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集群系统通俗地讲就是把多台服务器通过快速通信链路连接起来,从外部看来,这些服务器就像一台服务器在工作,而对内来说,外面来的负载通过一定的机制动态地分配到这些节点机中去,从而达到超级服务器才有的高性能、高可用。多路服务器中的“路”其实就是CPU的颗数
多核这个应该不用我解释
刀片服务器是服务器中的一个种类,目前主流的刀片服务器都是2路或4路的。
刀片服务器是未来服务器发展的一个趋势,单位面积中刀片服务器部署密度平均能达到机架式服务器的2到3倍左右。在实现高密度的同时还能大大节省能耗、简化布线的复杂程度并降低运维成本。
服务器集群可以理解为针对关键应用的高可用性冗余方案
你说的这3者其实是3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是他们3者的结合是未来企业级运维的趋势---->刀片服务器+服务器集群+虚拟化问题1 :服务器集群简单可以理解为负载均衡 就是多台服务器分担同一个应用任务,但是还要看具体应用是要跑什么然后才能判断能不能实现。比如web服务器(网站服务器)就可以放到群集服务器上,100个人访问的话可以随机分配到3个服务器上,但是看到的内容是一样的感觉就是在一台服务器上。
问题2:云是依托集群来做的。群集是实现云技术的一个基础平台。简单例子:三台服务器可以做成群集架设成云平台,然后经过云平台虚拟出6台或者更多台的虚拟服务器(视你物理服务器的性能来做)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RAID),有“价格便宜且多余的磁盘阵列”之意。原理是利用数组方式来作磁盘组,配合数据分散排列的设计,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磁盘阵列是由很多便宜、容量较小、稳定性较高、速度较慢磁盘,组合成一个大型的磁盘组,利用个别磁盘提供数据所产生加成效果提升整个磁盘系统效能。同时利用这项技术,将数据切割成许多区段,分别存放在各个硬盘上。磁盘阵列还能利用同位检查(Parity Check)的观念,在数组中任一颗硬盘故障时,仍可读出数据,在数据重构时,将数据经计算后重新置入新硬盘中。RAID技术主要包含RAID 0~RAID 7等数个规范,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常见的规范有如下几种: RAID 0: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RAID 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RAID 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 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0+1: 也被称为RAID 10标准,实际是将RAID 0和RAID 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 *** 作的瓶颈。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每次写 *** 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 *** 作的瓶颈,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在RAID 5上,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 *** 作,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 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和随机读写的数据。RAID 3与RAID 5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 *** 作,并可进行并行 *** 作。在RAID 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 *** 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 *** 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RAID 6:与RAID 5相比,RAID 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但RAID 6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非常差。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实际应用。 RAID 7:这是一种新的RAID标准,其自身带有智能化实时 *** 作系统和用于存储管理的软件工具,可完全独立于主机运行,不占用主机CPU资源。RAID 7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储计算机(Storage Computer),它与其他RAID标准有明显区别。除了以上的各种标准(如表1),我们可以如RAID 0+1那样结合多种RAID规范来构筑所需的RAID阵列,例如RAID 5+3(RAID 53)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阵列形式。用户一般可以通过灵活配置磁盘阵列来获得更加符合其要求的磁盘存储系统。 RAID 5E(RAID 5 Enhencement): RAID 5E是在 RAID 5级别基础上的改进,与RAID 5类似,数据的校验信息均匀分布在各硬盘上,但是,在每个硬盘上都保留了一部分未使用的空间,这部分空间没有进行条带化,最多允许两块物理硬盘出现故障。看起来,RAID 5E和RAID 5加一块热备盘好象差不多,其实由于RAID 5E是把数据分布在所有的硬盘上,性能会与RAID5 加一块热备盘要好。当一块硬盘出现故障时,有故障硬盘上的数据会被压缩到其它硬盘上未使用的空间,逻辑盘保持RAID 5级别。 RAID 5EE: 与RAID 5E相比,RAID 5EE的数据分布更有效率,每个硬盘的一部分空间被用作分布的热备盘,它们是阵列的一部分,当阵列中一个物理硬盘出现故障时,数据重建的速度会更快。 开始时RAID方案主要针对SCSI硬盘系统,系统成本比较昂贵。