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几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现实和命运摩擦
知识分子一向是作为统治阶级的附庸而存在着,“五四”以后这一情况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随着封建体制的被推翻,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但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其政治经济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巴金把知识分子的不同类型围绕着一个家庭,去直面家庭和社会问题。让他们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封建势力依然很强大的现实中,面对就业谋生之道的更加狭窄,面对生于死的考量,出与走的抉择。
<寒夜>共写了六个知识分子,汪母,张伯情,汪文宣,曾树生,钟老,唐柏青传统知识分子,仍然痼疾繁多,他们难以应变时事变迁,这在汪母和张伯情身上都有反映 汪母和张伯情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汪母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认为儿媳不守妇道,一天打扮得妖形怪状,交男朋友,反感媳妇的快活、摩登她直言“现在的新派女人,哪里会长远跟着你过这种苦日子啊“。她也知道张伯情敷衍的诊断“不过在拖着他捱日子啊,他哪里能治好他的病。”但是她仍然继续着治疗
汪文宣感叹”尤其是我们这些良心没有丧尽的读书人最不值钱”,当时的现代知识分子只能选择教书、办报、做职员或充当统治阶级的幕僚,如汪文宣和钟老这几种职业也同样受制于统治者和传统文化势力,处于社会的底层。也有如曾树生,以”花瓶”的工作来过生活
汪文宣是个以忠厚老好人自居的知识分子很多时候他骗了自己,把真实当作了梦景。心里虽不高兴,却永不作声至多感叹“一生都给战争,给生活,给那些冠冕堂皇的门面话,还有街上到处贴的告示拿走了。”,“我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我和树生,和我母亲,和小宣,我们不是这样的过活。”而后转向寒夜的墙壁落下几滴惭愧的泪 唐柏青的死绝非是个例“像这样的地方,根本就不应该行驶卡车。这个月辗死好几个人。”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有何止他一个人 “我完了,我完了”汪文宣更是从唐柏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明天
汪文宣是懦弱的灰色的小公务员,受着同事们的轻蔑,没有能力负担小宣的学费,无奈面对家庭的战争,是母亲面前一个温顺的孩子。他是带有传统色彩的新派知识分子,而曾树生是黑暗里永远带着兴奋的微笑强烈的灯光,丰富的生命力,充满活力的身体,是活在社会变革”五四”后精神高度觉醒的知识分子。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于处在新旧历史的转型时期,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既有反传统的一面,又有维护传统的一面;他们既迫切地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曾经的教育理想树生让小宣去贵族学堂。而面对社会现实, 曾树生曾极力主张用西医,汪母坚持要请中医,最终选择了后者,选择“可是妈很相信阿,况且他是你们的亲戚,不会对你说假话。”的对封建的妥协他们又不得不在强大的压力下皈依传统也便自我安慰道“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都是这样地看病吃药,怎么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呢?”面对儿子的病重,汪母也相信起天来
二、 渴求被爱,缺少精神关爱的汪母
