对于很多已经推行或者准备推行 CMM 的公司来说, CMM 的起步是很难的,因此 Humphrey 又提出了 PSP ( Person Software Process )和 TSP ( Team Software Process ) 2 3 。 CMM 是过程改善的第一步,它提供了评价组织的能力、识别优先改善需求和追踪改善进展的管理方式 1 。企业只有开始 CMM 改善后,才能接受需要规划的事实,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才能注重对员工经常进行培训,合理分配项目人员,并且建立起有效的项目小组。然而,它实现的成功与否与组织内部有关人员的积极参加和创造性活动密不可分。 PSP 能够指导软件工程师如何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估计和规划自身的工作,度量和追踪个人的表现,管理自身的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经过 PSP 学习和实践的正规训练,软件工程师们能够在他们参与的项目工作之中充分运用 PSP ,从而有助于 CMM 目标的实现。 TSP 结合了 CMM 的管理方法和 PSP 的工程技能,通过告诉软件工程师如何将个体过程结合进小组软件过程,并将后者与组织进而整个管理系统相联系;通过告诉管理层如何支持和授权项目小组,坚持高质量的工作,并且依据数据进行项目的管理,向组织展示如何应用 CMM 的原则和 PSP 的技能去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软件的生产过程及其它的许多子过程、软件的开发者和用户、以及系统的使用中存在着巨大的变化和不同,要使一个软件过程对软件生产的改善真正有所帮助,其框架应是由 CMM 、 TSP 和 PSP 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即从组织、群组和个人三个层次进行良好的软件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指导和支持。总而言之,单纯实施 CMM ,永远不能真正做到能力成熟度的升级,只有将实施 CMM 与实施 PSP 和 TSP 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 八、如何起步? 质量改进需要花费成本,因此改进的途径需要视不同公司的规模、业务、财务状况、人员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一般建议中型以上的较大的软件公司实施 CMM 体系。而对于一些小型的软件公司可以采取比较实际的,相对成本较少,且容易 *** 作的方面进行,这些方面大致如下: �6�1 实施简洁的开发过程体系,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可以选择瀑布模型,迭代模型等,并在这些模型上进行适当的变化以适应于短平快的产品开发特点。 �6�1 提高需求分析和设计方面的技术,例如:原型法技术,分析模式,设计模式,面向对象设计, UML 等; �6�1 加强文档化工作。文档是经验的保留,对于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必须加强文档化工作; �6�1 加强编程规范工作; �6�1 进行适当的测试工作,建议进行单元测试和系统测试; �6�1 实施配置管理工作,加强版本控制; �6�1 开展走读、评审和检视活动,尤其要加强代码走读,建议进行每日交叉走读活动; �6�1 进行简单的度量分析获得;建议实施 PSP 活动;
四,简答题(参考答案)
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解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引言:说明编写本文件的目的,项目名称,背景,本文档使用专业术语和参考材料。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可行性研究的前提。说明开发项目的功能,性能和基本要求,实现各种限制可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因素决定的可行性。
(3)现有系统的分析:说明现有系统的流程和数据流;工作量;各种费用;所需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每个类型的设备,现有系统的问题。
(4)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建议的制度分析:建议系统的简要说明;过程流和数据流,与现有系统的比较优势;采纳建议的系统对用户的影响力;各种设备,现有的软件开发环境,经营环境的影响;支出影响评估技术可行性。
(5)建议制度分析:说明建议的制度,各种费用,各种福利收入投资比例,投资回收期的经济可行性。
(6)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说明法律因素,合同责任,侵犯专利权,侵犯版权和其他问题分析;说明可行性的用户,是否满足用户管理,工作制度质量人员的要求。
(7)其他可供选择:可用的其他选项的详细说明,并解释不推荐的原因。
(8)结论性意见:说明该项目是否可以开发,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以开发项目目标的任何变化等等。
[解析]软件做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以确定是否在软件开发项目,无论是值得发展的,可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报告分为八个基本内容。
2。系统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解决方案:启动高层次的系统设计阶段开始,再经精制。要确定整个系统的设计和风格的结构,这种结构设计背后的更详细的设计阶段的战略提供了基础。
