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服务器的默认端口号是80,如果你修改为88则在访问你的Web服务器的时候要使用域名:88来访问。而且对于小于1024的端口号都是知名端口号,因此不建议你使用88这个端口号,建议用8080这个非知名端口号;
对于修改端口号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修改方式,比如在微软的IIS中是在网站的一般属性中的端口号来修改。对于Linux是在Web服务器的配置文件>服务器20481端口号被占用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查找并终止占用该端口号的进程:可以使用Windows的Task Manager或Linux的命令行工具(如lsof和kill)来查找和结束占用端口号的进程。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相关 *** 作系统的文档或网络教程。
2修改程序使用的端口号:如果程序的源代码可用,可以修改程序使用的端口号,然后重新编译和运行程序。如果程序使用了配置文件,也可以修改配置文件中的端口号。
3更换其他可用的端口号:如果没有其他程序使用该端口号,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可用的端口号。修改程序或配置文件中的端口号后,重新编译或重启程序即可生效。
4检查防火墙设置:有些防火墙程序可能会阻止某些端口的访问,可以检查防火墙的设置并进行相应的修改。
5重新启动服务器:有时候,重启服务器可以清除占用端口号的进程,从而使端口号重新可用。希望能帮到你。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一下我们如何管理这个配置文件。如果熟悉 kubeconfig 文件的结构,读者当然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自行修改,不过手工修改难免会有错误和不便。所以这里介绍一下如何利用 kubectl 工具来帮助我们管理和调整配置文件。
kubeconfig 是一个 Kubernetes 中的一个资源对象,叫做 Config , 内容格式是 YAML 。这个文件中主要包含了集群(clusters)、上下文(contexts)和用户(users)信息,他们的层次结构和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上下文 context 是建立集群、用户和命名空间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在本地切换所谓的“环境”其实就是将一个指定的上下文为当前激活的上下文(current-context)。再通俗点讲,这个上下文指的就是你当前是以什么身份(user) 在连接哪个集群(cluster),连接后自动切换到哪一个命名空间(namespace)下。
kubectl 中的 config 子命令可以帮助我们维护存储在本地的配置文件,我们先来看下它的帮助说明:
这里简要说明一下config下几个主要的子命令:
接下来我们列举一些常见的任务场景。
首先我们使用以下命令来看下集群 kubernetes 的 server 属性的值:
接下来我们是用 set-cluster 子命令来修改服务器的地址:
kubectl config 未直接提供的删除用户的子命令,所以我们找不到类似于 delete-user 之类的选项。不过我们可以使用 unset 子命令来完成这个任务:
建议大家使用 kubectl config 的方式来配置 kubeconfig 文件,避免了手工修改的麻烦和误配置之外,对于自动化管理也可以更加规范和统一。在oracle 的目录下$oracle_home/network/admin/下面的两个文件tnsnamesora 和 listenerora ,这里面有对应服务的IP,你修改一下,Host=和现在服务器的IP一致
如果是本地服务器,那再重启服务,应该就可以了!
进入服务的方法: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然后找到OracleOraHome92TNSListener这个服务,把它启动。配置文件是在服务器启动时候加载进去的,SSI框架中mvc三层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使用ibatis对模型层 *** 作都是先读取服务器加载的配置文件,这些配置文件是不能实时更新的。一旦修改配置文件就要重启服务器,更新修改后的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