《寒夜》里的汪母,她不同于<孔雀东南飞> 里的焦母,《原野》里的焦母,《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她读过书,是传统的女知识分子,年轻时温文尔雅, 知书达礼,曾是名噪一时的昆明才女,汪文宣的父亲死得比较早,她曾痛苦的大声说“你不记得你父亲就是醉死的!我从小就不让你沾一口酒。你怎么还要出去吃酒。“汪母没有从丈夫那儿得到充足的爱 渴求关爱。她会对儿子冷淡的对待她感到失望,训导“他在母亲的面前还是一个温顺的孩子”。
<1> 她对儿媳并不是没有爱,只是过于稀薄
儿媳晚归,汪母” 过了一阵她又进来,掩住门,不上闩,却端了一把椅子抵住门。”她怕儿子着凉,也为了方便晚上儿媳进门。而当汪文宣酩酊大醉,她一番盘问后,最终还是心软了,让步地对媳妇说:“我去弄点灰来扫地“而当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汪母的脸上微微露出笑意来,她的怒气渐渐地消失了。她心里也难过,不敢多看文宣。
<2> 现代女性解放不是完全的自我,不是磨蚀亲情关怀
曾树生永远神气镇定地笑答,有时候无心冷冷的说话太客观。在离家的日子,树生应着”忙,没有功夫”,并不曾照汪文宣的要求直接给母亲写信。树生不曾对婆婆有多少关心 她也对婆婆含笑地说过几句感谢话,仅此为了小宣的大衣。“妈面前你替我讲一声,我没有敢惊动她。“临走了,曾树生也没有一句道别当曾树生用钱支撑着这个家的时候,在讲追求五四精神的时候,我们也忽略了她本该不应被现代性所磨蚀的亲情美德
而当汪母累了,她也想“要是有人来给我捶捶背多好啊”而树生没有做过,也从没有给过她精神慰藉 汪文宣劝曾树生“妈上了年纪,想不通,你让着她一点。”“希望你能够原谅她,她的心是好的。”却从来没有扼制过一次婆媳战争 伤害是双方的,树生的话依然尖锐。曾树生故意做出得意的神气,“我去会男朋友,我明白地给你说,你管得着吗?””也许吧,我高兴走的时候,我总走的了。““那么卖东西,借债。总不会饿死吧。”
作为儿子的汪文宣,很多时候只是勉强和母亲谈话,母亲不能够安慰他,他也不能安慰母亲。母亲似乎比妻更关心他,母亲似乎更少想到她自己。汪文宣面对母亲的诉苦,只是一味的充当听众
当曾树生一再的求索“家”的概念”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回家去我的家究竟在什么地方我这样匆忙地奔走究竟为着什么的时候当她一再的抱怨“你母亲那样顽固,她看不惯我这样的儿媳妇“的时候她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个人生活的追求没有错,但是她和汪文宣给的爱完全的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多少精神层面的关怀
<3> 传统知识分子的弊病,只溢自私的爱
汪母是个极度复杂的角色,自私、顽固、保守。为了这个家,她头发全变了颜色,多处皱纹,颧骨显得很高,两颊也更瘦了 熬夜伤眼睛的补衣服,“做汗衣,“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她宁愿为了每月省下钱洗衣钱生冻疮,宁愿去为了生活当大娘,老妈子。
她始终对文宣有着自私的爱,关心他,不离开他。母亲对文宣,常是像对一个溺爱惯了的小孩讲话。“宣没有一点儿错。”她包庇他。她“幸灾乐祸”媳妇的“出走”,虽说替儿子难过,可是她暗中高兴。
母亲带有封建的事故“大家同事一两年,难道连一点感情也没有”面对同事低视汪文宣,她义愤填膺而面对给了汪家莫大帮助的钟老的死,母亲只叹了两口气,说了两三句同情的话,以后就不再提起钟老的名字了 她的爱再深,也是自私的。
“你不要担心,我会死在你前头的而且还有小宣,他一定长大成人了又还有树生,她究竟是你的妻子,我的媳妇啊” 最终,她还是妥协了从最初的痛快,得意,到最终的伤心,落泪,对儿子的同情
<4>固守封建思想、传统文化糟粕,是她自我精神的一种救赎
“我耽心的是树生。”---à“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à “我早就知道你熬不过的 “----à“她不会永远跟你吃苦的“---à“宣,你死了心罢,你们迟早要分开。”---à“她是一只野鸟,你放出去休想收她会离开。”---à“她横竖是留不住了,让她早点走了也好”---à“她不会跟你白头偕老的”一切话题的争吵的争端都是围绕树生的是否离开,可见汪母是怕树生走的。
“ 是那个女人害他的”———〉 ”又是那个女人“----〉“一定是那个女人在他的心上作怪” ---à“我看不惯你这种女人,你给我滚。”汪母步步紧逼的话语,正是反映她漂泊的失落灵魂。”