1993年,HighPoi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芯片,能够利用相对廉价的IDE硬盘来组建RAID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RAID的“门槛”。从此,个人用户也开始关注这项技术,因为硬盘是现代个人计算机中发展最为“缓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设备,而用户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却常常远超计算机的本身价格。在花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RAID技术可以使个人用户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盘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数据安全性,现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IDE-RAID控制芯片主要出自HighPoint和Promise公司,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AMI公司。 面向个人用户的IDE-RAID芯片一般只提供了RAID 0、RAID 1和RAID 0+1(RAID 10)等RAID规范的支持,虽然它们在技术上无法与商用系统相提并论,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其提供的速度提升和安全保证已经足够了。随着硬盘接口传输率的不断提高,IDE-RAID芯片也不断地更新换代,芯片市场上的主流芯片已经全部支持ATA 100标准,而HighPoint公司新推出的HPT 372芯片和Promise最新的PDC20276芯片,甚至已经可以支持ATA 133标准的IDE硬盘。在主板厂商竞争加剧、个人电脑用户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在主板上板载RAID芯片的厂商已经不在少数,用户完全可以不用购置RAID卡,直接组建自己的磁盘阵列,感受磁盘狂飙的速度。 RAID 50:RAID50是RAID5与RAID0的结合。此配置在RAID5的子磁盘组的每个磁盘上进行包括奇偶信息在内的数据的剥离。每个RAID5子磁盘组要求三个硬盘。RAID50具备更高的容错能力,因为它允许某个组内有一个磁盘出现故障,而不会造成数据丢失。而且因为奇偶位分部于RAID5子磁盘组上,故重建速度有很大提高。优势:更高的容错能力,具备更快数据读取速率的潜力。需要注意的是:磁盘故障会影响吞吐量。故障后重建信息的时间比镜像配置情况下要长。
由二台或更多物理上独立的服务器共同组成的"虚拟"服务器称之为集群服务器 一项称做MicroSoft集群服务(MSCS)的微软服务可对集群服务器进行管理 一个SQL Server集群是由二台或更多运行SQL Server的服务器(节点)组成的虚拟服务器 如果集群中的一个节点发生故障 集群中的另一个节点就承担这个故障节点的责任
认为一个 SQL Server集群能够给集群中的两个节点带来负载平衡 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虽然这似乎很有用 但却是不正确的 这也意味着集束SQL Server不能真正提高性能 集束SQL Server只能提供故障转移功能 故障转移就是当系统中的一台机器发生故障失去其功能时 另一台机器将接手运行它的SQL Server实例 这种功能失效可能是由于硬件故障 服务故障 人工故障或各种其它原因
为何要集束SQL Server环境
在实用性方面 集群SQL Server环境令人满意 在进行故障转移时 将数据库实例由一台服务器转移到另一台服务器的时间非常短暂 一般只需要 至 秒钟 虽然需要重建连接 但对数据库的终端用户而言 故障转移处理通常是透明的 低廉的故障转移成本还可帮助你对集群中的节点进行维护 而不会造成服务器完全无法访问
SQL Server集群类型
一共有两种类型的SQL Server集群 主动/被动集群和主动/主动集群 下面分别对它们进行说明(说明以两个节点的SQL Server集群为基础)
主动/被动集群
在这种类型的集群中 一次只有一个节点控制SQL Server资源 另一个节点一直处于备用模式 等待故障发生 进行故障转移时 备用的节点即取得SQL Server资源的控制权
优点 由于服务器上只有一个实例在运行 所以在进行故障转移时 不需要另外的服务器来接管两个SQL Server实例 性能也不会因此降低
缺点 由于虚拟服务器上只有一个SQL Server实例在运行 另一台服务器总是处理备用模式与空闲状态 这意味着你并没有充分利用你购买的硬件
主动/主动集群
在这种类型的集群中 集群中的每个节点运行一个独立且主动的SQL Server实例 发生节点故障时 另一个节点能够控制发生故障节点的SQL Server实例 然后这个正常的节点将运行两个SQL Server实例 它自己的实例和发生故障的实例
优点 通过这种配置 你能够充分利用你的硬件 在这样的系统中 两个服务器都在运行 而不是只有一台服务器运行 而另一台处于等待故障发生的备用模式 因此你能够充分利用你购买的机器
缺点 如果进行故障转移 一台服务器运行两个SQL Server实例 性能就会受到不利影响 然而 性能降低总比虚拟服务器完全失灵要强得多 这种配置的另一故障在于它要求购买的许可要比主动/被动集群多一些 因为集群在运行两个主动SQL Server实例 这要求你购买两个单独的服务器许可 在某些情况下 这也可能对你形成阻碍
集群考虑
在高实用性方面 集群SQL Server环境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 高实用性也确实伴随某种折衷
首先 建立一个集群SQL Server环境非常昂贵 这是因为集群中的节点必须遵照集群节点的兼容性列表 而且 还需要建立一个复杂的网络 机器的配置必须几乎相同 同时需要实现数据库文件磁盘子系统共享 存储区网络(SAN)是建立这种子系统的不错选择 但SAN并非必要 而且十分昂贵 另外 如果你正在运行一个主动/主动集群 你需要为集群中运行SQL Server实例的每台机器的处理器购买一个许可
lishixinzhi/Article/program/SQLServer/201311/2227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