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的链路聚合、冗余、堆叠、热备

交换机的链路聚合、冗余、堆叠、热备,第1张

一、链路聚合

是将两个或者更多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个的信道,该信道以一个单个的更高带宽的逻辑链路出现。链路聚合一般用来链接一个或多个带宽需求大的设备,例如骨干网络的服务器或服务群。它可以用于扩展链路带宽,提供更高的链接可靠性。

二、链路冗余

为了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在堕胎交换机组成的网络环境中,通常都使用一些备份链接,以提高网络的效率、稳定性,这里的备份链接也称为备份链路或者冗余链路。

三、交换机的堆叠

通过专有的堆叠电缆链接起来,可以将多台交换机堆叠成一台逻辑交换机。该逻辑交换机中的所有交换机共享相同的配置信息和路由信息,当向逻辑交换机增加和减少单体交换机时不会影响其性能。

四、热备份(HSRP)

核心交换机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和心脏,如果核心交换机发生致命性的故障,将导致本地网络的瘫痪,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估计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核心交换机时,经常会看到有的交换机具有堆叠或热备份等功能。实现HSRP的条件是系统中有多台核心交换机,他们组成一个“热备份组”,这个组形成一个虚拟路由器。在任意时刻,一个组内只有一个路由器是活动的,并由它来转发数据包,如果活动路由器发生了故障,将选择一个备份路由器来替代活动路由器,但是在本网络内的主机看来,虚拟路由器没有改变。所以主机仍然保持连接,没有瘦到故障影响,很好解决了核心交换机切换问题。

通常说的双机热备是指两台机器都在运行,但并不是两台机器都同时在提供服务。

当提供服务的一台出现故障的时候,另外一台会马上自动接管并且提供服务,而且切换的时间非常短。

下面来以keepalived结合tomcat来实现一个web服务器的双机热备过程:

keepalived的工作原理是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在VRRP中有两组重要的概念:VRRP路由器和虚拟路由器,主控路由器和备份路由器。

VRRP路由器是指运行VRRP的路由器,是物理实体,虚拟路由器是指VRRP协议创建的,是逻辑概念。一组VRRP路由器协同工作,共同构成一台虚拟路由器。Vrrp中存在着一种选举机制,用以选出提供服务的路由即主控路由,其他的则成了备份路由。

当主控路由失效后,备份路由中会重新选举出一个主控路由,来继续工作,来保障不间断服务。

两台物理服务器和一个虚拟服务器(vip):master:redhat2.6.18-53.el5192.168.8.4;backup:redhat2.6.18-53.el5192.168.8.6;vip:192.168.8.100。

节点A192.168.8.4(主节点),节点B192.168.8.6(备用节点),虚拟IP(对外提供服务的IP192.168.8.100)

在这种模式下,虚拟IP在某时刻只能属于某一个节点,另一个节点作为备用节点存在。

当主节点不可用时,备用节点接管虚拟IP(即虚拟IP漂移至节点B),提供正常服务。

keepalived的原理可以这样简单理解:

keepalived安装在两台物理服务器上,并相互监控对方是否在正常运行。

当节点A正常的时候:节点A上的keepalived会将下面的信息广播出去:

192.168.8.100这个IP对应的MAC地址为节点A网卡的MAC地址

其它电脑如客户端和NodeB会更新自己的ARP表,对应192.168.8.100的MAC地址=节点A网卡的MAC地址。

当节点A发生故障的时候,节点B上的keepalived会检测到,并且将下面的信息广播出去:

192.168.8.100这个IP对应的MAC地址为节点B网卡的MAC地址

其它电脑如客户端会更新自己的ARP表,对应192.168.8.100的MAC地址=节点B网卡的MAC地址。

扩展资料:

双机热备特指基于active/standby方式的服务器热备。服务器数据包括数据库数据同时往两台或多台服务器执行写 *** 作,或者使用一个共享的存储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台服务器运行。

当其中运行着的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无法启动时,另一台备份服务器会通过软件诊测(一般是通过心跳诊断)将standby机器激活,保证应用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使用

Keepalived的运行原理是基于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机制,在VRRP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VRRP路由器和虚拟路由器,主控路由器和备份路由器。

VRRP路由器是一种实体路由器设备,而虚拟路由器则是基于VRRP协议构建的虚拟路由器,是软性的虚拟概念,一组VRRP路由器协同工作,共同构造一台虚拟服务器。

VRRP协议支持一种选举机制,主要用来选出用来提供服务的路由即主控路由,其它的就是备份路由了,当主控路由失效之后,备份路由中重新选出一个主控路由(往往按照设置好的优先级别重新分配),接管主控服务,继续工作,来保证不间断的提供服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双机热备

