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煤城“嬗变”转型升级谋跨越

安徽淮南:煤城“嬗变”转型升级谋跨越,第1张

黑色的煤炭经过气化、变换等工序变身成白色的粒子,广泛应用于 汽车 、家电等领域,淮南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攻克了“淮南煤”作为化工原料煤的技术瓶颈,让煤炭深度加工与清洁利用成为现实。

近年来,在充分发挥自身能源、区位优势的同时,安徽淮南市守正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突出以煤化工、大数据、新能源等为主的新型产业。如今,“黑白”分明的淮南,正在走上一条色彩缤纷的转型发展之路。

煤炭深加工:从黑煤到白色颗粒的蜕变

金秋时节,走进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建设和各项生产正在快马加鞭,崭新的装置,高耸的塔罐,川流的车辆,匆忙的人流和着机组运行的轰鸣声,一派繁忙的景象。8月8日,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首批下线的180吨聚乙烯、聚丙烯颗粒通过包装机,自动计量封袋,满载6辆卡车,发往华东下游市场。

作为中国石化重点建设项目,安徽省重点工程、淮南市“一号工程”,中安联合煤化工从立项到建成历时十年,它的建成投产让淮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转型发展成为现实。

“目前,安徽省内尚没有大型聚烯烃企业。中安联合的建成投产,填补了省内市场空白,实现了安徽煤由燃料向原料的‘关键一跃’,更是安徽省推动煤炭深度加工与清洁利用的‘关键一招’。”中安联合副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施华彪说。

从黑色的煤炭,到白色的颗粒,淮河岸边的“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成功诞生,被广泛运用于家电、 汽车 、电线电缆等众多领域,标志着淮南新型煤化工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对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促进安徽省和淮南市的经济转型发展,均作出积极的贡献。

光伏发电:从沉陷区到绿色能源基地

在三峡新能源安徽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内,湖面波光粼粼,一列列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列队。利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中国三峡集团总投资近10亿元,项目总装机容量约150兆瓦,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支撑国家1764亿元的GDP;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530公顷、年节约标准煤约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95万吨,减少森林砍伐约54万立方米,照亮城乡家庭约94万户。

三峡集团还通过项目建设、日常维护和组件清洗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利用当地农村闲置劳动力,目前为2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60多人,月增加经济收入2000元;通过水面租赁,实现5000(其中贫困人口518人)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元,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36万元。

这座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式电站助力地方政府把采煤沉陷区由“包袱”变成“财富”,把产业布局由“地下”转到“地上”,把发展方式由“黑色”变成“绿色”,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型。

智慧之城:从坐拥资源到大数据产业

在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园内,两栋白色建筑位于园区核心区,这就是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机房楼,在这里,规划建设了具有2万个机架能力的数据平台,2016年3月,项目一期6600个机柜安装完成。一期工程已具有6600个机架托管能力,可承载7万台服务器。

“目前这里已经成为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在华东区重要的数据服务区。平时我们在安徽区域刷微信、逛淘宝,大部分数据都是这里发出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核心网管理王杰说。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已装机950个机架,服务超2100家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互联网公司,上云客户达600家。

淮南市坐拥丰富的资源,但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变革的环境下,产业结构单一、煤电独大却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困境,淮南市利用自身煤电及水源丰富等优势, 探索 出一条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2011年,淮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云海战略”,将云计算纳入城市发展战略。2012年,淮南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如今,淮南先后与国家信息中心、贵阳市政府、科大讯飞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数据项目,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大数据展示中心、国内首个钱学森智库分中心、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国产资源卫星大数据中心一期等大数据平台。

2018年底,安徽省批准在淮南建设省大数据标准创新基地,围绕大数据存储、交易和应用开展技术标准创新,实现标准化与 科技 创新、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推动大数据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来源: 新华网

关注同花顺 财经 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 财经 资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9337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