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82年,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 SL与80386 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
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讯。80486 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采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16KB。80486 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 看完这里,相信大家会对CPU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至于这段时其他公司:譬如AMD,CYRIX等等推出的CPU,由于名字和INTEL的都是一个样,也就不再重复叙述了。
今日CPU的发展状况从Pentium(奔腾),俗称的586开始,一直说到才数天前发布的最新K7吧。这段时间简直就是CPU发展的战国时期,市场上面群雄奋起,风云突变,竞争异常的激烈,新技术出现的速度相当快,我们通过介绍 INTEL产品,让朋友了解多一些,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INTEL: 说到CPU,当然不能不提到这位一直领导CPU制造新潮流的老大哥。正是因为有了INTEL,电脑才脱下了高贵的外衣,走到了我们的身边,成为真正的个人电脑,今天,当我们用电脑玩游戏、看,听CD,甚至上网的时候你可千万得记住INTEL的功劳啊!
Pentium: 继承着80486大获成功的东风,赚翻了几倍资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Pentium。由于CP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激烈化,INTEL觉得不能再让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样的名字来抢自己的饭碗了,于是提出了商标注册,由于在美国的法律里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注册的,于是INTEL玩了花样,用拉丁文去注册商标。Pentium在拉丁文里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中文名字奔腾。奔腾的厂家代号是P54C,PENTIUM的内部含有的晶体管数量高达310万个,时钟频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后提高到200MHZ。单单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PENTIUM微处理器,它的运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PENTIUM则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从PENTIUM开始,我们大家有了超频这样一个用尽量少的钱换取尽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作为世界上第一个586级处理器,PENTIUM也是第一个令人超频的最多的处理器,由于Pentium的制造工艺优良,所以整个系列的CPU的浮点性能也是各种各样性能是CPU中最强的,可超频性能最大,因此赢得了586级CPU的大部分市场。
Pentimu Pro: 初步占据了一部分CPU市场的INTEL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在其他公司还在不断追赶自己的奔腾之际,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 P6。P6只是它的研究代号,上市后P6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Pentimu Pro。Pentimu Pro的内部含有高达550万个的晶体管,内部时钟频率为133MHZ,处理速度几乎是100MHZ的PENTIUM的2倍。Pentimu Pro的一级(片内)缓存为8KB指令和8KB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个封装中除Pentimu Pro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Pentium Pro200MHZ CPU的L2 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这样的设计Pentium Pro达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PENTIUM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级缓存,至于频率为200的CPU还分为三种版本,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内置的缓存分别是256KB,512KB,1MB。如此强大的性能,难怪许多服务器系统都采用了Pentimu Pro甚至是双Pentimu Pro系统呢!
Pentium MMX: 也许是INTEL认为Pentium 系列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1996年底又推出了Pentium 系列的改进版本,厂家代号P55C,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Pentium MMX(多能奔腾)。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它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多媒体扩展指令集。,因此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Pentium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数据)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术不但是一个创新,而且还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目前的什么KNI,3D NOW!也是从MMX发展演变过来的。Pentium MMX可以说是直到99年在电脑市场上占有率最高的CPU产品,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使用MMX的CPU。Pentium MMX系列的频率主要有三种:166/200/233,一级缓存都是32KB,核心电压28v,倍频分别为25,3,35。
Pentium Ⅱ: 1997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Pentium Pro同一个级别的产品,也就是影响力最大的CPU Pentium Ⅱ。有人这样评价Pentium Ⅱ,说它是为了弥补Pentium Pro里面的缺陷,然后再加上MMX指令而生产开发出来的产品,他们这样说有他们的道理,我以下就替大家剖析一下Pentium Ⅱ: PentiumⅡCPU有众多的分支和系列产品,其中第一代的产品就是PentiumⅡKlamath芯片。作为PentiumⅡ的第一代芯片,它运行在66MHz总线上,主频分233、266、300、333四种。PentiumII采用了与Pentium Pro相同的核心结构,从而继承了原有Pentium Pro处理器优秀的32位性能。PentiumⅡ虽采用了与Pentium Pro相同的核心结构,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写 *** 作的速度,并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 *** 作系统的执行速度。由于配备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器,因此PentiumⅡ可以猜测地执行写 *** 作,并允许使用旧段值的指令与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时存在。在PentiumⅡ里面,Intel一改过去BiCMOS制造工艺的笨拙且耗电量大的双极硬件,将750万个晶体管压缩到一个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PentiumⅡ只比Pentium Pro大6平方毫米,但它却比Pentium Pro多容纳了200万个晶体管。由于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门尺寸,因此加快了这些晶体管的速度,从而达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时钟速度。 在总线方面,PentiumⅡ处理器采用了双独立总线结构,即其中一条总线联接二级高速缓存,另一条负责主要内存。然而PentiumⅡ的二级高速缓存实际上还是比Pentium Pro的二级缓存慢一些。这是因为由于PentiumPro使用了一个双容量的陶瓷封装,Intel在Pentium Pro中配置了板上的L2高速缓存,可以与CPU运行在对等的时钟速度下。诚然,这种方案的效率相当高,可是在制造的成本方面却非常昂贵。为了降低生产成本,PentiumⅡ使用了一种脱离芯片的外部高速缓存,可以运行在相当于CPU自身时钟速度一半的速度下。所以尽管PentiumⅡ的高速缓存仍然要比Pentium的高速缓存快得多,但比起200MHz的Pentium Pro里面的高速缓存就要逊色一些了。作为一种补偿,Intel将PentiumⅡ上的L1高速缓存从16K加倍到32K,从而减少了对L2高速缓存的调用频率。由于这一措施,再加上更高的时钟速度,PentiumⅡ(配有512K的L2高速缓存)在WindowsNT下性能比Pentium Pro(配有256K的L2高速缓存)超出大约25%。 在接口技术方面,为了击跨INTEL的竞争对手,以及获得更加大的内部总线带宽,PentiumⅡ首次采用了最新的solt1接口标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装,而是采用了一块带金属外壳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不但集成了处理器部件,而且还包括32KB的一级缓存。
