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安装硬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想清楚希望使用新硬盘来实现哪些目的,以及如何处理原先硬盘所保存的数据等问题。一般来说,安装新硬盘有三种主要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最佳的方式。新硬盘的安装方法如下:
1保留原先的硬盘,将新硬盘作为副盘使用;
2复制保存在原先硬盘中的数据,将原先的硬盘作为副盘使用;
3复制保存在原先硬盘中的数据,不再使用原先的硬盘。
上述三种不同的方法会最终影响到硬盘的实际安装过程,因此我们最好能够问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安装新硬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存储空间还是因为现有的硬盘出现了问题无法继续使用?如果是因为前者,那么我们只要把新硬盘作为副盘使用即可;如果是因为后者,那么我们就要把新硬盘作为系统主盘使用,同时还需要备份原先硬盘中的数据。 如何对IDE硬盘进行跳线?
在我们实际打开机箱安装硬盘之前,应当首先设置好硬盘的跳线,如果等到装好硬盘之后才发现需要更改跳线设置的话,除了重新拆下硬盘之外别无它法。相信许多读者都有过类型的经历,实在太令人心烦了!
关于如何设置主盘和副盘的跳线一般都会在硬盘上清楚的注明。一个IDE插槽可以同时支持一个主盘和一个副盘,目前绝大多数主板都同时提供了两个IDE插槽,扩展空间很大。如果我们不希望改动现有的启动系统的话,可以把新硬盘设置为副盘,同时一定要确保当前硬盘已经被正确的设置为系统主盘。
生产厂商一般会把硬盘缺省设置为只能单独占用一条IDE通道,也就是说既不作为主盘也不作为副盘。因此,当我们加入新的设备,例如光驱或者第二块硬盘时,就必须根据需要把原来的硬盘跳线改为主盘或者是副盘。
如何使用DMA/66?
如果我们希望使用DMA/66技术,必须保证硬盘和主板同时提供支持功能。我们可以翻阅硬盘和主板的使用说明,查看是否支持DMA/66,还是需要使用其它的特殊设备。目前,绝大多数新型主板都可以直接支持DMA/66,但是对于一些早期的BX主板则必须要求使用专门的控制卡。
DMA/66使用的是特殊的80针数据线,而标准的硬盘数据线只有40针。其实,DMA/66数据线中的40针与普通的数据线完全相同,而多出的40条信号线则主要用于避免出现信号干扰。因为当信号沿导线传递时,可能干扰其它临近的导线,这样将会导致信号的衰减和数据的丢失。
SCSI硬盘
相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来说,SCSI可以称得上历史悠久。从技术角度来说,SCSI和IDE非常相近,只是系统对两种技术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已。不过,SCSI具有一些IDE所不具备的优势,使其更加适合于那些对快速访问大批量数据有较高要求的服务器系统或者RAID(磁盘阵列)。
过去,速度是SCSI技术的一大卖点,但是随着DMA/66
IDE硬盘的出现,SCSI的速度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但是,SCSI可以支持更多的设备,而且相对于同等数量的IDE设备来说,系统资源的占用量更小。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除非系统主板自带SCSI控制器,否则我们需要专门购买和安装一块SCSI控制卡才能使用SCSI硬盘。
无主副之分
SCSI硬盘的跳线与IDE截然不同,硬盘ID号的设置使用的是二进制数字。不过,只要我们对二进制略微了解的话,也并不困难。
关于SCSI,我们首先要记住的一点就是缺省状态下SCSI控制器的ID号为7。虽然我们可以更改该设置,但是建议保留默认值。对于各种SCSI硬盘ID号的设置并没有任何严格的规定,也不存在象IDE硬盘那样的主盘和副盘之分。虽然没有任何限制,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合理的分配ID号。绝大多数SCSI硬盘在出厂前ID号都被预先设置为6,这里建议将系统启动盘的ID号定为6,然后随着硬盘的增加,依次递减设为5,4,3等等。
设置SCSI硬盘ID
SCSI硬盘使用3个跳线设置ID,其中的每一个针脚各自对应一个二进制数,依次为1、10和100,即1、2和4。我们已经提到过绝大多数SCSI硬盘的ID都被预先设为6,也就是使用第2和第3个针脚进行跳线。这是因为第3个针脚的对应值为4而第二个针脚的对应值为2,所以跳线值为6。如果我们需要把一块硬盘的ID号设为5,可以将1、3针脚跳线,从而得到1+4=5。不过关于针脚的设置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商的规定,因此我们一定要首先查看一下硬盘上的说明。除非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用户,或者预期自己将会需要4块以上的硬盘,否则建议家庭用户还是使用IDE硬盘。因为IDE硬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且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主板都能够支持IDE,从而不必象使用SCSI硬盘那样需要专门的支持主板或特殊的控制卡。
硬盘的安装位置
下面,我们就需要为新硬盘选择一个合适的安装位置。一般来说,机箱中都会有现成的空间供我们使用,但是这并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系统中已经有一块硬盘的话,我们还需要考虑两块硬盘之间的距离。通常,硬盘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很容易使用一条数据线连接两块硬盘。否则,我们就需要使用更长的数据线。数据线包括18",24"和36"三种长度,而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是18"的数据线。
关于数据线
在安装硬盘时,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扭曲数据线。数据线之所以被设计成带状形式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信号线之间的相互干扰。如果数据线被扭曲,就有可能在计算机和硬盘之间出现信号传递问题。
同样,我们应当避免对折数据线。有许多人这样做是为了使机箱内的部件排列更整齐。当然,合理布局没有错,但是对折数据线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做有可能损坏数据线内的信号导线,从而使数据线失去作用或者影响到硬盘的性能。 硬盘检测
当我们安装好硬盘并认真检查跳线设置和数据线连接都正确无误之后,就可以启动系统了。一般来说,系统在启动过程中可以自动检测到新的硬盘,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可以通过BIOS中的硬盘检测功能进行手动设置。
关于硬盘分区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对如何进行硬盘分区并不十分了解,但是这种知识上的缺陷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一旦我们设置好一个分区再想改动的话,就会使硬盘数据不可避免的受到破坏。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与硬盘分区有关的一些问题。 什么是分区?