汪母说曾树生“真不要脸”,是”姘头”。她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的“三从四德”等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作潜意识 拿“我当初做媳妇,哪里是这个样子?“来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她不认同“曾”的称呼,她认为媳妇“真不害羞”。但接受过新思想的曾树生偏偏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婚姻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独立的,在她身上处处闪现着“五四”以来新时期女性追求自由独立、敢于同封建礼教和男权文化进行不屈抗争的光芒。
<5> 汪母内心恐慌和焦虑,延伸出对树生表象的恨
面对汪文宣的问题,她说从来没有恨过树生,并表示她愿意回信汪母害怕谈起树生, 总觉得树生看不起她。“我却靠着你们吃饭,所以她看不起我。”她心里装满了爱和恨,她需要发泄。从“十点半了,她还没有回来!你说她是不是还把我们放在眼里。”,从卖金戒指,从做个老妈子,总比一个”花瓶“好,显现出一种渴求爱的恐慌,无处实现自我价值的失落感
汪文宣像套子里的人,他永远唯唯地应着,他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同时又觉得树生没有错。“在家里妈也不了解我“母亲的耽心和诉苦,叮嘱和询问,反而增加他的害怕和痛苦。汪文宣把这份爱视作一种负担,他从来于母亲精神沟通。他在夹缝里生存, 只会在心里说“哪里是她想不通,明明是你想不通”,却从来没有找过这夹缝的根源
“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见到她。”汪母是传统文化对现在文化的畏惧和抵制。“就是炸死了,也没有关系。”“我不走,我不信就会被炸死”和“ 我们不能等死啊”看似是相悖的,却道出了汪母恐慌、焦虑的矛盾
她有单纯的寄望“我想我们总可以拖下去,拖到抗战胜利的一天你就好了。“汪母对未来的去向是有思考的,她提出“那么拖到胜利一定还是他们享福”,儿子的“当然罗”,让她憎恶的说“我们没有抢过人,偷过人,害过人”“为什么我们应该过这样的日子?“战争的前景去向,加剧了她内心的恐慌和焦虑,造成了她的蛮不讲理,表象的恨。
三、这个家,曾树生一直没有离开
“跟着你吃苦,我并不怕,是我自己要跟你结婚的”曾树生是爱汪文宣的她曾冒险回来送防空证,即使她要走了,她“丢不下“的还是那个多病的丈夫。
虽然曾树生曾经出走,远去兰州 她曾经认为”她同他们中间再没有共同点了,她不能陪着他们牺牲,她要救出自己” 虽然她曾经对让她惦念的家,说出总让她冷清,寂寞,空虚,黑暗。她只想活的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曾经认为物质和精神上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牺牲了理想,没有换到代价 “要不是你妈,要不是大家的生活。”她把和陈主任的关系,当作了对汪母的一种意志反抗她的离开应着对汪母的赌气报复,丈夫的不挽留
人虽然走,但是树生的个人精神意志并没有离开在树生离开后,了无生趣里的日子,汪文宣除去和母亲无言的无精打采的对坐单调的吃饭,小宣回来引不出多少波动的生活整个家庭的支点就是曾树生的那些信,他是多么的离不开他她的信牵动着汪文宣的重病,母子谈论最为重要和争锋的话题,支持着他们千疮百孔的生活
《寒夜》通过信来进行一种精神传递,写信成了他唯一的消遣,也可以说是他唯一的工作。到后来他给树生写信,总是怀着拼死的决心,忍受着极大的痛苦,才能够写下四五行字但是写在纸上的终是浅的,流于纸面的感情,多少是冷酷的,没有感情暖流回融的即动性。
在树生离开后,汪文宣”不管在哪里他都看见那个女人的笑脸,她快乐的笑,脸打扮得像舞台上的美人脸。”他去国际咖啡厅点两杯咖啡,看橱窗陈列的生日大蛋糕,他和他们之间仿佛隔着一个世界,他却始终为她保留着位置。当树生在犹豫着离开, 他对她说“你还能够飞啊”而当她给他最决绝的信件时,他对母亲说 “我愿她幸福”
庆祝胜利那天,汪文宣死了 一年后,她回来了“他死了,母亲和孩子走了” ,“死的死了,走的走了”这个家里只剩下了曾树生一个人
四、 谁是出走的娜拉?
