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会发现这些条件基本是主观性方面的占的多一些,而与客观沾边的貌似只有一点:学习能力问题。运营技能差可以培养,运营意识差可以培养,主动性差也可以受环境影响,可以熏陶。
而学习能力完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一点个人觉得客观性占绝大部分。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颇有感触,合格与不合格的运营工程师就差在这里。接下来,我就简单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回归到我们OPS生产线运营中来,大家分析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都会发现我们之前做过一些“傻事”,比如:
运营过程中RM掉lib目录及关键的数据文件目录;Drop掉数据库,甚至就连自己远程管理的服务器,比如做一些安全策略等导致自己也连接不到自己的服务器,诸如此类。超融合架构运维的简化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个是显而易见。
超融合的存储网配置很简单,而传统架构则需要划Zone等复杂 *** 作;并且超融合无需规划和划分RAID、RAID初始化,传统架构则至少花一天时间来进行RAID初始化;此外,超融合的部署时间仅需半天,扩容简单快速,硬盘和节点故障可自动恢复;而传统架构则要至少一周时间来进行部署,扩容复杂、手动均衡,还需要及时更换盘或控制器才能恢复硬盘和节点故障。
其中部分优势是分布式架构带来的,比如只维护标准商用服务硬件,而使用超融合后,可以进一步减少硬件的需求量。所以,分布式架构才是超融合的核心。目前的厂商能把分布式架构(尤其是存储)做好的很少,国外的Nutanix、VMware(vSAN),中国的SmartX等都算是主流一线的超融合厂商。如果刚入门超融合领域,建议可以拿他们的方案和客户案例研究一下。这个架构我完全无法理解,为毛要2台lvs,一般2台lvs是为了分流或高可用,好吧我暂时这么理解他的意图,1台nginx是作为反向代理,简单理解就是在客户端看来服务器端就是一台机器,防止其他人员了解你的后端架构和处理流程,运维开发工程师的职责是:负责日常运维工作;推动及开发高效的自动化运维、管理工具,提升运维工作效率;制定和优化运维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柔性容灾、智能调度、d性扩容与防攻击;探索、研究新的运维技术方向。
运维开发工程师的任职要求是:1、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在18周岁以上;2、熟悉常见应用服务的配置和优化;3、能熟练使用常用的监控软件;4、善于分析思考问题,有责任心;5、服从工作安排,身体健康。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进行服务器开发组织架构上通常会采用分布式架构方法来进行设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微服务架构都有哪些特点。
InfoQ:你近的QConSanFrancisco提出的一个关键前提是,组织如果要从单体大型应用转变为基于微服务的体系结构就得要打破它们的庞大的整体流程。你能再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RafaelSchloming:对于转变为微服务本身,人们实际上并不怎么关心,他们真正关心的是提升特性的完成速度。为了提升特征的完成速度就必需做出改变,而微服务只是这种改变所产生的一个附属物罢了。
对于组织来说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当他们发展到一个临界点,增加再多的人也不会提升特性的完成速度。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是因为组织用于产出特性的结构和/或过程成为了瓶颈,而不是人员的数量。
当一个组织遇到这种障碍,开始调查为什么这些特性似乎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资源,答案往往是,每个特性都需要太多不同团队的协调。
这会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你的人员可以按职能划分为团队:产品与开发、质保与运维。你的人员也可以按组件划分:例如,前端与领域模型、搜索索引和消息通知。当单个特性需要跨多个不同的团队进行协调时,交付特性的控制因素是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速度和效率。像这样组织结构的组织实际上是被一个庞大的整体过程所阻碍的,这个过程要求每个特性(在某种程度上)要有许多许多的组织来理解它。
InfoQ: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Schloming:为了把很多人用在一个问题上,你需要把他们分成团队,因为人们不能在非常大的群体中有效地沟通。你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出一系列的权衡。你所营造的是每支团队内部具有高保真的沟通和协调,而团队之间是低保真和相对较差的协调。
为改进一个组织内的特性完成速度,您可以将你的人组织成独立的、跨职能的、自给自足的特性团队,可以从头到尾自主掌控一个完整的特性。这将以两种方式提高特性的完成速度。先,由于不同的职能(产品、开发、质保和运维)都圈定于一个特性内,你就可以自定义该特性区域的流程了,例如,IT培训分享对于一个没有人正在使用的新特性,你的流程就不需要优先考虑其稳定性了。其次,由于该特性所需的所有组件都由同一个团队拥有,因此,要想赶紧推出一个特性,就可以进行更快速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Tars。根据查询CSDN网可知,Tars是一个支持多语言内嵌服务治理功能的框槛,能与 DevOps 比较好的协同开发。提供了包含开发、运维、以及测试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通过Tars可快速用微服务的方式构建自己高可用的分布式应用,并实现完整有效的服务治理。
Tars是一个跨平台、跨语言的软件运行环境,是基于service mesh设计理念实现的开发框架。Tars集可扩展协议编解码、高性能 RPC 通信框架、名字路由与发现、发布监控、日志统计、配置管理等于一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