Pentium Celeron: 在Pentium Ⅱ又再次获得成功之际,INTEL的头脑开始有点发热,飘飘然了起来,将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场上,从而给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虚而入的机会,眼看着性能价格比不如对手的产品,而且低端市场一再被蚕食,INTEL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发家之地就这样落入他人手中,又与1998年全新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场,性能价格比相当厉害的CPU,也就是本文的重要介绍产品Celeron,赛扬处理器。 Pentium Celeron可以说是Intel为抢占低端市场而专门推出的。1000美元以下PC的热销,另AMD与Cyrix在与Intel的抗争中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于是,Intel把Pentium II的二级缓存和相关电路抽离出来,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再改一个名字,这就是Pentium Celeron。中文名称为奔腾赛扬处理器。 Celeron采用035微米工艺制造,外频为66MHz,最初推出的有266与300两款。接着又出现了333,直到刚刚新鲜出炉不久的赛扬500。从赛扬333开始,就已经采取了025微米的制造工艺。开始阶段,Celeron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抽掉了芯片上的L2 Cache,这使人不禁想起当年的486SX。我们知道,在486时代,CPU就已经内置了8K缓存,而在主板上还另有插槽可供大家再加上二级缓存(高档一点的是板上自带的),到了奔腾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板上的二级缓存由256K到现在最大的2MB(MVP3芯片组支持)PII的更厉害,把二级缓存也放到CPU板上,CPU与内存和二级缓存有两条总线,这就是Intel引以为豪的DIB双重总线技术,这样装置的二级缓存能比Soecket7上的提供更高的性能,因为它是运行在CPU一半时钟频率上的,当CPU为PII333时,二级Cache就运行在167MHz,这远比现在100MHZ外频的Soecket7上的Cache速度要高的多,也就是说,在PII上,二级缓存的重要性比在Soecket7上的要高。大家也知道了二级缓存的作用,相信就已经知道赛扬其实是一只掉了牙的老虎(再也凶不起来了),在实际应用中,Celeron266装在技嘉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过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经常须要用到二级缓存的项目。不过什么马配什么鞍,Intel专门为赛扬配备了EX芯片组。Intel的440EX芯片组为Celeron做了优化,因此C266+EX与PII266+BX的性能只相差了10%。 400,366,333和300AMHz英特尔赛扬处理器包括集成128KL2缓存 所有的英特尔赛扬处理器使用英特尔P6微架构的多事项系统总线。400,366,333和300AMHz处理器使用增加了L2缓存界面的英特尔P6微架构多事项系统总线。L2缓存总线和处理器到主储存器系统总线的结合增加了在单总线处理器上的带宽和性能。 英特尔440EXAGPset以基本PC机价格点优化整个以英特尔赛扬处理器基础的系统性能,在考虑基本PC机价格因素同时为终端用户提供AGPset的改进。 赛扬CPU还有一个变形的兄弟Socket 370架构的处理器,它可以说是由INTEL推出的一个使用PII为核心、Socket架构为主板的杂交品种。Socket 370 CPU插槽外观上和Socket 7差不多,只不过Socket 7有321个Pin脚,而Socket 370有370个Pin脚;另外Socket 7只有一个斜脚,而Socket 370有两个斜脚,因此Intel发布的Socket 370 Celeron处理器不适用于目前既有的Socket 7主板,这对热衷于升级的用户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不过对于Slot 1主板的用户来说,可以通过转换卡来实现升级哦!价钱可是非常便宜的。按Intel的计划,Socket 370全部支持带二级缓存的300MHz以上的Celeron(PPGA)处理器。而将来所有的Celeron处理器都会转向Socket 370的架构,这也更加符合Intel推出Socket 370和Celeron的本意。 Socket370架构CPU的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Celeron 300A是相同核心,而接口部分由Solt1改为Socket形式。从外观上看,特别象Socket7的Pentium MMX,只是中央的Die封装部分要比MMX要大些,CPU的底部比较明显,Socket370 CPU底部中央的封装部分呈长方形,明显与MMX不同,标记着Intel Celeron表明它的正式名称仍然会是Celeron,通过一个和Pentium Ⅱ上类似的序号(譬如:FV524RX366128)我们可以辨认出其频率是366Mhz并带128K缓存;虽同为Socket,Socket370是370针,比Socket7 CPU的321针多出49针,不仅针脚多出一圈,脚的位置也不同,注定两种Socket是无法兼容了。Intel使用了440ZX 芯片组来搭配Socket 370,将支持100 MHz 外频。经过我们的特别测试,发现socket370 的Celeron 366几乎每项测试中均超过了PII,可见其性能之好。 赛扬由于没有了二级缓存的限制,而且是用025技术制造的,因此超频能力特强,那么在超频的过程中有什么东西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首先就是CPU本身,不过作为超频先锋,几乎所有的赛扬CPU都能超频二级以上,有写特别的序列号的赛扬CPU甚至还能够超上三、四级。 其次就是好的主板和内存了,现在的市面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主板是为了超频而设,大家在购买的时候必须要自己看清楚。如今大家都知道内存是CPU提速的瓶颈之一,因此常常有人提问某种型号的内存芯片性能如何或是干脆直接问它们耐不耐超频。其实内存芯片的性能固然重要,但在实际挑选内存的同时,除芯片的型号外,同时还应该注意内存条本身设计是否成熟、做工是否精。要知道即使采用的是高性能的内存芯片,如果设计不当,那么作为内存条而言仍然是不耐超频的失败品。那么,什么样的内存条才算是合格的呢?(这里的合格,当然指耐超频喽)做工精细与否可以由目视判断,而设计成熟与否主要看线路板上的通透孔(Through Hole)数目的多少,一般通透孔的数目越少越耐超频。何谓通透孔呢?就是线路板上的那些看似线路终端的小洞。电脑里使用的线路板是由很多层构成的,我们平时能看见的只是最表层的线路。在最表层之下,还存在有许多层,每层的线路都是互相独立的。要使最外层的线路与里层线路导通,就必须利用通透孔。有些设计不成熟的内存条,就连同在表层的线路之间的导通,都要先从通透孔进入里层,绕上一圈后再从另一个通透孔穿出。这样一来,导致了线路总长度的增加。而在高达100MHz的工作频率下,无谓地加长线路极易产生杂波干扰。这就很可能导致超频失败。顺便提一下,内存芯片与CPU一样,也存在批号不同导致性能不同的现象:即使批号相同,生产日期也会影响芯片的性能。因此想掌握确切的资料,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不懈地从网上搜寻最新情报。我个人觉得HYUNDAI、NEC和TOSHIBA的芯片性能不错。下面再来看看CL(CAS Latency)值对超频的影响。CAS Latency指的是CPU在接到读取某列内存地址上数据的指令后到实际开始读出数据所需的等待时间,CL=2指等待时间为2个CPU时钟周期,而CL=3的则为3个CPU时钟周期。对今天的高速CPU而言,1个时钟周期的长度微乎其微。因此不论CL2还是CL3的内存,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是感觉不到性能差距的。而厂家在制造内存条时,不论CL2还是CL3,用的都是同样的原料和设备。只是在生产完成后检测时,挑出精度高的当CL2的卖,精度相对低一些的则当CL3的卖。实际上有不少被当作CL3卖的内存条可以在CL=2的设定下工作。因此CL2的内存条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更精密一些,换而言之就是为超频所留的余地更大一些、超频后工作会更稳定一些。我试过的几种名牌的128MB/CL2的内存都可以在外频133MHz的环境下稳定地工作,而散装的CL3的内存则大多无法在112MHz以上的外频下持续稳定地工作。在将外频超到100时,也不必使用符合PC100规格的内存,尽管一般不推荐在外频100MHz的系统中使用非PC100的内存条,但实际上甚至有非PC100的内存条在外频133MHz下稳定工作的记录。据说这是因为早期的内存条不带SPD(一块记录有该内存条性能特征的EPPROM,是符合PC100规范所必须的),用户可以自由设定有关内存的各项参数,易于进行优化。当然,如果您的Money很多,那么自然不必犹豫,挑贵的买准没错。又或是您正准备购买新的内存,那么我奉劝您,从长远看还是购买符合PC100规范的吧!就笔者个人而言,赛扬超频之后的稳定性是相对下降了不少,这是因为发热量太大的问题,如果超频后某些特定的应用程序经常报出错,一般将内核电压加上01V到02V即可缓解。不过为防万一,用于处理重要数据的电脑,最好不要超频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PⅡ系列CPU设置了倍频锁,你不能通过加高倍频来超频,不过,最近情况有所改观,已经有一些新型号的主板(例如中国台湾A-Trend和日本Free Way共同开发的FW-6400GX/ATC-6400系列)能够破解倍频锁,允许用户自由设定CPU的倍频。为了超频成功,你除了加CPU的内核电压外,还可以加高外CPU的外部电压,这样可以使内存等外部设备工作更加稳定,对提高超频的成功率和超频后的稳定性都有帮助,但是能加高外部电压的主板实在不多。有些主板(例如华硕的P2B系列),在出厂时设定的外部电压就高于额定的33V,而有35V左右。而另一些主板(例如上面提到的ATC-6400系列)则允许用户在BIOS中自由设定CPU的内、外电压值。 另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找那些可以改变输出电压值的电源。据我所知,中国台湾Seven Team产的ST-301HR(ATX版本201的300W电源)就带有调节外部电压的旋钮。不过,这种办法有一定风险,大家最好别贸然尝试。
Pentium ⅡXeon : 在98与99年间,INTEL公司还最新推出了新一款比Pentium Ⅱ还要更加强大的CPU--Pentium ⅡXeon (至 强 处 理 器)。Pentium II Xeon CPU的目标就是挑战高端的、基于RISC的工作站和服务器。Xeon系列处理器具有在x86时代从未见过的强大功能。此系列处理器幕后的真正变化并不在于时钟速率(从400MHz起),而是该种CPU那些足以成为头条新闻的新型插槽、L2高速缓存、新的芯片组和扩展系统内存支持。这些变化足以证明:x86架构现在已经长大了,正在接近中级和高端Unix服务器的功能。Pentium ⅡXeon处理器把英特尔结构的性能/价格比优势扩展到技术计算及企业计算的新高度。它专门为在中、高级服务器及工作站上运行的应用软件设计了其所需要的存储器设置。 至于Pentium ⅡXeon 的内部结构包括了:兼容前几代英特尔微处理器结构;奔腾II处理器具有的P6微结构中的双独立总线结构和动态指令执行技术;同时,还有其它一些特性。它的一系列先进的特性加强了服务器平台对其环境的监测和保护能力。这些特性能帮助顾客建立一个健壮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增加系统正常运转时间,并保证服务器获得优化的设置及运行。 而且还具有先进的管理特性,譬如:热敏传感器、检错纠错(ECC)、功能冗余检查、系统管理总线等等。Pentium ⅡXeon 处理器的功能还得到加强,能在具有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结构中为执行大量计算任务提供更高的性能。为此加入了512K或1M字节的二级高速缓冲存储器,其运行速度与处理器内核相同(450兆赫兹)。这使得向处理器内核传送的数据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通过高容量的100兆赫兹的多事务处理系统总线,实现了与系统其它部分的数据共享;而多任务处理系统总线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使系统的其余部分也有可能实现较高的处理速度。