当我们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输入 >服务器数据恢复方案一、如果离线硬盘没有物理故障那么对服务器进行强制上线 *** 作是修复服务器故障的最简单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将后离线的硬盘进行故障修复,然后重新连接服务器后进行强制上线即可,如果故障硬盘离线的原因是硬盘物理故障那么强制上线不仅会失败而且还会增加raid卡负担,是无法通过强制上线进行恢复数据的。另外即使硬盘不存在物理故障采用强制上线的方法进行数据恢复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我们都知道服务器强制上线后会进行重建,在重建过程中一旦检测到服务器中其他硬盘存在故障那么服务器就可能面临彻底崩溃。由于我们是专业的数据恢复公司,所以本次数据恢复中采取了另一种更为稳妥的数据恢复方案。
服务器数据恢复方案二、通过分析底层数据结构提取原服务器数据。这种数据恢复方案的原理是首先根据服务器的原始配置信息将所有硬盘按照Mdisk组进行分类,分析每一组Mdisk的raid基本信息,然后借助专业的数据恢复工具虚拟重组出Mdisk,然后再对重组的Mdisk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到pool信息和pool在Mdisk上的分布情况、pool的条带大小、各lun在pool中的分布情况这些基本信息,然后由服务器数据恢复工程师编写一个小程序进行lun的提取。

FastDFS是一个开源的轻量级分布式文件系统,她对文件进行管理,功能包括:文件存储、文件同步、文件访问(文件上传、文件下载)等,解决了大容量存储和负载均衡的问题。特别适合以文件为载体的在线服务,如相册网站、视频网站等等。 FastDFS服务端有两个角色:跟踪器(tracker)和存储节点(storage)。跟踪器主要做调度工作,在访问上起负载均衡的作用。
FastDFS是一个开源的轻量级分布式文件系统,她对文件进行管理,功能包括:文件存储、文件同步、文件访问(文件上传、文件下载)等,解决了大容量存储和负载均衡的问题。特别适合以文件为载体的在线服务,如相册网站、视频网站等等。
FastDFS服务端有两个角色:跟踪器(tracker)和存储节点(storage)。跟踪器主要做调度工作,在访问上起负载均衡的作用。
存储节点存储文件,完成文件管理的所有功能:存储、同步和提供存取接口,FastDFS同时对文件的meta data进行管理。所谓文件的meta data就是文件的相关属性,以键值对(key value pair)方式表示,如:width=1024,其中的key为width,value为1024。文件meta data是文件属性列表,可以包含多个键值对。
FastDFS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跟踪器和存储节点都可以由一台多台服务器构成。跟踪器和存储节点中的服务器均可以随时增加或下线而不会影响线上服务。其中跟踪器中的所有服务器都是对等的,可以根据服务器的压力情况随时增加或减少。
为 了支持大容量,存储节点(服务器)采用了分卷(或分组)的组织方式。存储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卷组成,卷与卷之间的文件是相互独立的,所有卷的文件容量累加就 是整个存储系统中的文件容量。一个卷可以由一台或多台存储服务器组成,一个卷下的存储服务器中的文件都是相同的,卷中的多台存储服务器起到了冗余备份和负 载均衡的作用。
在卷中增加服务器时,同步已有的文件由系统自动完成,同步完成后,系统自动将新增服务器切换到线上提供服务。
当存储空间不足或即将耗尽时,可以动态添加卷。只需要增加一台或多台服务器,并将它们配置为一个新的卷,这样就扩大了存储系统的容量。
FastDFS中的文件标识分为两个部分:卷名和文件名,二者缺一不可。

