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的老城总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
虽然街道上店铺的更新频率很快
但是走两步总是可以找到老店铺
这些依然沿用旧时门牌的老店
在变迁中度过了数十载春秋
人来人往 一如既往
与这些“复古”字迹打个照面
仿佛能感受它的风尘
孜孜不倦 不紧不慢
—1—
兰溪酒家
延安路
兰溪酒家的前身是“西福茂”
在民国时期以卖散装黄酒出名
当时兰溪拉货的工人常在此休息
要一碟花生 还有一碗黄酒
解放之后改公私合营
西福茂也摇身一家酒家
之后几经转手 性质也几经改变
然后改革开放 再旧城改造
店铺从和平路开到解放路
现在延安路的这家也已经二十余年
也不知哪阵风雨吹落了门牌上的兰溪二字
剩下的“酒家”却依旧牢固鲜艳
在匆匆的岁月中自成一派
在最开始的位置独当一面
其实现在鲜有人还好一口散装酒
但酒家的生意依旧不错
这些来店里坐坐 点一碗绍兴加饭酒的顾客
好的 是店铺的醇香
还有从孩提到古稀的留香
—2—
跃新鞋店
云山路
老板江跃新早年是胶鞋厂的工人
下岗之后为了生存开了这家鞋店
靠着熟人的进货渠道和自己的好手艺
这家买鞋修鞋的小店经营了小半辈子
去年老江退休了
也有了不薄的退休工资
鞋店对他的意义也不再是养家糊口
随着房屋征迁
这一家从省安装公司手里租来的小店
也即将成为兰溪的历史
这群一起喝茶打牌的男人已不再年轻
相比小店的生意
每天的阳光和牌友的牢骚或许更加重要
—3—
灵芝诊所
福兴路
灵芝诊所实际上和“灵芝”并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早已不再营业的家庭诊所
夫妻两人从厂医退休后建立起这个小诊所
因为大家都叫妻子林医师
丈夫孙医师便取了“灵芝”
如今的夫妻俩已是耄耋之年
早已不再为病人把脉或是听诊
曾经乌黑的头发一点点褪尽
也不再像刚退休时那般矍铄
但27年前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老人架着梯子在墙上画下的“灵芝”
还和27年前一般浮翠流丹 一般苍劲有力
孙医师和林医师在16岁时参加抗美援朝
七十年代转业在兰溪当军医
期间培养出同样学医的儿子
九十年代初退休开诊所
如今他们相伴着过好每一天
其实兰溪的家庭诊所很多
但是像“灵芝”般夫妻档的不多
岁月峥嵘 似水流年
像“灵芝”般般配的更少
只一背影 便知陪伴
—4—
兰江老同泰经营部
黄龙洞市场
黄龙洞市场本来只有小小一块
一片空地 几顶帐篷
二三十家店铺而已
而老金的日货店是10号
后来市场改造 老金的店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也注册成为了老同泰的直销店
和云山路的门市部共同拥有厂家直销的权利
从前的日货店变成了调料店
也一时成为条件优越的金牌店铺
时光匆匆一晃又是数十载
人们不再热衷于同种味道的本地调料
甚至都不再钟情于一点优惠
老金的店从调料店重新变成了日货店
其实老同泰就三种产品
酱油 味精 鸡精
但人们可以品出的味道却不止三种
—5—
来富商店
云山路
来富商店是来富夫妻俩开的
从瓷厂下岗之后开了这家店
后来虽也找过其他工作 关闭过店铺
但兜兜转转 还是回到了这里
这幢楼在之前是工农路9号的味精厂门市部
当时附近有着众多的国营单位
大家闹哄哄地一起做生意好不热闹
后来街区进行了改造
日新月异 也物是人非
来富商店就这样 售卖着糖烟酒水
如今的来富商店终于也面临了拆迁
这场迟到了二十年的改造
实际上并没有让来富夫妻焦躁
他们似乎很乐意换一种退休生活
可是那些常来的老同事不这样想
他们喜欢这个聊天的基地
喜欢巨大的樟树 凉爽的江风
人们虽可以在别处买到来富的商品
但这种叙旧的情致
串联起青春的回忆
在褪色的时光中闪烁
嘬一口瓷杯中的绿茶
叹一口依恋的长气
—6—
红高粱关东酒坊
曹家路
“红高粱”其实就是“钱阿姨”
作为一家卖兰溪特产酒的酒坊
钱阿姨和丈夫在二十年前开起了这家小店
丈夫酿酒 妻子守店
上半年烧酒 下半年黄酒
是小店与顾客无需多言的暗语
夏天的莲子好酒 是多少人戒不掉的瘾
现在的“钱阿姨”有着五湖四海的顾客
没有人在乎这家店有没有红高粱的名号
他们认准的是不易的店址和钱阿姨灿烂的笑脸
从芦荠到荞麦 从大米到高粱
从游埠到梅江 从西南到东北
“钱阿姨”凝练了岁月的风味
只为给唇齿以酒味的百转千回
—7—
杂七杂八旧货市场
车站东路
没有兰溪人不知道杂七杂八
这个兰溪最大的旧货市场
打着“什么都收,收么都卖”的名号
结识了每一个心怀好奇的人
随着名气的一点点变大
也从好奇着:
“我的旧物能卖多少钱”
“能买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变成了期待着:
“杂七杂八来收货”
“去杂七杂八淘淘好东西”
随着岁月流逝 仓库渐渐扩大
无数的商品这里交换着主人
不论带着深情或是悲情
在这里都有一个平等的角落
无论是目的明确的收购
亦或是沙海拾贝的淘宝
在这个巨大的旧货市场
和这些众多的旧货一样
得到了平等宽容的对待
—8—
加工棉胎
云山路
这家d棉花的店开在两家酥饼店中间
每天一早三家店一起开门
酥饼店烘烤着新做的饼
潘阿姨和丈夫就开始做起棉被
蓬松的棉絮和喷香的酥饼
在这个小小的街角
隐秘地接触了一番
自然是没有人注意到棉被上淡淡的饼香的
人们关注的是这家做了二十四五年棉被
裹挟着人情和体温的老店
潘阿姨和丈夫在这里工作的二十年余年间
先后诞下了女儿和儿子
早年间儿女在这间老房子中学习生活
如今女儿早已亭亭
儿子也在高中课堂中奋笔
去年一场大雨浸坏了老屋
他们决定将店铺搬去老医药公司
那时一切都是新的
只有手艺是老的
这间养活了全家人的小店
也迎来了新的未来
—9—
祖传草药
兰溪古城
“祖传草药”有三块一样的门牌
虽都是旧了换新
但吴老板没有舍得扔掉任何一块
那是因为他对草药的情感
直到今天 吴老板还坚持自己采药炮制
从医三十年 药材八百种
是这家小店呈现给顾客的全部
“祖传草药”的起点
要从吴老板马涧的祖爷爷说起
那时医疗没有这么发达
人们靠着口耳相传的草药偏方化疾
再后来很多中医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而吴医生一面适应新的时代
一面将祖传的方子不遗余力得留了下来
如今老中医的江湖早已不同往日
很多疗效缓慢的民间偏方也不再被重视
但是有时中医还是可以
可以以价廉有效的方式给人祛病除痛
秉承这一点 吴老板积极学习交流
为自己的小店申请正规的“中医资质”
成立中草药研究所 开设中草药保健课程
希望让中药文化以一种科学的姿态教化以人
时代一直在变
但是吴老板与生俱来的根本未变
把从百年前传承的心传
在百年后依旧为人带去生命的调和
—10—
老周 维修部
福兴路
老周的店是这一片最老的房子
二十年间 他看着山坡变为平地 平地立起楼房
在那个塑料没有普及的年代
老周靠着加工白铁皮的手艺
为一个又一个家庭制作碗盆和瓶罐
再后来
人们不再需要铁皮器具了
家家户户也都买上了家电
老周便开始为大家修理各种电器
现在其实修电器的人也不多了
大家都喜欢买新的用
所以老周的维修部就清闲了不少
虽然手艺没丢 但是手里的“宝贝”少了不少
如今沧海桑田
老周早就换成了小周
再过几年
小周也要变成了老周了吧
—11—
郭记粮油经营部
莲花路
这家莲花路上简单的店铺
在这里已经安静地伫立了二十多年
新的大米从江苏安徽直接运达
“本地米”的发货地在龙游
它们汇集于此再运去兰溪各处
在过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超市
商店老板一般都销售一类东西
所以有很多“粮油店” “烟酒店” “日化店”
郭记就是兰溪最早开张的一批粮油店
互联网销售份额不断变大
从前老主顾也陆续停业了
粮油店的生意也大不如前
对老郭来说也是轻松了不少
老郭不用再像年轻时那般奔波
儿子媳妇的帮忙也让他闲适了些
数十年的忙碌终于迎来了悠长假期
尽管生意没有之前这么红火了
但是店铺的风骨早已沉淀
—12—
朱隆兴
云山路
朱隆兴的起源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
按照老板娘的说法
是爷爷的爷爷辈留下来的
除了字号 留下来的还有手艺
但是朱隆兴的故事还是值得览阅
在九十年代 现在的云山路很窄
那时的朱隆兴就开在对面 门前一口八角井
父亲和三兄弟就每天坐在街边做蒸笼
在那个年代 一门手艺便是一个饭碗
再后来 老店和八角井都变成了道路
朱隆兴搬到了老店的正对面
朱隆兴的笼屉是兰溪出了名的
先是选竹破竹 然后削皮磨滑
再而将坚硬地竹片柔软成编织的笼屉
这些繁杂的步骤全部浓缩在这间老屋
兰溪很多老字号在变迁中消失了
而朱隆兴制作蒸笼的手艺
因为还没有机器可以替代
在辛劳的二哥手上得以保留下来
如今这个小小的青石门面
门外花开花落 门内人来人往
百年孤独 百年荣华
—End—
童年的理发店、弄巷中的粿店
还有从前每个小区都有的代销店……
这些曾服务过我们每个人的小店
虽然想来拥挤 甚至有些杂乱
但是每次忆起 却总觉得令人怀念
是怀旧作祟吗?也许是吧
但真正会令人铭记的那个答案
大概 是温暖的人情味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