可供寻址和高速缓存用的内存容量高达64G字节,从而提高对绝大多数高级应用软件的处理性能和数据吞吐量。系统总线支持同时处理多项未完成事务,从而使可用带宽增加。支持多达8个处理器的多处理系统,而且各个处理器都能充分发挥效率。这样的系统总线实现了低成本的4通道、8通道对称多处理,并使得针对多任务 *** 作系统和多线程应用软件的性能得到大幅度加强。 完全支持英特尔扩展服务器结构--加强的36位处理器支持(新的PSE-36模式)结合了36位缓冲存储器和超过4G字节的芯片组,从而允许企业级应用程序使用超过4G的内存,实现更好的系统性能。 至于Pentium ⅡXeon 的其他特性还有:由英特尔开发的单边接触盒(SEC)封装能充分发挥运算能力、改善了处理保护能力并实现了未来奔腾II至强处理器的通用形式。 群集支持,或者称为对数个4通道服务器系统的群集能力。这使得顾客的基于奔腾II至强处理器的系统实现了可扩展性从而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Pentium ⅡXeon 是首例采用了系统管理总线接口的英特尔微处理器,为英特尔产品系列增加了一些可维护性的特征。在盒中,有两个新的部件(除热敏传感器之外)使用这个接口与其它系统管理硬件和软件进行通讯。Pentium ⅡXeon 还可以支持全面的功能冗余检查(FRC)以提高重要应用软件的完整性。功能冗余检查对多处理器的输出进行对比,以检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功能冗余度检查中,一个处理器充当主处理器,另一个则充当检查器。检查器负责向系统报告是否发现两个处理器的输出有差异。纠错码功能可以帮助保护对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容出错的数据。奔腾II至强处理器支持对所有二级高速缓存总线和系统总线事务中的数据信号的检错纠错功能,能够自动纠正单字节错误,并向系统提示所有双字节错误。所有的错误都被定位后,系统可以进行误码率追踪以确定出故障的系统部件。 在Pentium ⅡXeon 里,INTEL更加用上了最新的插口技术枣Slot 2。Pentium ⅡXeon 是放置在金属封装壳中的,然后通过边缘连接触点插在主板上,其连接插座更像是常见的PCI或ISA扩展卡的插槽(因此也就有了术语SECC即单边接触插盒AMD和英特尔CPU的制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所以不能由主频来看AMD的性能! AMD 性价比是毫无质疑的AMD是攒机的首选以前因为采用的工艺不同,AMD的发热两会比较大一些,所以品牌机多选择p4作为配置但是今年来,AMD的技术水平约来越高 AMD已逐渐取代intel的王者地位 选3000+ AMD的比INTEL的好主要是技术好 第一,AMD有先进的K8架构,仅仅14级流水线,执行效率更高,而intel的prescott核心有31级。虽然有更高的频率,但这个频率是依靠高流水线。 办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当中出错,就得从头开始,这样就慢了,可惜牺牲了更高的频率。 Intel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只有提高频率,加大缓存解决。 还有最决的一招:降价和品牌效应。 第二,AMDcpu中集成了内存控制器,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延迟。 第三,由于核心的问题,AMD功耗更小。 第四,AMD有广泛的主板支持,不像以前那样。 第五,AMD的cpu价格便宜(虽然现在贵了)。 第六,就是人的“同情”心理,我们往往更喜欢“弱者”(尽管AMD不再“弱”,但是市场占有率仅有20%,不像Intel的80%) 补充:好坏只有限于Athlon64和Sempron cpu(775,940,939针)和P4 prescott核心cpu 以前的Athlon xp及northwood没有什么差距。 最多就是intel多媒体应用更好,amd则在游戏方面更有优势。 再有,AMD的cpu和intel的在同市场定位的情况下,差距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要忘记,频率不是一无是处。通过对比intel的cpu:P4和PM就知道大概了,频率不是一切。15G的PM相当于P428G CPU的处理性能不应该去看主频,而INTEL正是基于相当相当一部分人对CPU的不了解,采用了加长管线的做法来提高频率,从而误导了相当一部分的人盲目购买。CPU的处理能力简单地说可以看成:实际处理能力=主频执行效率,就拿P4E来说他的主频快是建立在使用了更长的管线基础之上的,而主频只与每级管线的执行速度有关与执行效率无关,加长管线的好处在与每级管线的执行速度较快,但是管线越长(级数越多)执行效率越低下,AMD的PR值可能会搞得大家一头雾水,但是却客观划分了与其对手想对应的处理器的能力。 为什么实际频率只有18G的AMD 2500+处理器运行速度比实际频率24G的P4-24B还快?为什么采用013微米制程的Tulatin核心的处理器最高只能做到14G,反而采用018微米制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处理器却能轻松做到2G?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上两种“怪圈”的存在。 每块CPU中都有“执行管道流水线”的存在(以下简称“管线”),管线对于CPU的关系就类似汽车组装线与汽车之间的关系。CPU的管线并不是物理意义上供数据输入输出的的管路或通道,它是为了执行指令而归纳出的“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每一个指令的执行都必须经过相同的步骤,我们把这样的步骤称作“级”。 管线中的“级”的任务包括分支下一步要执行的指令、分支数据的运算结果、分支结果的存储位置、执行运算等等…… 最基础的CPU管线可以被分为5级: 1、取指令 2、译解指令 3、演算出 *** 作数 4、执行指令 5、存储到高速缓存你可能会发现以上所说的5级的每一级的描述都非常的概括,同时如果增加一些特殊的级的话,管线将会有所延长: 1、取指令1 2、取指令2 3、译解指令1 4、译解指令2 5、演算出 *** 作数 6、分派 *** 作 7、确定时 8、执行指令 9、存储到高速缓存1 10、存储到高速缓存2 无论是最基本的管线还是延长后的管线都是必须完成同样的任务: 接受指令,输出运算结果。 两者之间的不同是:前者只有5级,其每一级要比后者10级中的每一级处理更多的工作。 如果除此以外的其它细节都完全相同的话,那么你一定希望采用第一种情况的“5级”管线,原因很简单:数据填充5级要比填充10级容易的多。而且如果处理器的管线不是始终充满数据的话,那么将会损失宝贵的执行效率——这将意味着CPU的执行效率会在某种程度上大打折扣。 那么CPU管线的长短有什么不同呢?——其关键在于管线长度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可以说它把原来的每一级的工作细化,从而让每一级的工作更加简单,因此在“10级”模式下完成每一级工作的时间要明显的快于“5级”模式。 最慢的(也是最复杂)的“级”结构决定了整个管线中的每个“级”的速度——请牢牢记住这一点!我们假设上述第一种管线模式每一级需要1个时钟周期来执行,最慢可以在1ns内完成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管线结构的处理器的主频可以达到1GHz(1/1ns = 1GHz)。 现在的情况是CPU内的管线级数越来越多,为此必须明显的缩短时钟周期来提供等于或者高于较短管线处理器的性能。好在,较长管线中每个时钟周期内所做的工作减少了,因此即使处理器频率提升了,但每个时钟周期缩短了,每个“级”所用的时间也就相应的减少了,从而可以让CPU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了。 如果采用上述的第二种管线模式,可以把处理器主频提升到2GHz,那么我们应该可以得到相当于原来的处理器2倍的性能——如果管线一直保持满载的话。 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CPU内部的管线在预读取的时候总会有出错的情况存在,一旦出错了就必须把这条指令从第一级管线开始重新执行,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块拥有5级管线的CPU在执行一条指令的时候,当执行到第4级时出错,那么从第一级管线开始重新执行这条指令的速度,要比一块拥有10级管线的CPU在第8级管线出错时重新执行要快的多,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无法充分的利用CPU的全部资源,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更高主频的CPU呢?? 回溯到几年以前,让我们看看当时14GHz和15GHz的奔腾四处理器刚刚问世之初的情况:当时Intel公司将原奔腾三处理器的10级管线增加到了奔腾四的20级,管线长度一下提升了100%。 最初上市的15GHz奔腾四处理器曾经举步维艰,超长的管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由于预读取指令的出错从而造成的执行效率严重低下,甚至根本无法同1GHz主频的奔腾三处理器相对垒,但明显的优势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主频,因为20级管线同10级管线相比,每级管线的执行时间缩短了,虽然执行效率降低了,但处理器的主频是根据每级管线的执行时间而定的,跟执行效率没有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采用018微米制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奔腾四处理器能把主频轻松做到2G的奥秘! 固然,更精湛的制造工艺也能对提升处理器的主频起到作用,当奔腾四换用013微米制造工艺的Northwood 核心后,主频的优势才大幅度体现出来,一直冲到了34G,长管线的CPU只有在高主频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优势——用很高的频率、很短的时钟周期来弥补它在预读取指令出错时重新执行指令所浪费的时间。 但是,拥有20级管线、采用013微米制程的Northwood核心的奔腾四处理器的理论频率极限是35G,那怎么办呢?Intel总是会采用“加长管线”这种屡试不爽的主频提升办法——新出来的采用Prescott核心的奔腾四处理器(俗称P4-E),居然采用了31级管线,通过上述介绍,很明显我们能得出Prescott核心的奔四处理器在一个时钟周期的处理效率上会比采用Northwood核心的奔四处理器慢上一大截,也就是说起初的P4-E并不比P4-C的快,虽然P4-E拥有了更大的二级缓存,但在同频率下,P4-E绝对不是P4-C的对手,只有当P4-E的主频提升到了5G以上,才有可能跟P4-34C 认识Intel与AMD双核CPU处理器的区别 随着近日英特尔、AMD推出各种双核CPU新品,“双核”概念在业内逐渐升温。 有意思的是,虽然都是双核,英特尔和AMD确各谈各的。英特尔大谈双核到桌面,AMD则直取双核的服务器市场。这两个公司双核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以下是关于双核技术的背景资料,供大家参考。双核技术背景 双核处理器是指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两个运算核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双核”的概念最早是由IBM、HP、Sun等支持RISC架构的高端服务器厂商提出的,不过由于RISC架构的服务器价格高、应用面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不同的构架 最近逐渐热起来的“双核”概念,主要是指基于X86开放架构的双核技术。