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服务器主板有两个CPU插口

为什么服务器主板有两个CPU插口,第1张

两个CPU就是双路,一般是比较高端的主板,上两个CPU比上一个CPU的主板性能强很多,现在服务器芯片主要是INTEL 5000V 或者INTEL 5500BC,60台机用不了上双路的服务器,单路就可以,无盘主要是内存和硬盘IO够就可以了。以下配置非常适合你:
XEON四核 X3330 处理器 主频266G
Intel S3200 服务器主板芯片组
4G DDR2 ECC 800支持8G ECC 内存
LSI1064 SAS 蕊片支持4 SAS RAID0,1
希捷3146G SAS接口硬盘/15000转
集成ATI视频控制器,内置双1000M网卡
台湾500W额定电源性+服务器机箱
应用于:70台网吧配置 优惠价9880元
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无盘游戏服务器,SAS接口的硬盘大大提高了硬盘速度及安全性

当然可以,不单支持两个八核,还有10核的CPU,服务器不同于桌面CPU,这套双CPU平台采用刚发布的两颗E5-2680 V2处理器组成,与旧版E5-2680相比它的主要改变就是由Sandy Bridge-E升级成Ivy Bridge-E,核心方面也从原来的8核16线材顺势升级至10核20线程,因此理论上处理性能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而本次测试的对手就选择了同样是Ivy Bridge-E核心的i7-4930K,两个平台主要是核心、线材数量与主频上的区别,用于对比双路E5-2680 V2平台与普通家用顶级平台在性能上的差异。

笔记本没有双cpu的。
服务器以前双cpu的很多。大型服务器甚至更多。像曙光系列服务器,有这么一段介绍:
“曙光3000”是一种通用的超级并行计算机系统,也是目前中国国内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这台计算机由10个高近2米的机柜组成,耗电25千瓦,总重量达5吨。它有280个CPU(中心处理器),最快运算速度达每秒4032亿次;装有近168万兆内存和363万兆硬盘。该服务器自然功能强大,使用其中16个CPU的设备可以实现每天80亿次的网络页面点击;8个CPU的设备每天可以收发7000万封电子邮件;64个CPU的设备预报一个月的气候只用15分钟。
双子星主板是2000年前后推出的。优于当时工艺上的限制,高速二级缓存无法做到cpu内核里面,只好放在cpu外部半速运行。使的cpu不得不采用slot1接口。但是随着工艺改进,后来又能放进内核里面了。导致当时cpu两种封装同时使用。为了使用户配置cpu方便,主板厂家推出了双子星。两个接口不能同时使用的。不支持双cpu。
以前 cpu性能较弱,多cpu配合支持多cpu的 *** 作系统可以提高计算机多任务处理能力,现在cpu出现了多核多线程技术等,使的现在单cpu技能满足多任务的需求。除了要求非常严格的大型服务器之外,都已经放弃了多cpu方案了。

当然可以,不过那一般都是服务器主板。
家用机主板一般只有一颗CPU。服务器由于计算量远大于家用机,会采用多路CPU设计,2路4路8路甚至更多。不过多路CPU服务器需要专门的Unix或其他 *** 作系统,并且多路优化的软件支持,不然无法发挥并行计算效能。

1台电脑可以装多个CPU,但市场上的电脑只装一个CPU。

其实,电脑是可以安装多个CPU的,并不是只能安装一个处理器。但是市面上一般不会有多个CPU的电脑。

首先,只在电脑里安装一个CPU,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一般人用电脑,也只是用来看剧,玩游戏,上网页,或者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关系,需要处理下文件什么的,这些 *** 作对电脑的性能要求并不高。虽然也有人追求极致的性能,对电脑的CPU要求很严格,但这类人只占了小部分。

市场上占主要份额的还是前者,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生产的方向。即使高端玩家呼声高,厂家也只会跟着主流市场走,所以平时见得最多的,就是只有一个CPU的电脑。

扩展资料

多个CPU一般不会出现在普通的家用电脑上,只有工作量极大的工作站和服务器,才会用上多个CPU。这需要很强的拓展能力,对处理器的要求很高,如果只有一个CPU的话,是完全不够用的。

在电脑里安装一个中央处理器,和成本也有关系。中央处理器是一台电脑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一般中央处理器就是电脑最贵的部件之一。如果要上双处理器的话,电脑在成本上会增加很多,相应的,电脑的售价也会提高,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很不划算的,因为不需要那么高的性能。

在电脑总体的制作成本上,也要高上很多。厂家在进行生产的时候,会按照电脑的通用标准来生产电脑其它的部件。如果现在需要设计双CPU的电脑,那么其它部件也需要做出更改,这样损失的利益是很大的。除此之外,只安装一个CPU,也和现在CPU的水平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3295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 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