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于Intel和AMD的X86平台,广电鲲鹏服务器使用的 *** 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是ARM版本的。
CPU信息如下:
CPU架构显示是aarch64。指令集于X86的也不相同。
安装CentOS Linux release 771908 (AltArch) *** 作系统
在图形化界面信息下识别不了CPU信息:
安装好 *** 作系统之后想跑一下Unixbench跑分。Unixbench是一个类unix系(Unix,BSD,Linux)统下的性能测试工具,一个开源工具,被广泛用于测试linux系统主机的性能。
先看下GCC的版本:
在X86平台下直接执行Run命令就可以进行Unixbench跑分。
但是在ARM平台下进行Unixbench跑分出现报错:
这是由于CPU的架构不同,-march和-mtune不支持native参数,需要进行修改。
修改MakeFile文件,将 -march=armv8-a -mtune=cortex-a53
再次运行Unixbench就可以正常进行编译跑分了。云宏CNware国产虚拟化平台简介:
CNware®是云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化平台,通过对物理资源、虚拟资源、业务资源统一管理,为客户的应用系统提供高性能、高安全、高可靠的计算、存储、网络服务,构建高度可用、按需服务的虚拟数据中心。
广电鲲鹏服务器是广电运通与华为合作,基于华为鲲鹏920处理的ARM架构的服务器,我这里测试的是GRGBanking 200 (Model RK2280)型号,2U高度,配置两个64核的Kunpeng 920处理器。
广电鲲鹏RK2280启动界面,配置两颗HiSilicon Kunpeng 920-7261K 64核CPU,256G内存。
通过光盘启动进入安装界面。
我这里使用的是ARM版的安装镜像,第一项就是支持华为的kunpeng CPU,另外还支持Mavell、Ampere、飞腾的CPU。目前主流的ARM版服务器CPU都可以支持。
进入安装界面,浓郁的Centos味道。
配置安装界面
选择安装磁盘
选择安装计算节点还是管理节点,另外可以安装分布式存储组件。
设置root密码。
完成安装,点击重启
启动界面,前面两个是云宏的虚拟化 *** 作系统,后面两个是之前测试UOS的残余,可以忽略。
完成启动进入登陆界面。
系统信息:
可以看出这是基于Centos+KVM的解决方案。分类: 电脑/网络 >> 硬件
解析:
那么什么是存储虚拟化呢?不同的公司和企业有不同的定义。虽然虚拟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在被引入到存储领域后却发生了某些变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存储虚拟化是通过存储虚拟化的技术方法,将系统中各种异构的存储设备映射为一个单一的存储资源,对用户完全透明,达到互 *** 作性的目的。
通过虚拟化技术,用户可以利用已有的硬件资源,把SAN内部的各种异构的存储资源统一成对用户来说是单一视图的存储资源(Storage Pool),而且采用Striping、LUN Masking、Zoning等技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这个大的存储池进行方便的分割、分配,保护了用户的已有投资,减少了总体拥有成本(TCO)。另外也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实现存储池对服务器的动态而透明的增长与缩减,更进一步,可以实现SAN与SAN之间的虚拟化、全球的虚拟化。
虚拟化存储的能量正在释放
存储技术经历了从单个的磁盘、磁带、RAID到存储网络系统的发展历程。传统的直接存储(DAS)方式是存储设备附属于某个服务器,数据被局限在某个主机的控制之下,这种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分布式业务的需要,因而发展出网络存储技术。典型的网络存储技术有网络附加存储(NAS,Neork Attached Storage)和存储区域网(SAN,Storage Area Neorks)两种。
NAS技术是网络技术在存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它直接将存储设备挂在网上,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开放性;但缺点是与LAN共用同一物理网络,易形成拥塞而影响性能,特别在数据备份时性能较低,影响了它在企业级存储应用中的地位。
SAN技术的存储设备是用专用网络相连的,目前这个网络是基于光纤通道协议。由于光纤通道的存储网和LAN分开,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在SAN中,系统扩展、数据迁移、数据本地备份、远程容灾数据备份和数据管理等都比较方便,整个SAN成为一个统一管理的存储池(Storage Pool)。由于具有这些优异的性能,SAN已经成为网络存储的主流,正在引发存储技术与使用的革命性变化。
从技术上说,存储网络(包括NAS和SAN)都是一种很大的技术革新,但是它们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存储整合和自动化的存储管理 *** 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透明存储,存储管理用户仍然需要分别掌握不同存储设备的物理特性,才能对存储池进行有效的管理。
只有采用了存储虚拟化的技术,才能真正屏蔽具体存储设备的物理细节,为用户提供统一集中的存储管理。采用存储虚拟化技术,用户可以实现:
1.存储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以前没有采用虚拟化的传统存储系统,存储管理和维护工作大部分由人工完成。但是由于企业数据越来越多,存储系统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当增加新的存储设备时,整个系统(包括网络中的诸多用户设备)都需要重新进行烦琐的配置工作。重新配置需要关机、重启动系统、重新初始化等,势必会影响客户业务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用户数据的不可用。
在虚拟存储环境下,所有的存储资源在逻辑上被映射为一个整体,对用户来说是单一视图的透明存储,而单个存储设备的容量、速度等物理特性却被屏蔽掉了。无论后台的物理存储是什么设备,服务器及其应用系统看到的都是客户非常熟悉的存储设备的逻辑映像。系统管理员不必关心自己的后台存储,只须专注于管理存储空间本身,所有的存储管理 *** 作,如系统升级、改变RAID级别、初始化逻辑卷、建立和分配虚拟磁盘、存储空间扩容等比从前的任何存储技术都更容易,存储管理变得轻松无比。与现有的SAN相比,存储管理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
2.提高存储效率
能更有效地使用存储。主要表现在消除被束缚的容量、整体使用率达到更高的水平。当前困扰企业用户的最大问题就是物理存储设备的使用效率非常低。以传统磁盘存储为例,考虑到用户数据的不断增长,实际上平均40%~50%的磁盘容量从未被利用过。但同时为满足系统性能和以后升级扩容等方面的要求,客户一般购买超过实际数据量需求3~4倍的磁盘,用于磁盘镜像等附加功能,从而造成了存储空间资源的极大浪费。
虚拟化存储技术解决了这种存储空间使用上的浪费,它把系统中各个分散的存储空间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编址的逻辑存储空间,突破了单个物理磁盘的容量限制,客户几乎可以100%地使用磁盘容量,而且由于存储池扩展时能自动重新分配数据和利用高效的快照技术降低容量需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存储资源的利用率。
3 减少总体拥有成本(TCO),增加投资回报(ROI)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企业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异构环境,包括不同 *** 作平台的服务器和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的存储设备。采用存储虚拟化技术,可以支持物理磁盘空间动态扩展,这样用户现有的设备不必抛弃,可以融入到系统中来,保障了用户的已有投资;从而降低了用户TCO,实现了存储容量的动态扩展,增加了用户的ROI。
存储虚拟化能够将存储管理的级别从普通的手工 *** 作水平提升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管理水平,减轻应用程序服务器对本地物理存储设备的管理工作,将各种异构的存储系统整合成为能够作为单一资源易于管理的单一存储池;同时,根据不同用户、不同应用的需要,可以配置和实现基于用户定制的数据应用和系统管理。因此,存储虚拟化是企业应用系统新的挑战与机遇的产物,应用前景广阔。
对于配置IIS服务器 我想大家也许有不是很明白的地方 下面介绍ASP配置IIS服务器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把好安全关是所有网站都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如果服务器本身不安全 给网站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
一 *** 作系统的安装
我这里说的 *** 作系统以Windows 为例 高版本的Windows也有类似功能
格式化硬盘时候 必须格式化为NTFS的 绝对不要使用FAT 类型
C盘为 *** 作系统盘 D盘放常用软件 E盘网站 格式化完成后立刻设置磁盘权限 C盘默认 D盘的安全设置为Administrator和System完全控制 其他用户删除 E盘放网站 如果只有一个网站 就设置Administrator和System完全控制 Everyone读取 如果网站上某段代码必须完成写 *** 作 这时再单独对那个文件所在的文件夹权限进行更改
系统安装过程中一定本着最小服务原则 无用的服务一概不选择 达到系统的最小安装 在安装IIS的过程中 只安装最基本必要的功能 那些不必要的危险服务千万不要安装 例如 FrontPage 服务器扩展 Internet服务管理器(HTML) FTP服务 文档 索引服务等等
二 网络安全配置
网络安全最基本的是端口设置 在 本地连接属性 点 Internet协议(TCP/IP) 点 高级 再点 选项 TCP/IP筛选 仅打开网站服务所需要使用的端口 配置界面如下图
进行如下设置后 从你的服务器将不能使用域名解析 因此上网 但是外部的访问是正常的 这个设置主要为了防止一般规模的DDOS攻击
三 安全模板设置
运行MMC 添加独立管理单元 安全配置与分析 导入模板basicsv inf或者securedc inf 然后点 立刻配置计算机 系统就会自动配置 帐户策略 本地策略 系统服务 等信息 一步到位 不过这些配置可能会导致某些软件无法运行或者运行出错
四 WEB服务器的设置
以IIS为例 绝对不要使用IIS默认安装的WEB目录 而需要在E盘新建立一个目录 然后在IIS管理器中右击主机 >属性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