FastDFS file upload
上传文件交互过程:
1 client询问tracker上传到的storage,不需要附加参数;
2 tracker返回一台可用的storage;
3 client直接和storage通讯完成文件上传。
FastDFS file download
下载文件交互过程:
1 client询问tracker下载文件的storage,参数为文件标识(卷名和文件名);
2 tracker返回一台可用的storage;
3 client直接和storage通讯完成文件下载。
需要说明的是,client为使用FastDFS服务的调用方,client也应该是一台服务器,它对tracker和storage的调用均为服务器间的调用。
google code地址:>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1、企业实现Web服务器负载均衡
为了将负载均匀的分配给内部的多个服务器上,就需要应用一定的负载均衡策略。通过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实现各服务器群的流量动态负载均衡,并互为冗余备份。并要求新系统应有一定的扩展性,如数据访问量继续增大,可再添加新的服务器加入负载均衡系统。
对于WEB服务应用,同时有几台机器提供服务,每台机器的状态可以设为regular(正常工作)或backup(备份状态),或者同时设定为regular状态。负载均衡设备根据管理员事先设定的负载算法和当前网络的实际的动态的负载情况决定下一个用户的请求将被重定向到的服务器。而这一切对于用户来说是完全透明的,用户完成了对WEB服务的请求,并不用关心具体是哪台服务器完成的。
2、使用网络地址转换实现多服务器负载均衡
支持负载均衡的地址转换网关中可以将一个外部IP地址映射为多个内部IP地址,对每次TCP连接请求动态使用其中一个内部地址,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很多硬件厂商将这种技术集成在他们的交换机中,作为他们第四层交换的一种功能来实现,一般采用随机选择、根据服务器的连接数量或者响应时间进行选择的负载均衡策略来分配负载。然而硬件实现的负载控制器灵活性不强,不能支持更优化的负载均衡策略和更复杂的应用协议。
基于网络地址转换的负载均衡器可以有效的解决服务器端的CPU和磁盘I/O负载,然而负载均衡器本身的性能受网络I/O的限制,在一定硬件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带宽限制,但可以通过改善算法和提高运行负载均衡程序的硬件性能,来提高这个带宽限制。不同的服务类型对不同的服务器资源进行占用,我们使用的负载衡量策略是使用同一个负载进行评估,这对于大多数条件是适合的,然而最好的办法是针对不同的资源,如CPU、磁盘I/O或网络I/O等,分别监视服务器负载,由中心控制器选择最合适的服务器分发客户请求。
3、使用DNS服务器实现负载均衡
访问企业网服务器的用户急剧增加,一台服务器难以满足用户的访问需要,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用户的正常访问呢解决方法有很多,如使用Windows
2000或Windows Server 2003提供网络负载均衡服务,但该服务的设置非常复杂。而通过DNS服务器实现网络负载均衡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企业网通常由很多子网构成,为了降低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客户机最好能访问处于同一子网内的Web服务器。虽然实现了网络负载均衡功能,但并不能保证客户访问的是本子网的Web服务器。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只要启用DNS服务器的“启用网络掩码排序”功能即可。在DNS管理器窗口中,右键点击DNS服务器,在d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然后在属性对话框中切换到“高级”选项卡,勾选“服务器选项”列表框中的“启用网络掩码排序”选项即可。这样客户机每次都能访问到本子网内的Web服务器了。完成以上设置后,就使DNS服务器实现了网络负载均衡功能,把客户的访问分担到每个Web服务器上,并且还减少了跨子网的网络通信流量,大大降低了企业网的通信负担。
4、企业实现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负载均衡
MS 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可以说是应用范围最广的数据库产品,并且越来越多地在大型和比较关键的应用系统中提供服务。当企业应用越来越复杂、数据量越来越大的时候,SQL
Server数据库要不停的进行处理、存储、查询的工作,这个时候企业就要考虑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和速度及安全性了。然而,长期以来,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都只有“热备”的解决方案,而没有“负载均衡”和“集群”的解决方案。
随着数据库路由器软件ICX的出现,为基于MS SQL Server的数据库系统提供了一种更优秀的集群解决方案。它可以真正的实现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的动态负载均衡,提高性能和速度;它可以真正的保证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不间断的提供服务,在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时候实时切换到其他服务器上继续提供服务,切换时间为“零”。数据库路由器是实时并发数据库事务处理同步复制器和负载平衡器。
所有的数据库客户都通过ICX访问数据库。当访问、查询SQL
Server数据库的时候ICX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配服务器来提供服务,大大提高服务速度和优化性能,完成负载均衡。ICX可以同时连接多台数据库,这若干台数据库的内容在任何时刻由ICX保证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ICX采用了全新的并发事务处理的方式,向连接的N台数据库同步复制事务处理,使得系统在任何时刻具有多个一致的最新逻辑数据库数据集。当其中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时候,ICX可以实时的、第一时间切换到其他服务器上来继续提供服务。真正的实现零时间的服务器切换,大大提高安全性,真正意义的实现服务器不间断服务。
5:当然自己可以DIY:用f5的网络负载均衡硬件和sql
server的复制技术软件可以实现负载均衡,故障切换则需要windows的cluster或者sql server
2005的mirror。除了那个f5的硬件外,整个方案成本其实很低。
如若满意,请点击右侧采纳答案,如若还有问题,请点击追问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117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2
下一篇 2023-06-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