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双CPU主板的人来!!!!!!!S2466设置!!!!!!!!!!!!!!!!!!!!!

懂双CPU主板的人来!!!!!!!S2466设置!!!!!!!!!!!!!!!!!!!!!,第1张

。。。。。。大哥啊,哪里有拿桌面版CPU冒充服务器CPU的道理啊,那服务器CPU卖那么贵谁买啊。
你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根本和主板无关,桌面版XP 1600+和MP 1600+的差别其实非常小,主要的区别就是XP 1600+并不支持多CPU协同工作(这也是桌面版和服务器版CPU的基本区别了),因此不能在服务器主板上插两个同时工作,不过因为K7很厚道,把金桥做在外边,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连接L5金桥(用铅笔就成,当然用涂改液加银漆最好)把XP 1600+修改成MP 1600+,那样就可以用了。修改过程很有趣,很有挑战性,很刺激哦:),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胆量和DIY水平呢?方法如下:
>好用啊,十分好用。

现在的大部分电脑都是双核心或者四个核心,核心越多计算能力越强。但是如果在4个核心或者8个核心不够用的情况下那么需要怎么办呢?就加一块CPU嘛。
多路CPU主板其实并不完全是给服务器设计的,也有一部分消费级的产品。之前的显卡大厂IWILL(艾威)就是出很多消费级的双路主板的。

W君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非双路或四路系统不用的。
这是一个四路CPU系统的任务管理器截图,每个CPU包含10个核心,每个核心包含两个虚拟内核,因此这台系统有80个核心。这还是比较老的一个系统。但是这台机器每分钟处理了2万多个请求,平均的CPU占用率不会超过10%。

通常个人系统在windows 7以后都对对称多处理器(SMP)进行了优化,当系统中有2,4,8,16,32个CPU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的发挥系统的多线程优势。
那么多CPU的模式是不是一个新技术呢?其实不是。
在很早期的intel 8088(这是比286还早的CPU)就已经有了“片选”引脚。在8088上面23号引脚就是一个“片选”,当这个引脚上的点评信号是高的时候CPU被刮起停止接受指令(但内部运作不停),当这个引脚的信号为低电平的时候CPU输入输出被激活。

在BIOS的配合下,可以多个CPU轮换着工作达到多CPU协同工作的状态。
基本上是CPU越多那么同时可以处理的任务就越多,系统反应速度就越快。

这种一般是工作站和服务器才会使用,而且如果不是那些洋垃圾二手的话,购买全新的产品,价格往往会很贵很贵,比普通家用的要贵的多,而且这种主板搭配的服务器处理器,主频普遍要低于桌面处理器,所以个人觉得普通用户完全没有必要去玩这种东西,当然如果你就是喜欢折腾这种双路平台,去网上购买二手产品,过个瘾,锻炼一下自己的DIY水平,那倒是可以,而且往往是一件乐事。
至于好用不好用,这个还是要看情况,如果你是用于渲染剪辑等可以充分利用多线程的工作,那这种双路系统因为核心线程可以做的更多,所以会比普通桌面电脑强很多,但是如果你只是玩 游戏 的话,那还不如老老实实用普通的桌面平台,一来是因为双路系统的处理器频率低一些,另外就是双路系统的2个CPU之间的通信是有更高的时延的,万一 游戏 优化不好,遇到这种时延问题,体验会变差,当然你如果非要玩那也是可以的。
此外这种双路主板在IO性能上要远强于桌面平台,首先在内存支持上面,可以支持更多容量的内存,实际上我们看主板上面的内存条插槽数量就清楚了,而且可以支持更多的内存通道数,目前8通道应该都有了,而普通桌面还是双通道。其次就是PCI-E数量也是这类产品条数更多,简单来说可以接的PCI-E设备,而且让他们有足够的PCI-E通道数。最后就是这类产品的版型往往比较大,双处理器的功耗往往也比较高,在电源和散热方面往往需要配置更好的产品。
不过这类产品往往也有不足,那就是背部的IO接口数量往往不多,因为这种产品往往是面对服务器,而服务器和家用产品不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USB接口,不过往往都是有多网卡,而且会带有一些比较古老的接口,譬如COM口,VGA接口,另外开机自检过程往往也比较长,反正现在的话,除非是必须要用双路,否则个人还是推荐普通的那种平台,或者单路平台也行。
现在和过去已经不同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Intel的桌牌i7都是4核8线程,而服务器处理器往往都是10几个核心,因此这些双路平台具有绝对的核心线程数量优势,但是现在AMD那边普通桌面已经可以做到16核32线程了,这独有绝大部分用户来说,都足够了,实在不行还有更高端的HEDT平台,最高的线程撕裂者已经做到64核心128线程,而且内存也支持4通道,内容容量也起码可以做到256GB,PCI-E通道数也比桌面多多了。

