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网卡可以同时接两条线路,比如电信+联通。一个网卡接电信,一个网站接联通。这样实现双线服务器,目前国内服务器南方以电信为主,北方是以联通为主,它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互联互通的问题,如果是电信的线路,访问联通的速度可能延时比较大速度会有点慢,同样使用联通线路访问电信也会出现速度慢这个问题,而使用双线服务器,一台服务器两个线路可以使联通线路和电信线路同时访问到一台服务器时速度更快。
如果是有两台服务器做直连,双网卡可以一个网站连外网,一个网卡做直连,两台服务器连内网使用。
两个网卡是提供网络冗余的,简单说就是当一个网卡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启用另一个网卡;另外两个网卡可以实现聚合,这个时候就是你说的两个100M就相当于200M的带宽了。至于你说的分别接100M,由不同的网关接入,那需要设置双网关,否则只会有一个网卡能用,双网关设置在WINDOWS系统是需要用命令来设置,在界面中无法做到,比较专业,需要专业人员来做了。
此外,双网卡还可以设置网桥。………… 是这台服务器要内网外网互通(就是这台服务器作为一个主机,既可以上内网也可以上外网)还是你要将服务器连接的内网和外网之间相互通信(即服务器作为一个在内网和外网之间的桥梁,类似于路由器、防火墙之类的功能)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服务器作为一个主机,想内外网都能上,那就在系统上设置静态路由,将向内部网络的请求路由到内部网关,其余的走外部默认路由即可。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建议您使用Linux系统,开启NAT功能,即可实现连接在服务器上的内部网络与外网之间互通。服务器4口网卡接2网线使用聚合(LACP)功能连接。
1、在服务器上设置聚合组。打开服务器的网卡设置界面,选择需要聚合的网卡,然后添加到同一个聚合组中。在聚合组设置中,可以选择LACP协议和负载分担算法等选项。
2、在交换机上设置聚合组。打开交换机的管理界面,进入聚合组设置,选择与服务器相应的聚合组,并将其与对应的交换机端口绑定。
3、将两条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两个端口上。由于聚合组支持带宽叠加,因此连接多条网线可以提高网络带宽和可靠性。1,主流品牌服务器一般有2到4个网卡
2,可以从服务器尾部查看网口数,看看有几个rj45母口。需要注意品牌服务器常常有系统管理的端口,如RS485和网卡端口,这个是不能做以太网连接的。如果网卡不够可以添加。新一些的服务器还集成有万兆网卡。
3,由于服务器主要通过网络工作,所以对网卡要求较高,特别是cpu占用率,ibm的server常常集成博科的网卡,支持TOE。路由器的功能主要就是创建存储转发表提供数据的寻址转发。是个向导。
集线器的功能要简单得多,仅仅实现了物理层的功能,就是起到把多个终端简单连接的作用。
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网卡的硬件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Hub就是中心的意思,像树的主干一样,它是各分支的汇集点。HUB是一个共享设备,主要提供信号放大和中转的功能,它把一个端口接收的所有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
剩下就是一堆线而已。
………………
包括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二大部分。网络硬件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工作站、外设)等,如果要进行网络互连,还需要网桥、路由器、网关,以及网间互连线路等。网络软件网络接口卡、传输介质,根据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的不同,还需要集线器(HUB)、集中器(concentrato主要是网络 *** 作系统和满足特定应用要求的网络应用软件。
为了完整地给出LAN的定义,必须使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功能性定义,另一种是技术性定义。前一种将LAN定义为一组台式计算机和其它设备,在物理地址上彼此相隔不远,以允许用户相互通信和共享诸如打印机和存储设备之类的计算资源的方式互连在一起的系统。这种定义适用于办公环境下的LAN、工厂和研究机构中使用的LAN。
就LAN的技术性定义而言,它定义为由特定类型的传输媒体(如电缆、光缆和无线媒体)和网络适配器(亦称为网卡)互连在一起的计算机,并受网络 *** 作系统监控的网络系统。
功能性和技术性定义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功能性定义强调的是外界行为和服务;技术性定义强调的则是构成LAN所需的物质基础和构成的方法。
局域网(LAN)的名字本身就隐含了这种网络地理范围的局域性。由于较小的地理范围的局限性。由于较小的地理范围,LAN通常要比广域网(WAN)具有高的多的传输速率,例如,目前LAN的传输速率为10Mb/s,FDDI的传输速率为100Mb/s,而WAN的主干线速率国内目前仅为64kbps或 2048Mbps,最终用户的上线速率通常为144kbps。
LAN的拓扑结构目前常用的是总线型和环行。这是由于有限地理范围决定的。这两种结构很少在广域网环境下使用。
LAN还有诸如高可靠性、易扩缩和易于管理及安全等多种特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