在这方面,起领导地位的厂商主要有AMD和Intel两家。 其中,两家的思路又有不同。AMD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对多核心的支持。所有组件都直接连接到CPU,消除系统架构方面的挑战和瓶颈。两个处理器核心直接连接到同一个内核上,核心之间以芯片速度通信,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器之间的延迟。而Intel采用多个核心共享前端总线的方式。专家认为,AMD的架构对于更容易实现双核以至多核,Intel的架构会遇到多个内核争用总线资源的瓶颈问题。 AMD和Intel不同的体系结构 双核与双芯(Dual Core Vs Dual CPU): AMD和Intel的双核技术在物理结构上也有很大不同之处。 AMD将两个内核做在一个Die(内核)上,通过直连架构连接起来,集成度更高。 Intel则是采用两个独立的内核封装在一起,因此有人将Intel的方案称为“双芯”,认为AMD的方案才是真正的“双核”。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AMD的方案能够使双核CPU的管脚、功耗等指标跟单核CPU保持一致,从单核升级到双核,不需要更换电源、芯片组、散热系统和主板,只需要刷新BIOS软件即可,这对于主板厂商、计算机厂商和最终用户的投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客户可以利用其现有的90纳米基础设施,通过BIOS更改移植到基于双核心的系统。 计算机厂商可以轻松地提供同一硬件的单核心与双核心版本,使那些既想提高性能又想保持IT环境稳定性的客户能够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升级到双核心。在一个机架密度较高的环境中,通过在保持电源与基础设施投资不变的情况下移植到双核心,客户的系统性能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在同样的系统占地空间上,通过使用双核心处理器,客户将获得更高水平的计算能力和性能要想根据AthlonXP的实际主频换算出型号的话:型号= 实际频率 × 3 ÷ 2 - 500而要想根据型号算出Athlon XP的实际运行频率:实际频率 = 型号 × 2 ÷ 3 + 333AMD改变了其CPU产品的命名规则,将其产品标称一个与对手产品主频相当的型号。例如Athlon XP 2000+的实际主频为167GHz,而其2000+的标称就与Pentium 4的20GHz相对应。 因为AMD的处理器是以低主频,短流水线的设计而intel的处理器是以高主频,长流水线的设计这个好比,你要开车从石景山去通州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走长安街直接就到,可是堵车,二是走五环虽然远了点,可是不堵车AMD走的是长安街,而intel走的是五环 AMD Sempron 3000+中的3000+ AMD的PR值标称方式,意思是相当于INTER主频为30G的CPU,因为开发技术上的缺陷,AMD的CPU主频一直就上不去,但是他的这种标称方法,也不是信口开河的哦,CELERON30是跑不过SEMPRON3000+的,但是它的实际主频只有可怜的18G,呵呵
希望采纳intel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35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这个世界。
2002年2月,英特尔被美国《财富》周刊评选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声,美国《财富》杂志根据各公司在2002年度业务的表现、员工水平、管理质量、公司投资价值等六大准则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这一排行榜上,英特尔公司荣登全球榜首。同时,在“2002全球最佳雇主”排行榜上,英特尔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业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国最佳雇主”名单,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名列第八。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资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业周刊·中文版》通过一项联合举办的企业内部员工调查结果评选出来的。2002年,英特尔公司的收入为268亿美元,净收入为31亿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尔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回顾说:“35年来,我们不懈地追求优秀与完美,这为我们能够不断推出创新理念并保持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英特尔能在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还将继续改变世界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值得庆祝的。”
英特尔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今天,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不仅正在改变商业运作的模式,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方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公司之一,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
英特尔在中国的机构英特尔在中国(大陆)设有13个代表处,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沈阳、济南、福州、南京、西安、哈尔滨、武汉。公司的亚太区总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英特尔在中国亦设有研究中心,即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由4个不同研究中心组成,于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该中国实验室主要针对计算机的未来应用和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促进中国采用先进技术方面的进程,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此外,英特尔中国实验室还负责协调该实验室与英特尔全球其他实验室的研究协作,以及资助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的开发工作。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领导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的工作。
英特尔在中国的使命英特尔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重点与其全球业务重点相一致,即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的构造模块的杰出供应商。除此之外,英特尔始终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在中国,这一战略可从英特尔在中国的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反映:技术启动:英特尔在中国设有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由4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室组成。如英特尔中国实验室,隶属于英特尔微处理器研究实验室,主要研究面向微处理器和平台架构的相关工作,推动英特尔处理器架构(IA)技术在业界的领导地位。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另外还有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英特尔互联网交换架构实验室、英特尔无线技术开发中心。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与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针对IA-64位编译器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2年10月,英特尔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尔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ADC)。该中心面向中国计算和通信行业的OEM与ODM厂商,旨在满足他们对世界一流设计与校验服务的需求,并帮助他们为客户开发更出色的产品英特尔亚太地区应用设计中心(深圳)将为亚太区包括深圳和中国其它地区的客户就近提供先进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以协助亚太地区及中国的客户强化其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并且促进这些客户相互间的合作。英特尔还通过战略投资事业部(IntelCapital)在中国进行IT技术方面的投资,以促进中国型技术,如无线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迄今为止,英特尔的战略投资事业部已向亚太地区进行风险投资近6亿美元,其中在中国的投资近30家。技术生产与制造:今天,英特尔在上海设有投资5亿美元的芯片测试和封装的工厂,为快闪存储器、I845芯片组和奔腾4处理器提供基于013微米工艺的世界一流的封装与测试,并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处理器产品;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国内掌握世界一流芯片生产制造技术的知识工人。市场教育及应用普及:英特尔公司始终把协助推动中国计算机工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作为公司在中国的首要策略。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从2000年开始赞助ISEF中国区联系赛事。这一赛事被称为“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与创新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2001年,中国派出16名学生参加在美国加州硅谷举行的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赢得了17项大奖,包括奖品、奖金及奖学金共计87000美元。2002年,英特尔ISEF在中国区的联系赛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万名中学生参加,其中有21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被选派赴美参加5月在肯塔基州举办的第5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2000年7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启动。