(1)系统分解。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称为子系统,子系统既不是一个函数,还是一个对象,但关联的类的 *** 作,在设定的时间,和约束。每个子系统分解的数目不是太多,底部子所谓模块。
(2)确定并发。分析模型,对现实世界的许多和硬件对象是并发的。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定什么样的动作必须不同时 *** 作的对象的对象。后者可以被放在一起,集成到一个单一的控制线或任务。
(3)处理器和任务分配。并发子系统必须被分配到一个单一的硬件单元,无论是一般的处理器,无论是特定的功能单位,必须完成以下任务:估计性能要求和资源需求,选择实现硬件和软件子系统,软件分配给每个处理器子系统,以满足性能要求,并决定的最小化的处理器之间的通信,来实现各种子系统连接到每个物理单元。
(4)数据存储管理。该系统的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存储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数据通常存储在数据结构就可以了,文件,数据库一起,在不同的数据存储,访问时间,大小和可靠性的考虑之间做出了妥协的成本。
(5)全球资源加工。必须确定全球资源,并制定一项战略,进入全球资源。全球的资源包括:物理资源,如处理器,驱动器等;空间,如磁盘空间,在工作站屏幕等逻辑名称,如对象标识符,类名,文件名等<BR /
如果资源是物理对象,你可以创建一个协议,支持并发访问系统,以实现自我控制,如果资源是一个逻辑实体,如对象标识符,然后是冲突在共享环境中访问,如独立的交易,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对象标识符,个人必须有一个全球性资源的保护对象,保护对象来控制对资源的访问。
(6)选择软件控制机制。分析模型表示对象之间的所有交互行为的事件。该系统的设计必须选择各种方法来实现软件控制方法。
(7)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大部分的设计作品和稳态行为有关,但必须考虑与用户交互的系统界面。
[已解决]解决问题的回答创建先进的战略和系统设计。必须制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系统,包括高层次结构子系统分解,其固有的并发分配硬件和软件子系统,数据存储管理,资源协调,软件控制,人机交互界面。
3。软件危机是什么?软件危机的表现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呢?
解决方案:软件开发阶段的第二阶段,计算机硬件技术,电脑的运行速度,容量,可靠性有了显着提高,生产成本下降明显,它被广泛应用于电脑创造了条件。复杂的,大规模的软件开发项目带来数,但是,在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已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在软件开发中的问题找到一个解决办法,问题积累,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导致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预算经常超标,完成时间延误。由于缺乏经验,在软件开发和软件开发积累的数据,允许开发人员努力发展计划。主观盲目制定计划,实施有很大差距的实际情况,发展资金一再突破。由于工作量低估开发商低估的时间表,不能按时完成,拖延开发时间的难度。
(2)开发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发展初期不够清晰了解用户的需求,一直没有明确表示。开发工作开始,该软件的用户无法及时交换意见,有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软件开发的,不符合用户的要求,导致开发失败。
(3)开发软件的可维护性。公认的规范发展过程中不同意,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方式,不完整,规范的文档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的混沌改变。程序结构并不好,它是很难找到错误,运行时,保养欠佳。
(4)开发的软件可靠性差。至于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系统,以确保软件质量和措施,在软件测试中,但有是不严格的,完整的,全面的测试,提交到用户的软件质量差,在 *** 作中暴露了一些问题。
软件危机的原因造成的:
(1)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更复杂的结构。
(2)软件开发管理困难和复杂的。
(3)软件开发成本继续增加。
(4)软件开发技术落后。
(5)落后的生产方式。
(6)开发工具落后,生产力增长缓慢。
[解析]由于软件危机,人们开始使用开发工程软件的想法,从那时起,软件生产商为进入软件工程时代。
4。软件质量保证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解决方案: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质量保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利用技术手段和的工具。质量保证必要的活动,以实现发展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技术和工具,特别是使用的软件开发环境中的软件开发。
(2)组织正式的技术审查。在软件开发的每个阶段结束时,应组织正式的技术审查。单位必须采用国家标准的审查,文件审查,设计审查,审计和测试的具体办法,以确保质量。
