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分为软件视频会议和硬件视频会议两种系统。软件视频会议终端只需要网络,摄像头以及移动端设备即可,硬件视频会议设备终端就需要一些硬件的终端设备,如MCU、视频会议终端、摄像头、遥控器、全向麦克风、网络等等,当然这些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进行配置。
视频会议设备
1、MCU,相当于视频会议的服务器,各分会场可以通过MCU达到音视频互通
2、视频会议终端,包含摄像头、麦克风、主机等等
3、音视频设备:电视、投影或者电视墙、音响等等
4、其他设备:录播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多媒体网关等等;
5、外围设备:功放、音响、调音台、视频矩阵等等。
希望小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答案是否定的。服务器插上HDMI接口的外置显卡并不能直接播放4K高清视频,因为服务器本身并不具备运行4K视频所必需的处理能力。要想在服务器上运行4K视频,就必须安装一块适当性能的显卡,以便对4K流量进行编解码、处理和传输。另外,还要注意显卡的兼容性问题,以及HDMI端口是否也具备4K分辨率的传输能力。整理自 CSDN 公众号
1 客户端
TCP 三次握手的开始是客户端发起 SYN,如果服务端没有及时回复,那么会重传,重传的间隔和次数是可控的,默认是五次,第一次间隔 1 秒,第二次 2 秒,第三次 4 秒,第四次 8 秒,第五次16 秒,最终超时时间是 63 秒,因此在优化时可以修改重传次数和间隔,以尽快把错误暴露给应用程序。
2 服务端的半连接队列优化
服务端在第一次返回 SYN + ACK 时,就会把这次请求维护进一个半连接队列,这个队列用来维护尚未完成的握手信息(相对于全连接),如果这个队列溢出了,服务端就无法继续接受新的请求了,这也是 SYN Flood 攻击的点。
通过一个命令 netstat -s 可以得到累计的、由于半连接队列已满引发的失败次数,隔几秒执行一次就可以知道这个次数是否有上升的趋势以及分析是否正常。
这种 SYN Flood 攻击之所以成立,是因为维护这个半连接队列一定要分配一定的内存资源,那么应对的方式之一 syncookies 就是如何不分配资源的前提下,可以确认是一次有效的连接并 establish。
syncookies 的工作原理是,服务器使用一种算法,计算出一个哈希值,它包含了客户端发来请求的部分信息,再将这个哈希值和 SYN+ACK 一起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也经过一些运算,再返回给服务端,那么服务端根据这个返回值和之前的计算值比较,如果合法,就可以建立有效连接,从而不会占据半连接队列的内存。应对 SYN 攻击时,只需将 syncookies 的参数值调为 1(半连接队列溢出时启用),即可。
相当的,可以增大半连接队列,但是要和 accept 的队列同时增大才有效,(否则会导致 accept 队列溢出同样丢失 TCP 连接)
此时,对于客户端来说已经是 established 状态,但是还要再返回给服务端一个 ACK,服务端收到后,服务端才是 established 状态并开始传数据,如果网络不稳定,同样的,服务端会重发 SYN+ACK,当网络不稳定时,应该增加服务端重发 SYN+ACK 的次数。
3 服务端的 accept 队列优化
当连接已经建立、应用程序尚未调用时,TCP 连接会被保存在一个 accept 队列中,如果进程未能及时调用,就会导致 accept 队列溢出,溢出部分连接将被默认丢弃。对此可以做的是,选择向客户端发送 RST 报文,告知关闭这个连接,丢弃握手过程。打开这一功能需要将 tcp_abort_on_overflow 参数设置为 1。如果想让客户端了解是由于 accept 队列溢出造成连接失败可以这样做。当 tcp_abort_on_overflow 参数设置为 0 时,则如果 accept 队列溢出,就会丢弃客户端传来的 ACK(用于最后一次握手)。
