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注入是通过把SQL命令插入到Web表单递交或输入域名或页面请求的查询字符串,最终达到欺骗服务器执行恶意的SQL命令。其实就是就是提交精心构造的数据库语句,使其反馈一些有用的数据。说白了就是去欺骗数据库,假如只有web服务器的话,是没法进行SQL注入的。
网上常用的注入手法有两种,一种是猜测,让数据库暴出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另一种直接绕过认证,取得权限。相对应,要想修复此类漏洞,就必须禁止特殊数据的提交或将特殊提交的数据修改。
下面是不同脚本语言下的防注入过滤代码,其实思想是一致的。
1、 PHP防注入过滤代码
php 代码复制内容到剪贴板
<!-- php
/
说明: 判断传递的变量中是否含有非法字符 如$_POST、$_GET
功能: 防注入
使用方法: 将下列代码保存为ak,php,调用方式 在数据提交页加上include("akphp");
/
function dowith_sql($str)
//实现将特征码两边加
{
$refuse_str="exec|and|or|select|update|from|where|order|by||delete||insert|into|values|create|table|
database|set|char|asc|cast|declare| </script|script|iframe|3bomb|cjs|;";>
//定义防注入的字符
$arr=explode("|",$refuse_str);
//将$refuse_str中的值单独取出
for($i=0;$i<count($arr);$i++) p=""> </count($arr);$i++)>
{
$replace="["$arr[$i]"]";
$str=str_replace($arr[$i],$replace,$str);
//在变量$str中搜索字符串$arr[$i],并将其替换为字符串[$replace]
}
return $str;
}
foreach ($_GET as $key=>$value)
//遍历获GET方法获得的参数$_GET的值传给$key,并赋值给$value
{
$_GET[$key]=dowith_sql($value);
//将$value中的特征码处理传个$_GET[$key]
}
foreach ($_POST as $key=>$value)
{
$_POST[$key]=dowith_sql($value);
}
>
上面的防注入的方法只是防了GET与POST方法提交的数据,但是,WEB服务器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取GET中的数据,没有再去POST中的数据,没有还会再去COOKIES中的数据,上面的代码还没有防cookies注入。防cookies注入就比较简单了,cookies的id值一般只为阿拉伯数字,但是cookies注入必须得在id中构造代码,只要在获得参数UID后,对其进行过滤就可以了,代码如下:
php 代码复制内容到剪贴板
<!-- php
if($_COOKIE[id]!=null) {
//判断cookies不为空
foreach ($_COOKIE[id] as $key=>$id){
//读取cookies中的值
if (is_numeric($id)<0){
echo " ";
}
}
}
>
将上述代码保存为hkphp。
所以在平时应用时,在网页上加上include("akphp");与include("hkphp");
2、 ASP防注入过滤代码
<%
--------说明------------------
使用方法: 在需要防注的页面头部用 SSI ʱ B>
包含就可以了
友情提示:把代码复制到CONNasp(数据库连接文件) 那么,只要包含了CONN的所有文件都防注了
-------- ------------------------
Dim xf_Post,xf_Get,xf_In,xf_Inf,xf_Xh,xf_db,xf_dbstr
自定义需要过滤的字串,用 "|" 分隔
xf_In = "|;|and|exec|insert|select|delete|update|count||%|chr|mid|master|truncate|char|declare"
xf_Inf = split(xf_In,"|")
If RequestForm<>"" Then
For Each xf_Post In RequestForm
For xf_Xh=0 To Ubound(xf_Inf)
If Instr(LCase(RequestForm(xf_Post)),xf_Inf(xf_Xh))<>0 Then
ResponseWrite ""
ResponseWrite "非法 *** 作!系统做了如下记录↓
"
ResponseWrite " *** 作IP:"&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
"
ResponseWrite " *** 作时间:"&Now&"
"
ResponseWrite " *** 作页面:"&RequestServerVariables("URL")&"
"
ResponseWrite "提交方式:POST
"
ResponseWrite "提交参数:"&xf_Post&"
"
ResponseWrite "提交数据:"&RequestForm(xf_Post)
ResponseEnd
End If
Next
Next
End If
If RequestQueryString<>"" Then
For Each xf_Get In RequestQueryString
For xf_Xh=0 To Ubound(xf_Inf)
If Instr(LCase(RequestQueryString(xf_Get)),xf_Inf(xf_Xh))<>0 Then
ResponseWrite ""
ResponseWrite "非法 *** 作!系统已经给你做了如下记录↓
"
ResponseWrite " *** 作IP:"&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
"
ResponseWrite " *** 作时间:"&Now&"
"
ResponseWrite " *** 作页面:"&RequestServerVariables("URL")&"