经过一年的时间,到2002年底,拟在中国共培训教师达100,000名,该项目已经在全国的18个省市展开,北京市、长春市、重庆市、甘肃省、海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上海市、陕西省、天津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淄博市开展实施了,得到中国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获得各地教委和参加培训的老师的热烈欢迎。另外,为了更好地普及电脑教育,英特尔自1997年开始与国内电脑厂商合作,在全国16个城市开设了“英特尔电脑小博士工作室“,分别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阳、青岛、温州、杭州、济南、西藏、哈尔滨、无锡、南京,共培训家庭130万人次。广泛的业界合作:英特尔自1985年进入中国以来,便将“与中国信息产业共同成长”视为己任。与国内OEM厂商、独立软件开发商、通讯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无线通信厂商进行了密切广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尔每年在中国召开春秋两季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ntelDeveloperForum),与国内业界及时分享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2003年3月12日,英特尔在中国与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它为移动计算的笔记本电脑用户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完全摆脱线缆束缚的“无线自由”的集计算和通讯之融合的体验。
INTEL微处理器的里程碑
1971 年: 4004 微处理器
4004 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这一突破性的重大发明不仅成为 Busicom 计算器强劲的动力之源,更打开了让机器设备象个人电脑一样可嵌入智能的未来之路。
1972 年: 8008 微处理器
8008 处理器拥有相当于 4004 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无线电电子学》 杂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种采用了 8008 处理器的设备 Mark-8,它是首批为家用目的而制造的电脑之一——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Mark-8 既难于制造组装,又不容易维护 *** 作。
1974 年: 8080 微处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Altair 采用了 8080 处理器作为大脑——据称 “Altair” 出自电视剧 《星际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业号飞船的目标地之一。电脑爱好者们花 395 美元就能购买一台 Altair。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创下历史上首次个人电脑延期交货的纪录
1978 年: 8086-8088 微处理器
英特尔与 IBM 新个人电脑部门所进行的一次关键交易使 8088 处理器成为了 IBM 新型主打产品 IBM PC 的大脑。8088 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步入全球企业 500 强的行列,并被 《财富》 杂志评为“70 年代最成功企业”之一。
1982 年: 286 微处理器
英特尔 286 最初的名称为 80286,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这种强大的软件兼容性亦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该产品发布后的 6 年里,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 1500 万台采用 286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1985 年: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拥有 275,000 个晶体管,是早期 4004 处理器的 100 多倍。该处理器是一款 32 位芯片,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运行多种程序。
1989 年: 英特尔486™ DX CPU 微处理器
英特尔486™ 处理器从真正意义上表明用户从依靠输入命令运行电脑的年代进入了只需点击即可 *** 作的全新时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技术史学家 David K Allison 回忆说,“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台彩色显示电脑,并如此之快地在桌面进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尔486™ 处理器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能够让电脑更加轻松地整合 “真实世界” 中的数据(如讲话、声音、笔迹和)。通过漫画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宣传的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一经推出即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
于 1995 年秋季发布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设计用于支持 32 位服务器和工作站应用,以及高速的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和科学计算等。每一枚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在封装时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级高速缓存存储芯片。强大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拥有多达 550 万个晶体管。
1997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拥有 750 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英特尔® MMX™ 技术,专门设计用于高效处理视频、音频和图形数据。该产品采用了创新的单边接触卡盒(SEC)封装,并整合了一枚高速缓存存储芯片。有了这一芯片,个人电脑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捕捉、编辑并与朋友和家人共享数字;还可以对家庭进行编辑和添加文本、音乐或情景过渡;甚至可以使用视频电话通过标准的电话线向互联网发送视频。
1998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设计用于满足中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尔为特定市场提供专属处理器产品的战略,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技术创新专门设计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执行所需的商业应用,如互联网服务、企业数据存储、数字内容创作以及电子和机械设计自动化等。基于该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可配置四或八枚处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
作为英特尔面向具体市场开发产品这一战略的继续,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设计用于经济型的个人电脑市场。该处理器为消费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价比,并为游戏和教育软件等应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的 70 条创新指令——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显增强了处理高级图像、3D、音频流、视频和语音识别等应用所需的性能。该产品设计用于大幅提升互联网体验,让用户得以浏览逼真的网上博物馆和商店,并下载高品质的视频等。该处理器集成了 950 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 025 微米技术。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在英特尔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供额外的性能以支持电子商务应用及高端商业计算。该处理器整合了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所拥有的 70 条 SIMD 指令,使得多媒体和视频流应用的性能显著增强。并且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先进的高速缓存技术加速了信息从系统总线到处理器的传输,使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该处理器设计用于多处理器配置的系统。
2000 年: 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