巴金是想让曾树生成为追求事业、坚持独立与做一个贤妻良母方面兼得的女性。但却被一种无形的外力所阻隔。曾树生只获得了“部分的解放”,她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没有形成新女性也能够成为贤妻良母的观念,她觉得所谓贤妻良母就成了男性和社会的附庸。《爱情三部曲》中巴金描写了许多现代女性:张若兰、熊智君、郑玉雯和慧、影、李佩珠,她们的性格不尽相同, 很少有女性愿意做男人的附庸,她们基本上体现了五四理想女性的风貌, 她们不仅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女子的规范,彻底地反叛男权,而且有坚强的个性和自由独立的人格力量。
汪文宣和曾树生的生活经历正是五四现代知识分子所普遍走过的道路。他们胸怀理想,激情高昂的背叛了传统,朝着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走去。汪母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她与媳妇的冲突,表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她的感情世界狭隘,思想保守,她要行使家长的权威,认为自己管教媳妇是理所应当的。她想用旧规范去约束媳妇,借故在媳妇身上发泄自己的怨气。
巴金曾说,他在思想上受到高德曼很深的影响从<憩园>,《寒夜》显示了在高德曼的女性解放思想的特色,巴金已经在思考妇女解放与获得幸福之间的平衡, 中国女性只有把自己从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才有出路与生机。旧中国,妇女经济上不能独立,总是受压迫、受欺负、受剥削、受利用,因此他很同情她们,却仍然如实写出了她们的面貌。《家》中的瑞珏是一个典型的“孝妇贤妻良母”形象,巴金用悲剧让她毁灭,揭示了传统女性角色事实上毫无生路的悲剧。而<寒夜>面对汪母这样受过传统文化的女性,巴金精彩的语言和心里刻画,道出了她的精神失落, 与其说是树生在传统家庭的束缚中出走,不如说是汪母在欣欣崛起的现代气息家庭中出走
<寒夜>是巴金继<家>摇摇欲摧的大家庭败落后,带着家族复杂的感情和一定的知识层次的一批”没落贵族”的生活新探索 <寒夜>是继鲁迅<伤逝>又一次对”娜拉出走”的精神探索浮于表面的“娜拉“----树生相对子君,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独立,比<北京人>里的愫方有了更深的觉醒意识,她出走后的是有经济基础和生活前景方向而传统式的”新娜拉”摆脱新式家庭又会怎样处于封建印记中的汪母,在五四后思想革新和社会新气象中的出走汪母是不完整意义的娜拉,她是被时代遗忘的”娜拉”。然而“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呢?鲁迅早在二十年代就预见性的提出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与传统决裂之后的出路问题,揭示出了他们自身的经济危机特别是精神危机
汪文宣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女人还不能原谅女人”无望的生活,这个社会不放过他,连老鼠也要啃他的皮鞋。永远飘传在寒夜里,让人打寒噤的老人凄凉衰老叫卖“炒米糖开水”声,如封建残留的冷风带进了人们的被窝里。
曾树生不能让她的青春最后的时刻这样白白地耗尽,她不能救别人,至少先得救出自己。不然她会死在这个地方,死在这间屋子里。可是,这个家她一直没有走
汪母曾经天天抱怨“其实她哪里会回来啊?我看她一定会跟着她的什么主任飞兰州的。”表象的胜利,却一步步地为自己的”出走”奠定着基础
小宣太像汪文宣,小宣像汪文宣一样没出息,那么汪母还究竟有什么依靠呢?希望是渺茫的,这一走隐藏了多少精神危机?