分区从实质上说就是对硬盘的一种低级格式化。当我们创建分区时,就已经设置好了硬盘的各项物理参数,指定了硬盘主启动记录(MBR)和启动记录备份的存放位置。而对于文件系统以及其它 *** 作系统管理硬盘所需要的信息则是通过之后的高级格式化,即format命令实现。
安装 *** 作系统和软件之间,首先需要对硬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然后才能使用硬盘保存各种信息。许多人都会认为既然是分区就一定要把硬盘划分成好几个部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只创建一个分区使用全部或部分的硬盘空间。不过,不论我们划分了多少个分区,也不论使用的是SCSI硬盘还是IDE硬盘,都必须把硬盘的主分区设定为活动分区,这样才能够通过硬盘启动系统。
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
DOS和FAT文件系统最初都被设计成可以支持在一块硬盘上最多建立24个分区,分别使用从C到Z
24个驱动器盘符。但是主启动记录中的分区表最多只能包含4个分区的记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FDISK允许用户创建一个扩展分区,并且在扩展分区内在建立最多23个逻辑分区,其中的每个分区都单独分配一个盘符,可以被计算机作为独立的物理设备使用。关于逻辑分区的信息都被保存在扩展分区内,而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信息被保存在MBR内。这也就是说无论硬盘有多少个分区,其主启动记录中只包含主分区(也就是启动分区)和扩展分区两个分区的信息。
一个误解
可能有许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在对硬盘进行分区时最好多创建几个逻辑分区,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问题的分区影响到保存在其它分区中的数据。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一个被损坏的分区往往会导致整个硬盘无法正常使用。我们已经在前文中提到过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信息都是被保存在MBR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MBR受到破坏,硬盘主分区将无法使用,进而使包含 *** 作系统的启动盘也无法使用。
但是也许有人会认为逻辑分区的信息并不保存在MBR中,因此逻辑分区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其实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逻辑分区的信息保存在扩展分区内,但是扩展分区的信息却是被保存在MBR中。这样,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使逻辑分区最终也不能免受影响。不过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一个分区受到损坏而其它分区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例如,如果一个逻辑分区出现问题,一般情况下其它的逻辑分区以及主分区和扩展分区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是话又说回来,出现问题的分区往往就是那些使用最频繁的分区,也就是MBR!
影响分区正常工作的因素
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最有可能导致分区出现问题:
磁盘问题
因为计算机系统对MBR的读取 *** 作非常频繁,所以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对MBR中的信息一般都会进行备份。这样,当有问题出现时,可以用备份的信息覆盖MBR中的原有记录,从而使系统能够继续工作。整个过程不需要用户的任何干预,而且对用户来说也是透明的。然而如果磁盘的表面出现物理损坏,无法正确保存数据的话,即使有备份数据也无法恢复。有鉴于此,硬盘生产厂商加强了新产品的数据保护措施,采用了各种检测和修复技术。 病毒侵入
病毒是导致硬盘分区出现问题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因为MBR的位置永远是固定的,就是硬盘的第一个扇区,所以非常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可能会丧失MBR和备份信息中的所有数据。解决病毒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启动BIOS的病毒保护功能,或者使用第三方的杀毒软件,例如Norton Antivirus等。
手把手教你硬盘分区格式化
你从商场买来的硬盘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进行分区并进行格式化的才能储存数据。如果把新买来的硬盘比喻成白纸,你要把它变成写文章的稿纸的话,分区就好像给它规定可以写字的范围,格式化就好像给它画出写每一个字的格子。 在建立磁盘区以前,你必须对“物理磁盘(Phys-ical Disk)”和“逻辑磁盘(Logical
Disk)”有点概念才行。物理磁盘就是你购买的磁盘实体,逻辑磁盘则是经过分割所建立的磁盘区。如果你在一个物理磁盘上建立了3个磁盘区,每一个磁盘区就是一个逻辑磁盘,你的物理硬盘上就存在了3个逻辑磁盘。
在建立分区以前,最好先规划你要如何配置,也就是要先解决以下问题:
1这个硬盘要分割成几个区?