基于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创作专业品质的;通过互联网发送像电视一样的视频;使用实时视频语音工具进行交流;实时渲染 3D 图形;为 MP3 播放器快速编码音乐;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同时运行多个多媒体应用。该处理器最初推出时就拥有 4200 万个晶体管和仅为 018 微米的电路线。 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 4004 的运行速率为 108KHz,而现今的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初速率已经达到了 15GHz,如果汽车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话,那么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应用目标是那些即将出现的高性能和中端双路工作站、以及双路和多路配置的服务器。该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性能和低价格优势的全新 *** 作系统和应用选择。与基于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的系统相比,采用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工作站根据应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预计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该处理器基于英特尔® NetBurst™ 架构,设计用于为视频和音频应用、高级互联网技术及复杂 3D 图形提供所需要的计算动力。
2001 年: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是英特尔推出的 64 位处理器家族中的首款产品。 该处理器是在基于英特尔显式并行指令计算(EPIC)设计技术的全新架构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设计用于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和工作站。该处理器能够为要求最苛刻的企业和高性能计算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大型数据库、计算机辅助的机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
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是安腾处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员,同样是一款企业用处理器。该处理器家族为数据密集程度最高、业务最关键和技术要求最高的计算应用提供英特尔® 架构的出色性能及规模经济等优势。该处理器能为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网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领先的性能。
2003 年: 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英特尔® 855 芯片组家族以及英特尔® PRO/无线 2100 网卡是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专门设计用于便携式计算,具有内建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和突破性的创新移动性能。该处理器支持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更轻更薄的笔记本电脑造形。
微软
微软
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核心。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机开发的 *** 作系统软件MS-DOS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 *** 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语言程序编写本。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 *** 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 *** 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 *** 作系统软件(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 *** 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戒:“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薄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
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 –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 (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 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微软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图的市郊)。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
在经济学,它是一个惊人的网络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 *** 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创立者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别是掌门人比尔·盖茨多年来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开买卖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来它官司不断,和业界其他公司的明争暗斗已经成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软的产品
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Windows - 称为「视窗」的图形 *** 作系统;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服务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几乎预装在所有的IBM兼容的个人电脑上。请参看Microsoft Windows的历史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MS-DOS - 微软公司的早期产品,它是一个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运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后的产品已经可以脱离MS-DOS运行了,但基于用户因软硬件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运作,微软同时间继续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运行的过渡产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套件,根据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处理)、Excel(试算表)、Access(桌面数据库)、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Outlook(个人邮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项目管理)和Publisher(电子排版)等软件。微软也为Apple Macintosh生产使用于苹果电脑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软的网页浏览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浏览器,从Windows 95开始,被设置为微软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软投资了四亿美元来把这种浏览器预装在苹果机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个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的程序。
微软也生产一系列参考产品,例如百科全书和地图册,使用Encarta的名称。
微软还开发用于应用系统开发的集成开发环境,命名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发布用于NET环境编程的相应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戏
帝国时代 (Age of Empires)
微软模拟飞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软模拟火车
微软模拟货车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环》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开发
「生态体系」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
网络产品
19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将其产品线扩张到计算机网络领域。微软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线服务MSN(Microsoft Network,微软网络)。MSN是美国在线的直接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其他网络产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软以及美国的广播业巨擎NBC(国家广播公司)联合创立了MSNBC,一个综合性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服务供应商。
1997年末,微软收购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欢迎的webmail服务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为MSN Hotmail,并成为NET Passport,一个综合登入服务系统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由微软在1999年推出,是美国在线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竞争对手。
培训
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软产品的雇员。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虽然MCSE确实认证对微软产品的熟悉程度,它却并不是一个工程师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评论人员将MCSE称作“必须咨询那些有经验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件产品