(3)加强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因为测试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潜在软件中的错误。
(4)实施的软件工程规范(标准)。用户可以开发他们自己的软件工程规范(标准),但一旦确认,应执行的标准。
(5)改变了软件控制。软件的和变化往往导致潜在的错误,所以软件必须严格控制的和变化。
(6)软件质量度量。即跟踪软件的质量和及时的记录和报告软件质量情况。
[解决]软件质量保证,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质量,确保各个阶段的软件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直到活动的质量是一个项目管理软件重要内容。
设计是用户需求到编码实现的必经阶段,软件项目在设计阶段的禀赋决定了软件项目的资质。好的软件设计不是软件项目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是没有好的设计软件项目肯定无法做好。 一、软件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设计在整个软件项目的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整个软件项目开发阶段来看,软件项目可以分为需求、设计、编码、验证四个阶段。设计承接需求分析,基于准确的需求分析,对项目目标进行结构化搭建。设计阶段产生的设计说明书以及设计规范是编码阶段的作业指导,也是测试人员开发测试用例的指导书。 2、软件设计是对软件项目质量进行保障的关键步骤。 软件项目的质量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验证段这四个阶段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C语言表达为:最终的软件质量 = 需求分析质量 && 设计质量 && 编码质量 && 验证质量,这种“与”的关系表明任何一个阶段出现质量纰漏,软件项目的最终质量都无法保障。 3、设计阶段提供的软件表示,使软件项目质量的评价成为可能。 反映软件设计质量的要素有:准确性、稳健性、安全性、通信有效性、处理有效性、可 *** 作性、完备性、一致性、可追踪性、可见性、可扩充性、复用性、模块 性、清晰性、自描述性、简单性、结构性、硬件系统无关性、软件系统无关性、文档完备性等。通过这些考核要素对设计阶段质量进行控制,从而达到从项目前端控 制软件质量的效果。同时该阶段的设计规范也是进行软件质量评价的参照标准与基本要求。 因此,想做好整个软件项目的质量保障,必须充分重视设计阶段的质量保障工作。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并取得政府授权的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在十余年的软件项目质量服务过程中发现: 二、设计阶段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从大的方面看有以下几种原因: 1、需求分析阶段工作不充分 好的软件设计必然基于准确的需求分析,离开正确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就是做得再好,在源头上也是错误的,更无任何意义,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有些软件项 目因为工期紧张或乙方软件企业管理不规范,甲方用户人员技术受限或配合不到位或承建方需求分析人员业务、技术经验不足等这样那样的原因,需求调研没有做 透,更有甚者基本的业务逻辑还没有完全理清,就匆匆开始需求分析然后又囫囵吞枣的进行自我想象中的架构设计,结果可想而知。 2、设计不充分 有许多软件企业不重视设计阶段的工作,或者略掉设计直接进行编码。这样必然把许多的问题遗留给编码阶段,等写了一部分代码后再后头看,错了,返工……另外,设计人员由于技术欠缺或经验不足,或者对业务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考虑后期需求变动对设计的影响也是造成设计不充分的一类重要原因。 设计不充分往往导致频繁变更与诸多性能、安全方面的漏洞。在软件项目里,越是在项目前期发现问题,解决成本越低。据相关机构统计,在设计阶段发现偏差比在需求分析阶段发现并修正要高出5 倍,在编码阶段觉察偏差则会提高到10倍,而如果延续到单元测试或系统测试阶段发现设计缺陷修正成本则会提高到20倍。另外,设计人员由于技术欠缺或经验不足,或者对业务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考虑后期需求变动对设计的影响也是造成设计不充分的一类重要原因。 3、过度设计 与设计不充分相对应的一种情况是设计过度,过度设计一般是由于设计人员在做项目分析设计时,过分的考虑潜在的、未来的以及准备扩展等因素,过度的抽象, 过多思考封装、分离解耦,导致太多颗粒单位,太多插件等等,给设计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且可能导致原本可以简单实现的逻辑变复杂,造成系统整体性能的 下降与维护成本的上升等等,以至于影响到用户体验或者简直没法用。 上述情况都会造成软件设计质量的下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设计阶段的质量保障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提高软件的质量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提高软件的质量、阐述如何做好软件质量保证结合实际项目论述软件质量保证在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的实施。、如何做好软件系统设计阶段质量保障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