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们的地球》贡献?

《看看我们的地球》贡献?,第1张

推荐语:
地质学家带你一起探索地球的奥秘与神奇。给孩子的地理科普入门读物!
内容提要:

《李四光:看看我们的地球》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讲述了地壳的形成、冰川的起源、地震的形成与预防、地球的年龄等问题,行文严谨,语言生动,将枯燥的科学知识饶有趣味地娓娓道来,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学普及类读物。
作者简介:

李四光(1889—1971) 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和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留下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精彩试读:

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八大行星之一,它是一个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个行星。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组成它的外一层,就是气圈。在这层下面,有些地方是由岩石造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三,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十分之七都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过,在大海底下的这一部分石圈的岩石,它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比较轻一些,一般颜色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质的岩石规规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翻动,原来埋在深处的岩石,翻到地面上来了。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曾经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也才能使我们能够想象到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
随着科学不断地发达,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一万二千多公里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侦察呢?有。这就是靠由地震的各种震波给我们传送来的消息。不过,通过地震波获得有关地下情况的消息,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物质的大概样子,不能像我们在地表所看见的岩石那么清楚。
地球深处的物质,对我们现在生活上的关系较少,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还是石圈的上一层。我们的老祖宗曾经用石头来制造石斧、石刀、石钻、石箭等从事劳动的工具。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可是,我们现在种地或在工厂里、矿山里劳动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东西,仍然还要向石圈里要原料。只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向石圈索取这些原料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并且向石圈探查和开采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术,也就越来越进步。
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地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yóu)、钍(tǔ)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将来,人们还要利用原子能来推动各种机器和一切交通运输工具,要它们驯服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样说来,石圈上层能够给人类利用的各种好东西是不是永远取之不尽的呢?不是的。石圈上能够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矿物原料,正在天地少下去,而且总有要用完的。
那么怎么办呢?一条办法,是往石圈下部深的地方要原料,这就要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工作者们共同努力。另一条办法,就是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的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比如近代科学家们已经接触到了的好些方面,包括太阳能、地球内部的巨大热库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甚至于有可能在星际航行成功以后,在月亮和其他星球上开发可能利用的物质和能源等。
关于太阳能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工作,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就。对其他天体的探索研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并在近几年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有关利用地球内部热量的研究,虽然也早为科学家们注意,并且也已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利用地热的阶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8883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