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微软鼠标,用来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微软 *** 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由于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标是很罕见的,因此鼠标的流行会帮助更多用户使用Windows。微软确立了IntelliMouse(中键带滚轮的鼠标)鼠标标准,新增的滚轮方便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上下翻页。
微软还售卖游戏杆等游戏硬件产品。
公司还购买了互联网设备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联网服务。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戏机标志着公司开始进入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游戏终端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两家公司主导。
微软历史
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
1、达龙云电脑平台好,玩家只需要使用云电脑APP,就能将手机、电视、PC变为线上网吧,玩云电脑上大型PC游戏和3A大作,即点即玩,值得推荐。
2、云储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云游戏平台你听说过吗NVIDIA的云游戏平台GeForce早在几年前就在安卓平板上亮相,却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而如今新一代的云游戏平台GeForceNow可以让用户使用云端的GeForce GTX显卡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让玩家享受更高品质游戏。
3、采用这一技术,并不需要使用的机体配置很高,而对使用者的网络有一定的要求。推荐用户使用50Mbps网络,最低也要求25Mbps的网络,如果使用笔记本等需要连接无线的设备则需要连接5GHz频段的无线路由才可以畅玩游戏。
4、云游戏平台在国内还没有那么普及;云游戏平台上的所有游戏都不需要自己主动下载和更新,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又不需要跑网吧那样的繁琐,有点类似于“线上网咖”,时间和精力上的成本都划算,当下只剩下一个带宽问题,在2019年的5G时代能得到显著的改善。
四核CPU的架构四核处理器即是基于单个半导体的一个处理器上拥有四个一样功能的处理器核心。换句话说,将四个物理处理器核心整合入一个核中。企业IT管理者们也一直坚持寻求增进性能而不用提高实际硬件覆盖区的方法。多核处理器解决方案针对这些需求,提供更强的性能而不需要增大能量或实际空间。目录基本介绍处理器发展四核特性全新宽位动态执行智能功效管理智能内存访问更大容量高级数字媒体增强虚拟化技术面向未来四核优势高性能运算低功耗虚拟化技术服务器应用产品分类Intel四核处理器AMD Phenom四核处理器AMD四核皓龙处理器产品系列四核前景前景看好 45纳米成功试产IBM 45nm原型芯片很难想象未来处理器的发展双核与四核的区别三核与四核的区别展开 基本介绍处理器发展四核特性全新宽位动态执行智能功效管理智能内存访问更大容量高级数字媒体增强虚拟化技术面向未来四核优势高性能运算低功耗虚拟化技术服务器应用产品分类Intel四核处理器AMD Phenom四核处理器AMD四核皓龙处理器产品系列四核前景前景看好 45纳米成功试产IBM 45nm原型芯片很难想象未来处理器的发展双核与四核的区别三核与四核的区别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四核CPU实际上是将两个Conroe双核处理器封装在一起,英特尔可以借此提高处理器成品率,因为如果四核处理器中如果有任何一个缺陷,都能够让整个处理器报废。Core 2 Extreme QX6700在WindowsXP系统下被视作四颗CPU,但是分属两组核心的两颗4MB的二级缓存并不能够直接互访,影响执行效率。Core 2 Extreme QX6700功耗130W,在多任务及多媒体应用中性能提升显著,但是尚缺乏足够的应用软件支持。四核处理器是企业内服务器的理想选择,因为大多数数据中心内都是多线程软件,四核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四核为同时运行多种任务、创建数字内容提供了很好的性能保障,但除了游戏机、高端模型机,桌面电脑几乎不需要四核。无论是Intel还是AMD现在都已经对笔记本电脑发布了四核处理器。然而调查发现,笔记本用户更期待的是更大容量的电池和低功耗而不是多核。由于虚拟化已经越来越重要并且得到更多的应用,因而需要四核来支持运行一个系统上的多负载或者一个服务器上的多重应用和多个 *** 作系统。由于四核的存在一个服务器上得以有更多的核,从而减少了数据中心所需要的服务器数量。[1]编辑本段处理器发展双核处理器要被淘汰?未来处理器将怎样发展?在2006年,CPU市场锋烟四起,AMD率先揭竿而起,抛出了AM2平台,迅速的完成了与前代产品的替换。而作为处理器巨头的Intel在两个月后,将Conroe这颗重磅炸d狠狠地砸向了市场。然而,正当人们沉浸在双核时代的喜悦中并准备抓紧普及双核心平台时,Intel再次传来爆炸新闻,11月12日,Intel将推出全新的四核心处理器——Kentsfield。从双核到四核,Intel仅仅不到半年时间,让人感到非常意外。
Intel于2005年5月,发布了全球第一款桌面级双核处理器Pentium D,对双核电脑的普及贡献很大。2006年7月,酷睿2处理器发布,以高性能低功耗再度问鼎桌面双核处理器之巅。在处理器行业,Core2是一款非常成功的产品,也让酷睿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只不过在人们还在为Intel已有的成绩喝彩的时候,在11月2日,Intel四核处理器正式发布,在与AMD的赛跑中,Intel又一次跑在了前面。
Conroe核心来源于PIII的P6架构,结合Netburst优点。特点是大缓存、短流水线、低功耗、低漏电、高性能。Intel说将功耗降低40%的同时性能提升40%,这点已得到许多评测的证实。
Kentsfield依然基于Core微架构,拥有包括Wide Dynamic Execution(宽区动态执行技术)、Intelligent Power Capability(智能功率管理能力)、Advanced Smart Cache(高级智能高速缓存)、Smart Memory Access (智能内存访问技术)以及Advanced Digital Media Boost(高级数字媒体增强技术)在内的五项创新技术,支持Intel的VT虚拟技术、EMT64和防病毒技术等,不支持超线程。将首先上市的Core2 Extreme QX6700,核心频率为266GHz(266x10)、内建4MB x 2 L2 Cache,FSB为1066MHz。每千颗定价为999美元,主要针对高端用户。
恐怖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强悍。我们在开启两组H264编码高清视频压缩、一组Super PI 32M运算、一组Cinebench渲染的同时,又进行了游戏Battlefield 2的载入工作,即便是在处理器四个核心的负载均达到极限的情况下,系统依然没有出现“假死”的现象,所有程序仍可照常运行。
面向台式机的英特尔 酷睿™2 四核处理器采用强大的多核技术,能有效处理密集计算和虚拟化工作负载。最新型英特尔酷睿2 四核处理器基于 45 纳米英特尔酷睿™ 微体系结构,具有速度快、温度低、噪音小的优点,可满足下一代高线程应用的带宽需求,是台式机和工作站的理想选择。此外,利用可选英特尔博锐™ 处理器技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在防火墙以外远程隔离、诊断和修复受感染的台式机和移动工作站,即使远程电脑处于关机状态,或 *** 作系统无法响应。面向台式机的英特尔酷睿2 四核处理器拥有四枚处理内核、12MB 共享二级高速缓存和 1333 MHz 前端总线,可通过 45纳米英特尔酷睿™ 微体系结构的全新铪基电路,提供超凡卓越的性能和能效表现。 [2]编辑本段四核特性全新英特尔酷睿™ 微体系结构的全新铪基电路,提供超凡卓越的性能和能效表现。
无论是进行编码、渲染、编辑,还是处理高清晰度多媒体内容,无论您坐在办公室内还是出门在外,采用英特尔酷睿™2 四核处理器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都能轻松处理您最复杂的应用。此外,还能借助这些处理器体验到出色的内置英特尔 技术:
宽位动态执行英特尔宽位动态执行技术, 每时钟周期可提交更多的指令,从而节省执行时间并提高能效
智能功效管理英特尔智能功效管理 , 旨在提供更高的能效性能
智能内存访问英特尔智能内存访问, 通过优化可用数据带宽的使用率来提高系统性能
更大容量更大容量的英特尔英特尔智能高速缓存技术,为多核处理器进行专门优化,拥有更高的性能和更高效的缓存子系统。
高级数字媒体增强英特尔高级数字媒体增强技术(英特尔清晰视频技术),通过运行英特尔 SIMD 流指令扩展( SSE/SSE2/SSE3 )指令显着提高性能,加快了广泛的多媒体、加密、科学和财务应用的速度。
英特尔,部署了全新的英特尔 SIMD 流指令扩展 4(英特尔SSE4)指令,可提供更出色的多媒体性能和更快的高清晰度视频编辑和编码速度。
虚拟化技术英特尔虚拟化技术(英特尔 VT);,可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可管理性和利用率。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Future ready), 专门通过强大的英特尔多核技术来执行高度线程化的程序。
编辑本段四核优势高性能运算四核Clovertown核心处理器同样采用酷睿微体系架构,可以把Clovertown核心简单理解成为两个Woodcrest双核心的结合,采用这种架构具体优势表现在:服务器可以更快速、更低的功耗运行,创新技术可以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还可以为企业节省大笔开支。 根据英特尔的资料显示:Core微架构拥有双核心、64bit指令集、4发射的超标量体系结构和乱序执行机制等技术,支持36bit的物理寻址和48bit的虚拟内存寻址,支持包括SSE4在内的Intel所有扩展指令集。Core微架构的每个内核拥有32KB的一级指令缓存、32KB的双端口一级数据缓存,2个内核共同拥有4MB共享式二级缓存。而在将来,英特尔很可能会对Core进行改良,以支持多核处理器的快速发展。在技术方面有如下几点提升:英特尔宽位动态执行技术、英特尔高级智能高速缓存、英特尔智能内存访问、英特尔智能功率管理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让四核处理器的性能大幅提升。官方提供的Sunguard软件模拟测试中,双核平台5120处理器用了2283秒,升级到四核后,新平台完成该项测试仅花了1433秒。四核处理器完成用时仅15秒,双核处理器用时为23秒,处理方面时间快了8秒,性能提高53%,Clovertown处理器在性能再次得到了证明。
