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为了加强电磁环境管理,保障公众健康,我国于2014年对《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 9175-88)进行整合修订,出台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根据该标准,通信频段功率密度应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美国这一标准为600微瓦/平方厘米,两者相差了15倍。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基站信号会有相互叠加的水平出现,现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时执行的都是国标五分之一的标准,即小于8微瓦/平方厘米。1按功能有直放站,宏站,拉远站。按外形有单管站,四角铁塔,三角铁塔,美化铁塔。按层级有接入层,汇聚层基站等等
2基站一般有三面天线~~每个运营商,叫做1,2,3号小区,覆盖全方向。
3频率得看是2g3g4g,使用频率不同,三大运营商划分的频率也不同,有兴趣可搜索我国通信频率划分。
4,天线有双极天线,智能天线,等等
这篇文章算是应邀而作的科普文。
科普文有科普文的压力,才疏学浅,生怕误人,不敢动笔。但是拖延症是不好的,拖延久了,就好像云网端架构里,如果两个节点(Node)之前的通信延迟很高,那是要不得的——问你话呢,半天不回答是咋回事?不爱了吗?
“云网端架构”,乍听有点拗口,我理解的就是云原生(Cloud Native)架构。我读科普文,最怕一串又一串新名词冒出来。所谓云原生,就理解成“云”+“原生”,这就没有生词啦。云,是天上的云,云上面“承载”了我们所有美好的回忆。原生,原生家庭嘛,云就是原生家庭。这样的架构有什么特点呢?对普通人来说,互联网的架构比较务虚,我拿物联网的举个实在点的例子。
文字解读一下。我在上海,我卧室里的垃圾桶会自动垃圾分类,但是需要联网,一直连着服务器。我可以通过手机修改垃圾桶的分类规则。我手机打开某个app,先联4G网,基站帮我传信号,app登录到服务器,登的是上海机房的服务器。服务器帮我找到这个垃圾桶,告诉它,d簧是可回收垃圾,嗯。后来我去了多伦多,刚下飞机突然想看看垃圾桶是不是已经塞满了,同样打开app,联网,因为这个app在北美有业务,在多伦多建了机房,所以直连多伦多机房的服务器,但是垃圾桶还是在上海呀,光信号从北美到东亚,垃圾桶慢悠悠地露出它空荡荡的肚子,我终于放下心来。
真实的架构不一定是这样子,里面有太多的技术细节。但是这个案例是一个很real的场景。
我们的诗人,喜堆砌意象。在上图中也有这么几个意象:
他们的关系大致是: 人通过手机控制垃圾桶,控制信号经由服务器处理,基站传输。
黄晓庆的达闼机器人,提出了“云端机器人”的理念。其实用我这个图修修补补,也能凑合凑合,大部分意象没有改变:
他们的关系大致是: 人与机器人进行直接交互,机器人的行为由服务器控制,服务器下发的控制信号经由基站传输。
一般人讲这样的架构,不会提到基站。但是我感觉 无名英雄应该有名字 。大家知道声速不过几百米每秒(超音速也就那么一回事呀),如果光靠吼的,坏事传千里也太慢了,大家都不会知道皮几万的故事了。而且碰见真空还会歇菜。
面对面沟通效率高,无非几点:
“云端机器人”的核心要义,其中之一就是: 4G网络的速度,已经够快 。也就是说,我跟机器人说的话,机器人傀儡后面真正的主人,也就是服务器,几乎没有延迟地听到了,就好像它在我面前一样。这个要义的实现,除了4G网络标准及其设备本身足够优秀以外,TCP/IP为代表的网络协议栈,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话就是,这是大伙儿齐心协力的结果。
那么下一个要义就是,服务器的处理速度要够快,不能像个傻子一样,回答问题慢吞吞的。说到这里,想起最近看一个纪录片,讲棋圣聂卫平,晚年去监狱做公益活动,和一群狱友下棋——一人同时对几十人。可惜聂卫平后来身体抱恙,没能下完所有的局。这个下棋的场景,和服务器运转几乎一模一样。我们普通人就是狱友,棋盘对面是机器人,我们每落一子,机器人把棋局发给聂卫平,聂卫平略一思忖,马上给出落子方案,机器人帮忙落子。聂卫平的挑战就是,处理几十上百的并发请求——说是并发,其实仍然是分片,对聂卫平思考时间的分片。
好了,至此已觉该述已述,该去洗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