2每个分区占有大多的容量?
3每个分区都使用什么文件系统?
要分割成几个分区以及第一个分区所占有的容量,取决于使用者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喜欢将整个硬盘规划单一分区,有些人则认为分割成几个分区比较利于管理。例如,分割成两个分区,一个储存 *** 作系统文件,另一个储存应用程序文件;或者一个储存 *** 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档案,另一个储存个人和备份的资料。至于分区所使用的文件系统,则取决于你要安装的 *** 作系统。
如果你要安装的是Windows
98,可以选择的文件系统则有FAT16和FAT32,使用FAT16的分区大小不能超过2GB,而且会浪费较多的硬盘空间。如果你打算执行一些DOS工具程序,可以考虑将 *** 作系统分区规划成FAT16文件系统,如果没有特别的打算,还是建议使用FAT32文件系统。
整块硬盘规划成单一分区的做法
1、使用Windows 98的启动盘开机,选择开机选单的第一个选项。
2、在DOS命令行输入“fdisk”,按下Enter键执行。
3、屏幕上出现信息问你是否要启用FAT32支持,回答“Y”会建立FAT32分区,回答“N”则会使用FAT16,决定以后按Enter键。
4、出现FDISK的主功能表,要建立分区请选择“1”再按Enter键。
5、建立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选择“1”再按下Enter键。
6、系统会询问你是否使用最大的可用空间作为主分区,缺省的回答是“Y”,你只要直接按下Enter键即可。
7、主分区完成后,按Esc键回到主功能表。
8、如果要查看刚才所建立的分区,请选择“4”,再按下Enter键。
9、这是能够看到整个硬盘划分成单个分区的具体信息,按Esc键回到主功能表。
10、回到主功能表后再按一次Esc键,画面会出现信息提示你,刚才建立的分区要重新开机后才有效。 11、再按一次Esc键就会跳出FDISK程序。
整块硬盘规划成多个分区的做法
1、使用Windows 98的启动盘开机,选择开机选单的第一个选项。
2、在DOS命令行输入“fdisk”,按Enter键。
3、出现信息提示你是否要启动FAT32支持,回答“Y”会建立FAT32分区,回答“N”则会使用FAT16,决定了以后按Enter键。
4、画面会出现FDISK的主功能表,要建立分区请选择“1”再按Enter键。
5、建立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选择“1”再按下Enter键。
6、当程序问你是否要使用最大的可用空间作为主分区时,回答“N”然后按Enter键。
7、程序会要求你输入主分区的大小,输入以后按Enter键。
①全部的硬盘空间
②可用的硬盘空间
③输入主分区的大小
8、主分区建立完后,会显示主分区的相关资料,按Esc键回到主功能表。
9、回到主功能表后,会出现警告信息,提醒你没有可开机的分区,请选择“2”再按Enter键。
10、输入可开机的分区号码,由于目前只有一个分区,输入“1”再按Enter键。
11、设置完后会显示相关资料,位于“Status”栏的“A”表示active,也就是此分区可开机的意思,按Esc键回到主功能表。
12、由于FDISK程序只支持一个主分区,因此如果现在要划分剩下的硬盘空间就必须建立扩展分区,请选择“2”再按Enter键。
13、程序会要求你输入扩展分区的大小,输入以后按Enter键。
①全部的硬盘空间
②可用的硬盘空间
③输入扩展分区的大小
14、扩展分区建立完成后,会显示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相关资料,按Esc键。
15、此时出现没有逻辑磁盘存在的信息,你可以将整个扩展分区划分成一个逻辑磁盘,或者分成几个逻辑磁盘。目前你要做的就是输入第一个逻辑磁盘大小,输入以后按Enter键,如果整个扩展分区要划分一个逻辑磁盘,只要直接按Enter键即可。
①全部的扩展发区大小
②可作为逻辑磁盘的空间
③输入逻辑磁盘的大小
16、屏幕上会显示第一个逻辑磁盘的资料,并且要求你输入第2个逻辑磁盘的大小,输入以后按Enter键。如果整个扩展分区被划分成一个逻辑磁盘,此步骤将自动省略。
17、所有的扩展分区都划分成逻辑磁盘以后,会显示所有逻辑磁盘的资料,按Esc键回到主功能表。
18、回到主功能表后再按一次Esc键,屏幕上显示信息提示你,刚才建立的分区要重新开机后才有效。
19、再按一次Esc键就会退出FDISK程序。
不管是划分成单一分区还是多个分区,都必须等到重新开机后才有效,你可以按主机面板上的“RESET”按钮,或者按键盘上的Ctrl+Alt+Del三键,重新开机后分区才算真正建立完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