低功耗一般来说,核心越多功耗也就越多的说法是正确的。首先四核处理器需要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数量,传统90纳米制成的Prescott核心晶体管总数是1亿2500万个,最新的Woodcrest双核心处理器晶体管规模将突破3亿个,显然传统的90纳米制成是无法满足四核所需要的晶体管数量的,因此Intel新一代的四核处理器必须采用65纳米制成生产。
除此之外,采用90纳米制程的处理器泄漏电流现象严重,这直接导致了处理器的功耗过高,所谓泄漏电流也就是指晶体管不管导通还是截止(开关),均有电流流动。要想减少电流的流失,就必须提高电子迁移率,或者减少泄漏电流通道等泄漏电流降低技术的生产线,这些必须要借助65nm技术才能完成。不仅如此,Intel在新一代的处理器中都内建省电机制,也就是SpeedStep技术,在专业产品中加上DBS(Demand-Based Switching,依需求切换)技术。总体来看CPU省电的功能也是用类似的方式运作,这需要主板BIOS与 *** 作系统及处理器驱动程序的支持。驱动程序会监督系统工作的负载情况,当工作需求低时,处理器会自动降低核心频率与作业电压,当 *** 作系统需要更多效能时,频率就会增加。英特尔的提供SpeedStep技术只有二个频率等级:最大与SpeedStep速度。
与双核心系统相比,四核计算机在高负载情况下的耗电与热度要略高一些,但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四核处理器的功耗要低于双核处理器的功耗,并且获得较高的性能提升。举一个例子:同样为186GHz主频的三颗至强处理器,分别是双核Xeon5120功耗65瓦特、四核E5320功耗80瓦特、L5320功耗是50瓦特,相比较来看四核系统温度与耗电会增加15~20%,同时工作负载的处理时间减少15~40%,当需求减少后,计算机可以更快返回低耗电模式,此状态下的耗电只比双核心多出一些,而双核心会在较高耗电状态下保持较长的时间。如果是长期使用四核处理器将为用户节约更多的电能。
虚拟化技术Intel虚拟化技术(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是Intel所设计和制造硅芯片技术的顶级元素之一,其中提供崭新且进一步增强的计算机运算技术,可以为家庭用户、商业用户以及信息管理人员实现更多的优势。
在市场上用户可以使用到的技术包括:Intel超线程(HT)技术和Intel EMT64位扩展技术;在今后按照规划Intel还将推出主动管理技术(Intel Active Management Technology)以及LaGrande技术(将着重于系统管理以及安全性)。
Intel虚拟化技术的优势是,可以在同一平台的独立数据分割上,执行多个 *** 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有了虚拟化技术,同一部计算机就可以有多个“虚拟”系统的分身功能。同时虚拟化技术全面地增强了Intel平台功能,让以软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在稳定性和执行效能方面,都能显著提升。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员可以针对不同单位所管理的PC群,隔离出不同的区块,以进行系统升级和维护,而完全不影响客户端用户的工作。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配置一部商用个人系统,从而有效隔离软件的加载和病毒的攻击;还可以配置一部能够执行不同 *** 作系统和软件的计算机,以应变不同的需求或支持旧版软件。此技术还可以有效整合多部服务器成为一个整体,在同一服务器上直接执行不同的应用程序和 *** 作系统,让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例如服务器的整合、旧系统的转移以及安全性防护工作) 能够提升。
家庭用户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配置虚拟分区,为多位使用者隔离系统环境,例如:将特定资源个别保留给计算机游戏、办公软件、个人数字视频等工作,从而更有效地杜绝病毒或黑客软件的入侵。Intel虚拟化技术包含一系列的硬件增强技术,同时搭配著名软件开发商研发的软件,使Intel服务器和客户端平台能够有效、稳定地发挥虚拟化解决方案。
Intel虚拟化技术是Intel技术发展蓝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其中的焦点在于提升虚拟化技术和计算机运算的安全性,提供以硬件为基础之虚拟化解决方案,更广阔的升级空间。只要结合适当的软件,Intel虚拟化技术即可提升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可靠性和支持范围,增强服务器的整合性和容错移转功能。针对客户端平台,Intel虚拟化技术可以协助最佳化软件提供更稳健的基础,使客户端虚拟化分割区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更优异。
编辑本段服务器应用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给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英特尔四核技术的发布标志着四核时代的全面来临,给服务器市场带来重大的改观与变化。
对四核而言,最大的改观就是四核处理器将四个独立的处理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允许芯片同步处理四项不同的任务,从而大幅提升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应用整合的便利与管理成本的降低。四核服务器有以下几大优势:
其一,四核带来更大的性能改善。跟单核比,四核有了50%以上的性能提升,同时在XEN虚拟软件的配合下,四核系统又将有2倍以上的性能提升,提高了计算性能和计算密度,也就是说四核CPU中的一个核的性能比以往一个单核处理器的性能还要高;其二,大为降低能耗。随着对服务器体系结构创新和优化设计、电源功耗、散热体系设计、智能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全方位降低用户后期运营成本,总体使用成本至少比双核下降30%,用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回报;其三,系统基本能做到兼容。从双核到四核,并不是系统迁移过程,它们之间能兼容并蓄。因为四核与双核采用相同的平台,有稳定的延续性,除了CPU变动外,双核平台下的软硬件仍然可以继续使用,这就减少用户更换服务器的成本;其四,推动应用的整合。四核产品的高效,能有效简化客户现有IT结构与推动应用整合,“多路四核+虚拟化”解决方案将使以前数据和系统的各自为政、数据孤立、系统单独管理的问题将不存在,另外,规模膨胀带来的配电、散热等硬件问题和各种软件问题所引发的宕机现象,也将日益减少。
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石油、天气预报、IDC、电信、证券等大规模应用单位将是四核服务器的主要市场,能更出色地发挥其高运算性能、高集成度的特点与作用。
编辑本段产品分类Intel四核处理器英特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aul Otellini表示,面向服务器和台式电脑的四核处理器将在2006年年底推出,而不是原先计划的2007年第一季度。Paul Otellini指出,服务器和游戏是两个可用到四核优势的市场,因为可供使用的软件已经具备多线程。英特尔计划推出的是一款包含两颗双核Core 2 Duo的四核处理器,面向台式电脑市场,预计将在发布Core 2 Duo的同时对外宣布。
根据之前的报道,英特尔将使用类似于当初推出双核处理器的策略——首先发布多芯片方式,用两颗最近发布的Woodcrest Xeon处理器封装出首款用于服务器的四核处理器;而面向台式电脑市场,英特尔将使用即将推出的双核Conroe处理器封装出四核版本。2005年,英特尔使用两颗单核Pentium处理器封装后,创造出首款双核处理器Pentium D。英特尔在这一年稍晚推出双核版本的Pentium和Xeon处理器,沿用惯例采用了单片电路底板。
为了进一步扩充四核处理器家族阵营,英特尔公司宣布推出两款低电压50瓦高能效服务器处理器。同英特尔现有的80瓦和120瓦四核服务器处理器相比,这两款产品分别将功耗降低了35%至60%左右。
随着企业对其计算需求相关的电费和冷却成本的不断关注,对处理器能耗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这些新型四核处理器每个内核或处理引擎的功耗仅为125瓦,在提供出色性能的同时设立了处理器能耗的新标准。
自2006年11月以来,英特尔已先后推出了11款面向服务器、工作站、和台式机的四核处理器产品。基于全新低功耗四核处理器的服务器主要面向密集型互联网数据中心、刀片式服务器和诸如金融服务(在该行业内,服务器的规模和密度对于功耗、占地空间和冷却成本高度敏感)等多种行业。根据英特尔自行评估结果,如果采用四核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替换陈旧的基础设施并部署虚拟化技术,那么在服务器的生命周期内,每年将有望节约成本高达6,000美元。
不仅如此,英特尔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将处理器每个内核的功耗降低了近十倍。公司将这巨大的成功归因于突破性的英特尔 酷睿™ 微体系架构,及其富有创造性的设计。英特尔数字企业事业部副总裁兼服务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Kirk B Skaugen表示,“英特尔已切实地响应了行业号召,为数据中心提供了空前的突破性高能效。现在,IT经理无需为双核产品支付任何额外费用,即可获得出色的四核英特尔至强服务器性能。我们对于再次打破低功耗记录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但我们绝不会满足现状。未来,我们的工程师和架构师将以更高的激情为客户提供更为节能的创新产品。”
英特尔已推出了两款低压处理器,它们分别是四核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L5320和L5310。这两款全新的50瓦特四核处理器分别以186 GHz和160 GHz运行,它们采用独特的模上8MB高速缓存,可显著提升内存数据通信的速度,此外,它们所采用的前端数据总线为专用1066 MHz前端数据总线。L5320和L5310的千枚单价分别为519美元和455美元。
这两款处理器能够应用于英特尔的“Bensley”服务器平台,并可同现有的双核及四核英特尔® 至强® 服务器处理器家族实现“插入式”兼容。
对于英特尔公司来说,该术语模棱两可:核(Core)的第一个字母是“c”,指的是为英特尔最新的处理器提供处理能力的微架构;小写字母的核(core)在英特尔也大行其道,因为双核与四核处理器组成了英特尔公司最有利可图的芯片。
英特尔已经推出了若干四核台式机芯片,作为其双核Quad和Extreme家族的组成部分。在服务器领域,英特尔将在其低电压3500和7300系列中交付使用不少于具有9个四核处理器的Xeons。
在春节分析师活动中,英特尔强调,其核(Core)架构整体上包括双核及四核芯片,超过它专门做的四核。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Paul Otellini说:“我们将逐渐推广应用我们的核微架构,在所有市场领域,自顶向下分别是单核、双核与四核。”如果电脑里只有Intel UHD620核显,应该去英特尔官网或者主板/笔记本制造商官网下载核显驱动,不需要安装NVIDIA驱动,Intel核显平台安装英伟达驱动是没有作用的。
如果电脑里有英伟达(NVIDIA)的独立显卡,可以根据显卡型号在英伟达官网按条件搜索驱动并下载和安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