"
ResponseWrite "提交方式:GET
"
ResponseWrite "提交参数:"&xf_Get&"
"
ResponseWrite "提交数据:"&RequestQueryString(xf_Get)
ResponseEnd
End If
Next
Next
End If
%>
同样,再将cookies防一下,代码加在数据提交页。
if(RequestCookies["uid"]!=null)
{
uid=RequestCookies["uid"]value;
isnumeric cooidesID = new isnumeric();
//这是一个类
if (cooidesIDreIsnumeric(ruid))
//如果是数字就运行下面的
{
string str="select from userTable where id="+uid;
}
}
3、 JSP防注入过滤代码
服务器遭受攻击后的处理流程
安全总是相对的,再安全的服务器也有可能遭受到攻击。作为一个安全运维人员,要把握的原则是:尽量做好系统安全防护,修复所有已知的危险行为,同时,在系统遭受攻击后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攻击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攻击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下面是我整理的服务器遭受攻击后的处理流程:
一、处理服务器遭受攻击的一般思路
系统遭受攻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攻击束手无策,下面就详细介绍下在服务器遭受攻击后的一般处理思路。
1 切断网络
所有的攻击都来自于网络,因此,在得知系统正遭受黑客的攻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断开服务器的网络连接,这样除了能切断攻击源之外,也能保护服务器所在网络的其他主机。
2 查找攻击源
可以通过分析系统日志或登录日志文件,查看可疑信息,同时也要查看系统都打开了哪些端口,运行哪些进程,并通过这些进程分析哪些是可疑的程序。这个过程要根据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进行追查和分析。下面的章节会详细介绍这个过程的处理思路。
3 分析入侵原因和途径
既然系统遭到入侵,那么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系统漏洞,也可能是程序漏洞,一定要查清楚是哪个原因导致的,并且还要查清楚遭到攻击的途径,找到攻击源,因为只有知道了遭受攻击的原因和途径,才能删除攻击源同时进行漏洞的修复。
4 备份用户数据
在服务器遭受攻击后,需要立刻备份服务器上的用户数据,同时也要查看这些数据中是否隐藏着攻击源。如果攻击源在用户数据中,一定要彻底删除,然后将用户数据备份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5 重新安装系统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能彻底清除攻击源,因为没有人能比黑客更了解攻击程序,在服务器遭到攻击后,最安全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新安装系统,因为大部分攻击程序都会依附在系统文件或者内核中,所以重新安装系统才能彻底清除攻击源。
6 修复程序或系统漏洞
在发现系统漏洞或者应用程序漏洞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复系统漏洞或者更改程序bug,因为只有将程序的漏洞修复完毕才能正式在服务器上运行。
7 恢复数据和连接网络
将备份的数据重新复制到新安装的服务器上,然后开启服务,最后将服务器开启网络连接,对外提供服务。
二、检查并锁定可疑用户
当发现服务器遭受攻击后,首先要切断网络连接,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比如无法马上切断网络连接时,就必须登录系统查看是否有可疑用户,如果有可疑用户登录了系统,那么需要马上将这个用户锁定,然后中断此用户的远程连接。
1 登录系统查看可疑用户
通过root用户登录,然后执行“w”命令即可列出所有登录过系统的用户,如图1-11所示。
通过这个输出可以检查是否有可疑或者不熟悉的用户登录,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名以及用户登录的源地址和它们正在运行的进程来判断他们是否为非法用户。
2 锁定可疑用户
一旦发现可疑用户,就要马上将其锁定,例如上面执行“w”命令后发现nobody用户应该是个可疑用户(因为nobody默认情况下是没有登录权限的),于是首先锁定此用户,执行如下 *** 作:
[root@server ~]# passwd -l nobody
锁定之后,有可能此用户还处于登录状态,于是还要将此用户踢下线,根据上面“w”命令的输出,即可获得此用户登录进行的pid值, *** 作如下:
[root@server ~]# ps -ef|grep @pts/3
531 6051 6049 0 19:23 00:00:00 sshd: nobody@pts/3
[root@server ~]# kill -9 6051
这样就将可疑用户nobody从线上踢下去了。如果此用户再次试图登录它已经无法登录了。
3 通过last命令查看用户登录事件
last命令记录着所有用户登录系统的日志,可以用来查找非授权用户的登录事件,而last命令的输出结果来源于/var/log/wtmp文件,稍有经验的入侵者都会删掉/var/log/wtmp以清除自己行踪,但是还是会露出蛛丝马迹在此文件中的。
三、查看系统日志
查看系统日志是查找攻击源最好的方法,可查的'系统日志有/var/log/messages、/var/log/secure等,这两个日志文件可以记录软件的运行状态以及远程用户的登录状态,还可以查看每个用户目录下的bash_history文件,特别是/root目录下的bash_history文件,这个文件中记录着用户执行的所有历史命令。
四、检查并关闭系统可疑进程
检查可疑进程的命令很多,例如ps、top等,但是有时候只知道进程的名称无法得知路径,此时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查看:
首先通过pidof命令可以查找正在运行的进程PID,例如要查找sshd进程的PID,执行如下命令:
[root@server ~]# pidof sshd
13276 12942 4284
然后进入内存目录,查看对应PID目录下exe文件的信息:
[root@server ~]# ls -al /proc/13276/exe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Oct 4 22:09 /proc/13276/exe -> /usr/sbin/sshd
这样就找到了进程对应的完整执行路径。如果还有查看文件的句柄,可以查看如下目录:
[root@server ~]# ls -al /proc/13276/fd
通过这种方式基本可以找到任何进程的完整执行信息,此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命令可以帮助系统运维人员查找可疑进程。例如,可以通过指定端口或者tcp、udp协议找到进程PID,进而找到相关进程:
[root@server ~]# fuser -n tcp 111
111/tcp: 1579
[root@server ~]# fuser -n tcp 25
25/tcp: 2037
[root@server ~]# ps -ef|grep 2037
root 2037 1 0 Sep23 00:00:05 /usr/libexec/postfix/master
postfix 2046 2037 0 Sep23 00:00:01 qmgr -l -t fifo -u
postfix 9612 2037 0 20:34 00:00:00 pickup -l -t fifo -u
root 14927 12944 0 21:11 pts/1 00:00:00 grep 2037
在有些时候,攻击者的程序隐藏很深,例如rootkits后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ps、top、netstat等命令也可能已经被替换,如果再通过系统自身的命令去检查可疑进程就变得毫不可信,此时,就需要借助于第三方工具来检查系统可疑程序,例如前面介绍过的chkrootkit、RKHunter等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很方便的发现系统被替换或篡改的程序。
五、检查文件系统的完好性
检查文件属性是否发生变化是验证文件系统完好性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可以检查被入侵服务器上/bin/ls文件的大小是否与正常系统上此文件的大小相同,以验证文件是否被替换,但是这种方法比较低级。此时可以借助于Linux下rpm这个工具来完成验证, *** 作如下:
[root@server ~]# rpm -Va
L c /etc/pamd/system-auth
S5 c /etc/security/limitsconf
S5T c /etc/sysctlconf
S5T /etc/sgml/docbook-simplecat
S5T c /etc/logindefs
S5 c /etc/openldap/ldapconf
S5T c /etc/sudoers
5T c /usr/lib64/security/classpathsecurity
L c /etc/pamd/system-auth
S5 c /etc/security/limitsconf
S5 c /etc/ldapconf
S5T c /etc/ssh/sshd_config
对于输出中每个标记的含义介绍如下:
S 表示文件长度发生了变化
M 表示文件的访问权限或文件类型发生了变化
5 表示MD5校验和发生了变化
D 表示设备节点的属性发生了变化
L 表示文件的符号链接发生了变化
U 表示文件/子目录/设备节点的owner发生了变化
G 表示文件/子目录/设备节点的group发生了变化
T 表示文件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发生了变化
如果在输出结果中有“M”标记出现,那么对应的文件可能已经遭到篡改或替换,此时可以通过卸载这个rpm包重新安装来清除受攻击的文件。
不过这个命令有个局限性,那就是只能检查通过rpm包方式安装的所有文件,对于通过非rpm包方式安装的文件就无能为力了。同时,如果rpm工具也遭到替换,就不能通过这个方法了,此时可以从正常的系统上复制一个rpm工具进行检测。
;0前言公司采用三方漏洞扫描时发现大量openssh漏洞,最终修复漏洞方案为将openssh升级到官方最新版本。
*** 作系统: Centos72
网络状况: 可以访问外网
Openssh版本: OpenSSH_661p1, OpenSSL 101e-fips 11 Feb 2013
修改配置文件/etc/xinetdd/telnet 将里面的”disable= yes”改成” disable=no” ,修改后结果
在/etc/securetty文件末尾增加一些pts终端,直接加在末尾就可以了
防火墙开启23号端口,当然也可以直接关闭防火墙 ,这里选择关闭防火墙
或修改配置文件,永久生效。
(4)安装依赖包
42 换成telnet登录服务器
其换成telnet登录服务器,更新过程ssh连接会断,导致无法连接
43 安装Openssl步骤
(1)替换会被备份的文件
(2)解压软件包并且进入目录进行编译
(3)创建软连接
(4)验证文件
(5)修改配置文件
52 安装步骤
(1)解压压缩包
(2)修改目录权限
(3)备份会替换的文件
(4)执行编译安装
(5)修改配置文件
(6)文件替换
(7)添加开机自启动
(8)重启ssh
注意:在运行这个脚本的时候备份文件必须要是/back_up/backuptgz,如果备份的时候叫其他名称,请自行修改脚本。还有脚本不能运行为前台且跟终端相关进程,因为经测试发现在还原的时候ip会被冲掉。所以远程连接会断掉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执行脚本会重启机器
攻击方法就在:
request:{"body":"ClassID=1+and%281%3D1%29","header":"POST /m/dianhuaasp >
/m/dianhuaasp这里,即你要修复的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