应对高并发流量时,更好的选择是 tcp_abort_on_overflow 参数设置为 0,这样对于客户端它的状态仍然是 established,客户端会定时发送带有 ack 报文的发送数据请求,一旦服务端的 accept 队列有空位,那么连接仍有可能建立成功。所以只有很确定在一段时间内 accept 都是将溢出的状态,才推荐 tcp_abort_on_overflow 参数设置为 1。
同样的,可以调整 accept 队列长度,也可以查看累计的由于溢出导致丢失的连接总数,来判断趋势。
在 Linux 37 内核版本之后,提供了 TCP Fast Open 功能,这个功能如此生效:
初次建立 TCP 连接时,客户端在第一个 SYN 包中传入一个请求 cookie,表明打开 fast open 功能,服务端对应生成一个 cookie 给客户端,除此之外,三次握手没有不同,但是,在 cookie 没有过期之前,下一次再连接的时候,客户端发送带有 cookie 的 SYN 包,服务端校验了 cookie 有效以后,就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从而节约了一个往返的时间消耗。
TCP Fast Open 功能需要服务端和客户端同时打开才能生效。
(备注一个之前看到差点忘了的知识点。
当主动方收到被动方的 FIN 报文后,内核会回复 ACK 报文给被动方,同时主动方的连接状态由 FIN_WAIT2 变为 TIME_WAIT,在 Linux 系统下大约等待 1 分钟后,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才会彻底关闭。
1 主动方的优化
关闭的方式有两种 RST 和 FIN,RST 是暴力关闭连接的方式,安全关闭连接则必须四次挥手。
FIN 报文关闭则可以使用 close 和 shutdown 两种函数来实现。close 相对来说是“不优雅”的,调用 close 的一方的连接叫做「孤儿连接」,会同时关闭读和写,而 shutdown 可以控制是读还是写。
关闭读的时候,会丢弃接收缓冲区里的所有数据,如果后续再接受到数据,也会悄悄丢弃,并发送 ACK,对方不会知道被丢弃了。
关闭写的时候,会把发送缓冲区的数据全部发送并发送 FIN。
(1)FIN_WAIT1 的优化
主动方发送 FIN 以后,进入 FIN_WAIT1 状态,如果迟迟没收到 ACK,会定时重发 FIN,重发次数由 tcp_orphan_retries 参数控制,默认为 8 次,如果处于 FIN_WAIT1 状态的连接过多,应该考虑降低次数,重发次数超过参数时,连接会被直接关闭。
如果遇到恶意攻击,可能无法发送出 FIN,因为 TCP 按顺序发送所有包, FIN 也不能绕过,另外如果对方的接收窗口已经满了,发送方也无法再发送数据。
此时应该做的是调整 tcp_max_orphans 参数,它定义了「孤儿连接」的最大数量,当系统中的孤儿连接超过参数值,新增的孤儿连接不会再处于 FIN_WAIT1 状态,而是会被 RST 报文直接关闭。(只会影响 CLOSE 函数关闭的连接,不会影响 shutdown 关闭的,不会影响还有读或写的可能)
(2)FIN_WAIT2 的优化
主动方收到 ACK 后,会处于 FIN_WAIT2,因为被动方还可能有数据发送,如果是 shutdown 关闭,那它也可能还会发送数据,但是对于 close 关闭的连接,无法再发送和接收数据,保持在 FIN_WAIT2 的状态已经没有太大意义,tcp_fin_timeout 控制了这个状态下连接的持续时长,默认值是 60 秒。这个时间和 TIME_WAIT 状态时长是一致的。
(3)TIME_WAIT 的优化
TIME_WAIT 和 FIN_WAIT2 的时间是一致的,都是 2MSL,1MSL 表示一个报文在网络中存活的最长时间(报文每经过一次路由器的转发,IP 头部的 TTL 字段就会减 1,减到 0 时报文就被丢弃,这就限制了报文的最长存活时间),那么为什么是等待 2MSL 呢,其实就是允许报文至少丢失一次、再发送一次,这样第一个丢失了,等待的时间里第二个 ACK 还会到达,为什么不是 4MSL 以上呢,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如果一个网络丢包率达到 1%,那么连续两次丢包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不必为了这种概率增加等待的时长。