“去昆明也用不着买船票,他们在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亲戚“汪母带着小宣该如何生活?经济来源从何而来?
“我离开昆明二十多年了,我二哥不晓得老成什么样子。。。。”即使回昆明了,还有亲人吗可见,汪母出走的前途也是无望的。
小结:
巴金也早在自己的创作谈中就说过,小说中没有一个正面人物,也没有反面人物。《寒夜》谁都有苦衷,有爱,都是善良的一切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 〈寒夜〉就是在这种凄美的白中阐释着这种痛。巴金剪裁了一段社会的小侧影,通过两个女人的战争,两个母亲的对比,”生”于”死”的反差,以一种极其抑制的感情,集中展现了一个家庭核心化矛盾,是娜拉出走的延续。”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永远亮不起来,永远死不下去。”〈寒夜〉里的婆婆,是个刺猬似的人物。她外表是硬的,里面是软的。曾经为了儿子,他也理解过媳妇。她有着传统式妇女的眼光和弊病,但是她善良。她想让一大家过的越来越好,但是没有人指引她,儿子没有,媳妇也没有。那场,霍乱,更像是一场故事里每个人极端的闭塞和不肯让步的加速。一场瘟疫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为〈寒夜〉,萧瑟的结局,做了铺垫。故事的结尾,只留下了曾树生,她还在选择。仿佛又回到了故事的原点,只是她一直没有走出来。而对于汪母的出走,留给了我们无尽想象的空间。
了本身是没有繁体字的,要具体分用在什么地方。
1、表示结束、完全和做语助词,如:知道了、说完了、可以去了、了得、了吊儿(门窗搭扣)就是这个“了”。
2、了解,繁体字作“瞭解”。
“了”字读音:le、liao。
“了”字释义:表示断、绝断,结束。
“了”字的相关成语:
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一了百了:解决了主要问题,其余问题就都解决了。
一了百当:指事情解决得彻底或办得妥当,也同一了百了。
我为你带来权力的游戏手游弓兵升级条件,作为中后期的寒夜死神,需要哪些材料升级呢,一起来看看吧!游戏中弓兵的图标是绿色盾牌上竖立了一支十字弩。弓兵共有5级分别是长弓兵、精锐弓兵、重装弓兵、鹰眼射手、寒夜射手。虽然弓兵有着最高的面板攻击力,最脆的身板,看起来很像输出的样子,但是在前中期,但是与q兵、骑兵的攻击力差距并不大。(数据仅供参考,以实际版本为准)
而在训练资源上,弓兵需要消耗所有类型的资源,用铁量也是最大的,在前期铁资源采集效率低的情况下,如果铁了心要只发展弓兵,是会极大的影响你发展进度的。由于游戏中,兵种升级后,低级兵种并不会自动升级成为高级兵种,所以想要靠屯大量弓兵然后鸟q换炮是不可能的。那么弓兵是否真的非常鸡肋呢我们来看一下战报:
不难看出,弓兵需要在3,4级才能迎来攻击属性的爆发,所以其发力点要在游戏的中后期才能显现。
所有的兵种升级都需要在学士塔的军事基础中进行研发,可以在升级界面中看到需要的前置条件:
2级弓兵精锐弓兵只需要在学士塔9级后,将2级的弓兵武器改良和弓兵防具改良研发完毕,即可开始研发;
3级弓兵重装弓兵则需要17级的学士塔与2级的弓兵体魄锻炼(解锁2级兵后,学士塔10级解锁)来解锁研发选项。
解锁3级弓兵之后,需要将其他的3级兵种都解锁后,才能开始研发科技军团武器改良I并在学士塔24级的时候来解锁4级兵种鹰眼射手;
当4大兵种全部解锁4级后,解锁军团武器改良II,在将其升满后,才能在学士塔25级(满级)的时候解锁5级兵种的研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