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是: 服务器,域,机构,国家。在很多情况下,最后的国家部分是省略的。 如 >
由于IP地址具有不方便记忆并且不能显示地址组织的名称和性质等缺点,人们设计出了域名,并通过网域名称系统来将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使人更方便地访问互联网,而不用去记住能够被机器直接读取的IP地址数串。
扩展资料:
申请者申请注册域名时,可以通过域名注册查询联机注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络递交域名注册申请表,提出域名注册申请,并且与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签订域名注册协议。
域名注册申请表内容应当包括:
1、申请的域名;
2、域名主域名服务器和辅域名服务器的主机名以及IP地址;
3、域名持有者的单位名称、单位负责人、所在单位行业、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件、电话号码、传真号码以及认证信息;
4、域名技术联系人、管理联系人、缴费联系人、承办人的姓名、所在单位名称、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址、电话号码以及传真号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域名
全球共有十三台根服务器,其中一台为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中9台在美国,欧洲2台,英国 瑞典各一台,亚洲一台,在日本所有的根服务器都是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CANN统一管理 其它答案全错1、com(适用于各种用途,但大多数还是用于在线业务)
2、edu(通常用于教育机构)
3、net(适用范围很广,从网络公司到个人项目)
4、org(通常用于非营利组织)
5、co(用于公司)
6、biz(用于公司名字)
一直以来,以 COM、 NET、 ORG为代表的域名占据了通用顶级域名市场的前三位 ,尤其是 COM域名更以2200万的注册数量名列榜首,尽管 COM域名还处在不断增长的阶段,但简单好用的 COM域名早已被抢注一空,甚至出现了非法抢注域名的事件。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说域名历史最早应该从1984年说起,因为1984年正式引入了DNS(域名解析服务器),并开始提供大家熟悉的net、com、gov等叫域名的东东。
世界上第一个被注册的域名就是Nordunet,是1985年1月被人注册的,第二个才是com的,1985年3月15日,Symbolicscom被人注册。说句题外话,过去net比com“吃香”,如网易最早就是用net域名的,com只是保护性注册了。
域名刚刚开始的那几年,申请者寥寥无几。直到1993年,>
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一定的只是储备量的,还好的是,我是个学计算机的,这方面还是多多少少懂一些的,不过也只是皮毛,上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接下来我就把我所知道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什么是跟服务器和域名所谓根服务器和域名解析有个很好的对比例子:比如你要去找一个人的身份z和名字的对应关系,首先你去派出所查本地人口,查不到就去分局、再去市局、省厅、直到公安部。这时候公安部的户籍信息,就是人口信息的根,大致如此。简单来说:根服务器就是域名解析系统中最上层的服务器,对最终域名解析进行服务。我觉得换成这样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更好理解。
域名解析这个从域名访问到找出对应的IP地址的过程就是DNS,即域名解析,完成域名解析的服务器就是域名解析服务器,借用百度上的一张图来看下这个过程,域名区域是按照区域来完成的,区域由小区域和大区域组成,如果需要访问全球的域名,才需要。
区域解析和根服务器那么全球的域名解析服务器是怎么分布的呢,为了保证域名解析的正确和有效性,Internet协会把全球分成了3个区域:美国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美国及其他地区)、欧洲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欧洲地区)、日本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亚洲地区),这3个地区共13台服务节点来处理全球的域名解析服务,这13个节点就是域名解析的最顶级的根服务器。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大量的域名解析不需要在最定级的根服务器完成,比如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具有国内所有域名的对应信息,这个时候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就可以完成国内服务器域名解析服务,是国内节点的根服务器。所以根服务器带有区域属性。全球 13 组根域名服务器中有 10 组在美国,意味着什么
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 这13台根服务器可以指挥Firefox或互联网 Explorer这样的Web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程序控制互联网通信。由于根服务器中有经美国政府批准的260个左右的互联网后缀(如.com、.net等)和一些国家的指定符(如法国的.fr、挪威的.no等),美国政府对其管理拥有很大发言权。 互联网在中国起步比较晚,没有核心技术,如果美国切断中国服务,中国就不能和世界各地交流,但是国内还是可以通信的。
总结:说白了,根域名服务器是一切通信的根本所在,切断了它也就切断了通信,显而易见的,一共13组,10组在美国,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美国我们的通信主导权掌握在美国手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