真的没有必要去折腾多路系统了,你把内容容量堆上去,固态硬盘也用好一点的,然后来个64核128线程的线程撕裂者,感觉不会比那些双路系统差,而且成本还更低,当然如果你是玩二手,捡洋垃圾玩,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些系统到底好不好用,还是要自己用了才知道,我只接触过公司的双路服务器系统,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些东西性能的确是强大,但是家用我是不会考虑的。

好用啊,尤其适合创业初期的创业者,比较初期资金可能比较少,又需要高性能的电脑,双CPU的电脑比较适合。我不爱长篇大论的讲一堆理论,你这么问估计是想怎么能配一台双U的电脑,以下是我自己配置双U电脑一些经验心得:

1、可以在某宝上找双路主板,推荐某南金牌。他们家的翻车的几率比较低,还可以搭配二手的服务器CPU。因为双U主板除了定制的都是服务器主板,要配2011针的服务器CPU,推荐E52XXX系列。

2、既然已经上了双U,那内存就上32吧,现在内存条已经不贵了,自己买来安装上。内存安装不难,网上视频很多。注意不要使用蛮力,插反了是插不进去的。

3、电源功率要够,主板越好功率就要越大,否则会有各种毛病。

4、可以选SSD固态硬盘(系统盘)+大容量机械硬盘的组合来提升速度,预算有限先放弃机械硬盘也要上SSD。

5、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组装能力,但是别怕,其实很简单的,网上到处都是视频教程。如果实在排除不了可以私信我。

多路cpu都是用于处理大量同时任务请求场景的服务器用的,家用四核八核这种就够了

笔记本没有双cpu的。
服务器以前双cpu的很多。大型服务器甚至更多。像曙光系列服务器,有这么一段介绍:
“曙光3000”是一种通用的超级并行计算机系统,也是目前中国国内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这台计算机由10个高近2米的机柜组成,耗电25千瓦,总重量达5吨。它有280个CPU(中心处理器),最快运算速度达每秒4032亿次;装有近168万兆内存和363万兆硬盘。该服务器自然功能强大,使用其中16个CPU的设备可以实现每天80亿次的网络页面点击;8个CPU的设备每天可以收发7000万封电子邮件;64个CPU的设备预报一个月的气候只用15分钟。
双子星主板是2000年前后推出的。优于当时工艺上的限制,高速二级缓存无法做到cpu内核里面,只好放在cpu外部半速运行。使的cpu不得不采用slot1接口。但是随着工艺改进,后来又能放进内核里面了。导致当时cpu两种封装同时使用。为了使用户配置cpu方便,主板厂家推出了双子星。两个接口不能同时使用的。不支持双cpu。
以前 cpu性能较弱,多cpu配合支持多cpu的 *** 作系统可以提高计算机多任务处理能力,现在cpu出现了多核多线程技术等,使的现在单cpu技能满足多任务的需求。除了要求非常严格的大型服务器之外,都已经放弃了多cpu方案了。

两个CPU协同工作称双路工作站,属于服务器级别。
双路工作站需要服务器CPU和服务器主板的共同支持,现在能组双路工作站的只有intel至强(Xeon)E5/E7和AMD皓龙(Opteron)处理器,如果不是根本没有可能。在主板上也要有两个CPU插座才行。
组建双路工作站对硬件的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有很大的代价,不建议个人用户使用,也根本没有必要。
组建过程和一般的装机没有什么不同,只要将硬件和线在主板上插好,根据个人用途调整就可以了。

英特尔平台包括pt865,ATI的radon 9100 IGP系列,SIIS 655,sis 655fx和sis 655tx等,分别是Intel的865P,865G,865tv,865PE,875p和更高版本的915和925系列。

在AMD平台中,通过kt880,NVIDIA的nforce2 ultra 400,nforce2 IGP,nforce2 spp。

由于集成了内存控制器,AMD的64位CPU支持双通道内存,具体取决于CPU, 对于AMD台式机CPU,939接口支持双内存通道。

对于支持双CPU的软件,例如常用的MAX,PS,MAYA等,双CPU确实可以加快渲染速度,其理论是单CPU的两倍, 对于不支持双CPU的软件,例如大多数游戏和文字处理软件等。双CPU和单CPU之间没有区别。

扩展资料:

双CPU需要主板支持,有一个双子座主板,支持一个slot1和一个socket370接口CPU,高端服务器主板应支持sokcet478。

对于支持双CPU的软件,如Max、PS、Maya等,双CPU确实可以加快渲染速度,是CPU速度的两倍,应用过程中无法实现,一些数据分配 *** 作仍然需要占用CPU资源在中间。

在服务器转型的时代,特别是CPU的类型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很容易让用户迷惑,选择CPU时,可以看到其主频,还可以看到缓存、前端总线等许多参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双CPU

百度百科-主板双通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273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 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