TIME_WAIT 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太多保持在这种状态的连接会占用双方资源,占据客户端的端口资源和服务端的系统资源。
Linux 提供了 tcp_max_tw_buckets 参数,当 TIME_WAIT 的连接数量超过该参数时,新关闭的连接就不再经历 TIME_WAIT 而直接关闭。这个参数的设定应该取一个平衡点,即既不会太少导致高并发时产生连接间数据错乱的问题,也不会太多而导致耗尽端口和线程资源。
对于用户端来讲,还可以启用 tcp_tw_reuse 参数来复用处于 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来节约接口资源。)这个参数有几个前提,一个是只有客户端可以打开,一个是 TIME_WAIT 状态也要保持 1 秒,另一个是要同步打开时间戳功能,报文带上时间戳就可以避免没有了 2MSL 时长以后的混乱情况,时间戳过期的报文就会被丢掉。
另外对于 TIME_WAIT,还可以调整 socket 选项,来达到调用 close 关闭连接时跳过四次挥手直接关闭的效果,但不推荐。
2 被动方的优化
首先,被动方收到 FIN 时,会自动回复 ACK,接着等待应用程序调用 close/shutdown 来结束连接,再发送 FIN。如果系统中同时查看到多个连接处于 CLOSE_WAIT 状态,则需要排查是否是应用程序出了故障。
然后,当被动方也发送了 FIN 以后,还需要等待主动方回复一个 ACK,如果迟迟没收到,也会重发 FIN,重发次数也是 tcp_orphan_retries 参数控制,这点和主动方的优化一致,可以调整次数。(需确认被动方是否有 tcp_max_orphans 参数)
3 如果双方同时关闭?
1 ACK 延迟
目前在 TCP 中每传输一个报文都要求接收方进行确认,大量短而频繁的确认报文给网络带来了很多开销。因此采取了延迟 ACK 策略来减少 ACK 的数量,就是接收方收到一个报文以后,不会立即发送 ACK,而是等待 1~200ms,这期间若有回送数据报文就捎带确认,但收到两个连续数据报文或者等待超时则发送一个独立确认。有效减少了 ACK 的数量,改善了 TCP 的整体性能。
2 滑动窗口
接收方的接收缓冲区不是不变的,接收到新的会变小,应用程序取出后又会变大,因此接收方会把自己当前的接收窗口大小放在 TCP 头告知发送方,如果不考虑拥塞控制,发送方的窗口大小「约等于」接收方的窗口大小。
对于这一点,可以把 tcp_window_scaling 配置设为 1(默认打开)来扩大 TCP 通告窗口至 1G 大小。要使用这一选项,需要主动方在 SYN 中先告知,被动方在 SYN 中再反馈。
但是缓冲区并非越大越好,还要考虑网络吞吐的能力。如果缓冲区与网络传输能力匹配,那么缓冲区的利用率就达到了最大化。
3 调整缓冲区大小
这里需要说一个概念,就是带宽时延积,它决定网络中飞行报文的大小,它的计算方式:
(1)发送缓冲区的调整
发送缓冲区是自行调节的,当发送方发送的数据被确认后,并且没有新的数据要发送,就会把发送缓冲区的内存释放掉。
接收缓冲区要复杂一些:
上面三个数字单位都是字节,它们分别表示:
(2)接收缓冲区的调整
接收缓冲区可以根据系统空闲内存的大小来调节接收窗口:
(3)内存的判断
那么如何判断内存紧张或充分呢?
上面三个数字单位不是字节,而是「页面大小」,1 页表示 4KB,它们分别表示:
在实际的场景中,TCP 缓冲区最小值保持默认 4K 即可,来提高并发处理能力;最大值则尽可能靠近带宽时延积,来最大化网络效率。
总结以上:为了提高并发能力、提高网络效率,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能力和自己的内存。网络这方面就是将缓冲区大小的极值尽可能靠近带宽时延积,而同时对缓冲区的自动调节需要结合内存来判断,这个 TCP 内存的判断是通过系统内存计算出来的几个值来划分的,在不同区间会对分配给缓冲区的内存大小进行调整。
以上就是 TCP 在不同阶段的优化策略和思路,有关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之后再补一篇笔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